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勇专题讲座】胸腺肿瘤精准影像诊断(下)

文摘   健康医疗   2025-01-12 00:01   广东  



黄勇:我一直很慎重的对待每一个小结节,我现在虽然在PET,但每天下班后都去CT室拷片子,处理图像;我觉得影像对我来说不只是一个职业,而是一项事业。也许我们会很轻易的下一个诊断,但有的时候却会关乎患者的命运和生死。

我们看到好病例的时候心中可能会兴奋,但我也知道,我们诊断水平的每一步提高,都是建立在患者的病痛基础之上的。看片子不是目的,解决临床问题才是我们工作的目的!





  胸腺肿瘤精准影像诊断(下)

作者:黄勇  编辑:山鹰勇涌 



大家好,今天为大家带来胸腺精准影像诊断的下半部分。主要的内容为胸腺癌的CT诊断。一些人可能会觉得胸腺癌的诊断会比较难。我会诊外院的片子,胸腺癌大多数被诊断为胸腺瘤或侵袭性胸腺瘤。其实,只要抓住了特点,诊断不是太困难。我个人对胸腺癌的诊断准确性接近90%。希望我的课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勇


01

胸腺癌




黄色字体的三条都是需要格外注意的。胸腺瘤初诊时几乎不伴有远处转移,而胸腺癌的远处转移在50%以上,这一点就可以将50%以上的胸腺癌和胸腺瘤区分开来。



WHO肿瘤病理规范丛书的第三版上明确的写到胸腺癌与肌无力无关,但在第4版上就修改为小于5%,看来是要与时俱进。而我在工作中也确实遇到过胸腺癌伴肌无力的病例。但毫无疑问,一旦出现肌无力,尽量要考虑胸腺瘤的诊断。



高危性胸腺瘤B2、B3有50%会伴有重症肌无力,而胸腺癌很少。根据这一点可以将50%的高危性胸腺瘤和胸腺癌区分。但一般的临床申请单一般很简单,常不描述重症肌无力,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影像医生自己询问了。




从病理图片上可以看出,胸腺癌的形态远较胸腺瘤不规则,坏死增多,而且更容易侵犯周围脂肪、血管等。这也决定了两者的影像学表现有所不同。和胸腺瘤比较,需要强调的是,胸腺癌的坏死明显较胸腺瘤几率高,且范围大。而且边缘模糊非常重要一会看具体的图。




有意思的是,和胸腺瘤常呈偏侧性生长不同,胸腺癌有接近70%呈中心性生长,但也仅仅对诊断有提示作用。不能过分强调。





大家要了解,膈神经走行于纵隔和肺的交界面,因此,偏侧性生长的胸腺癌很容易侵犯膈神经,导致膈神经麻痹。而胸腺瘤的外侵较癌明显差,所以侵犯膈神经少见。对于膈神经的受累,可能大家关注的少些。一会给大家看些具体的图片。




前面4项是文献上的数据。最后1项在文献上没有统计,是我自己的数据,我也很吃惊,胸腺癌伴有膈神经麻痹的发生率是如此之高,在我的66例胸腺瘤中,只有3例伴有膈神经麻痹;而胸腺癌很常见。3例胸腺瘤全部为B2及B3型。下面看具体的图。




这一例病例在5家省级医院看过,竟然都没有诊断为胸腺癌。当时找到我,我考虑为胸腺癌。因为另外4家医院都诊断为胸腺瘤,患者还是做了不必要的手术。诊断的关键之一,在于病变左缘模糊,呈片絮状改变,这很重要,胸腺瘤几乎不会出现。我回顾了侵袭性最强的B3型胸腺瘤,共11例,无1例有此征象。


最关键的,还在于双肺有转移,仅这一条,基本可除外胸腺瘤的诊断,因为胸腺瘤的血行转移是罕见的,或几乎不存在,我的66例只有1例。另外,对于胸腺区的肿瘤,还必须仔细观察纵隔胸膜和胸壁胸膜是否存在小的转移结节。需要注意的是,这一例胸腺癌呈中心性生长,偏侧性不明显。



这1例,无需多讲。某医院也诊断为胸腺瘤,但根据边缘及周围脂肪内的片絮状改变,可以锁定胸腺癌的诊断。胸腺瘤这一点是罕见的,几乎不会出现。也为中心性生长。

对于这种云絮样改变,一定要重视。


下面看2例侵袭性比较强的B3型胸腺瘤,边缘及周围脂肪内均未出现片絮状影,大家可以比较一下。





希望听完这节课后,如上图典型的胸腺癌,不要诊断为胸腺瘤。这一例很典型,因为胸腺瘤不会伴有如此大的坏死区,也不会侵及胸骨和上腔静脉,还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胸腺瘤也是罕见的。当然,心包内的转移可以见于胸腺瘤,但只会见于B3型胸腺瘤。



