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文 /林鸿东
军岭山,又名根岭山,古称昆岭山或崐岭山。
清康熙《大同志》:“昆岭山:自东大帽山至此平地突起,高厚如象形。二溪夹流,会合入海,名莲溪。”
清光绪《马巷厅志》:“崐岭山:在民安八都,自东大帽山迤逦至此,平地突起,高厚如象形。”
经调查,现军岭山经根岭村至后山的连绵山岭,很可能都是地方志中所称的昆岭山,它的最南端是后山,也就是象山。昆岭山有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两条溪流在这里合流,形成一条莲溪。
关于莲溪,《大同志》也有提及,志中称莲溪,“去县东四十里,发源于鸿渐山,自民安里萧外村经蔡塘。又一水发源于东大帽山,经长兴、同禾二里合于林溪、宝溪,经昆岭村与蔡塘溪会流,至董水村,过通济桥,东入于海。
在地方志中,莲溪其实就是九溪,现在所谓的莲溪,反而就是蔡塘溪。翔安的母亲河是莲溪,这是自古以来的名称,可惜,九溪叫久了,莲溪隐去了。
这个话题找时间另写,现回归今天的主题,沈世纪墓。
在军岭山,我费了老大的劲,终于找到了卧牛头。在卧牛头,一座古墓静静隐藏在草丛中。它就是沈世纪墓,沈世纪是侯爵,武德侯,准确地讲,得叫侯冢。有人质疑,这沈世纪墓是不是真的?这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得问考古学者。
我看了墓葬风格,像明代的,但古墓往往会重修,毕竟唐代距今太过久远,无法据此判断。示禁碑里提及的光绪时期沈氏士绅,都是学识渊博之人,他们会通过三县沈氏进行联合行动,肯定是有较为明确的依据,如碑刻中便提及:“自唐历宋元明至今,千有余年矣。谱志分明,历年巡视祭献,承管无异。”
我却注意到了另一句话:“东由穴心丈量至大路为界,计一十二丈五尺;西由穴心丈量至外分水为界计一十三丈五尺;南由穴心丈量至外砂大石为界,计二十五丈;北由穴心丈量至园岸为界,计五丈五尺。四至勒石。”
可见,光绪时期,沈世纪墓是较为完整的,且四方立有明确边界的勒石。在墓地现场,我确实感觉到此墓与一般的古墓不同,墓地格局明显较为开阔,更像是一座墓园。
晚上,我根据示禁碑中提及的墓地面积数据,稍行统计,大吃一惊。沈世纪墓确实是座墓园,因面积竟达到8700多平方米!仅仅称沈世纪墓显然是不恰当的,应该称为武德侯冢或沈世纪陵园。
有人发翔安清代宣统时期的沈氏族谱给我看,族谱中认为,沈世纪与父亲沈君荣在唐代天祐年间入闽,定居沈井,死后葬于军岭山卧牛头狮子崙。
此墓到底是不是武德侯冢?值得探讨!
翔安有很多惊人的乡土之谜,这无疑是其中较为精彩的一个。
LOOKERS 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
本篇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撰写论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