这一例是多年前的病例,我刚开始研究胸腺癌的时候,也是多家医院诊断为胸腺瘤。我仔细看,看到了上腔静脉的微小侵犯,也看到了侧支血管的形成。我果断的下了胸腺癌的诊断,但事后心里也打鼓。我亲自做了穿刺,病理出来后,也坚定了我的这一观点。注意这一例是偏侧性生长,所以中心性生长不是很绝对,我的数据有30%表现为偏侧性生长。胸腺瘤侵犯血管罕见。



这一例诊断为癌的关键是大片坏死,和不太明显的上腔静脉的受侵。所以要仔细看上腔静脉。泥沙样钙化,常见于侵袭性胸腺瘤和胸腺癌。



和胸腺瘤一样,这一例伴有右侧叶间胸膜的转移。单纯看胸腺病变,和胸腺瘤不易区分,但肝转移在胸腺瘤初诊时几乎是不会出现的,所以诊断癌没有疑问。

典型的中心性生长。




和胸腺瘤一样,胸腺癌可以发生于较高的位置,甚至颈部,这是需要注意的,因为胸腺的胚胎发育是从颈部逐渐向胸部移行的。



但这一例和胸腺瘤我个人觉得无法区分。影像并不是万能的。



这一例也容易误诊为胸腺瘤,胸腺肿块伴有较多坏死,癌和侵袭性高的胸腺瘤均可发生。但一定要仔细看,左侧膈肌升高了,提示膈神经麻痹,这一点高度提示胸腺癌的诊断,在胸腺瘤中的发生率很低,尤其是非侵袭性胸腺瘤。希望大家在工作中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这一幅图是想让大家了解一下正常膈神经的走行,正常的膈神经走行于纵隔与肺的交界处,因此,偏侧生长的胸腺肿瘤很容易压迫或侵犯膈神经,一旦侵犯,很容易造成膈神经麻痹。当然,巨大的肿瘤,只要位于和肺的交界面,都容易出现膈神经麻痹。



这1例诊断没有任何难度。纵隔4R区淋巴结转移,左侧肋骨转移,诊断胸腺癌几乎是100%的。而左侧膈肌升高,也提示膈神经的麻痹。



这1例,也伴有膈神经麻痹了,是不是很常见?而上腔静脉的微小的受侵进一步肯定了我们的诊断。而且,病灶内的这种粗大钙化伴周围泥沙样钙化,诊断价值要远大于单纯的泥沙样钙化,是典型的胸腺癌的钙化,在胸腺瘤中罕见。



这1例就不多讲了。这样单纯的泥沙样钙化,在癌和B2、B3型胸腺瘤中都可以出现。淋巴结和肋骨的转移使诊断变的没有任何疑问。



胸腺癌侵犯肺很常见,表现为肿瘤与肺之间的界面欠清晰。胸腺瘤要少见的多。



胸腺癌有时需要与纵隔型肺癌鉴别。那么大家看一看,这一例偏侧性生长,并与肺之间的部分界面不清,是胸腺癌还是纵隔型肺癌?


一定要看细节,这种血管的推移移位对定位的价值太大了。




典型的粗钙化伴周围泥沙样钙化,要首先考虑癌。中心性生长,SUV摄取很高。



02

神经内分泌肿瘤

下面讲神经内分泌肿瘤。在最新的第4版WHO胸腺肿瘤病理分类中,神经内分泌肿瘤不属于胸腺癌,是一个单独的类型,因为其预后与胸腺癌差别很大。





神经内分泌肿瘤大多数为不典型类癌,这一点必须知道。指的是胸腺的MEN1型为多发内分泌肿瘤综合征1型,可以伴发胸腺和肺的类癌,这一点必须知道,会有助于诊断。和胸腺癌一样,神经内分泌肿瘤罕见肌无力。一旦出现,首先考虑胸腺瘤。



这是WHO原书上的分类




类癌伴发Cushing综合征很重要,好多人都忽略了。我曾经遇到1例胸腺类癌的患者伴Cushing综合征,我询问病史的时候问出来了。但临床医生在病案中竟没有提及。因为该综合征高度提示诊断。



类癌很容易伴发胸椎的骨转移,我遇到的太多了,也不知是什么途径,但一旦胸腺肿瘤伴胸椎转移,一定要高度怀疑类癌。


学习一下Cushing综合征




这是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理分级和血管侵犯的关系,估计影像上显示的比例要低一些,因为CT显示肿瘤侵犯血管的特异性高、但敏感性差是特点。



和鳞癌不同,类癌的体积一般可以很大,而且很多边缘清晰,可能和侵袭性低有关,有意思的是相当一部分呈圆形或者说球形。如果除外了小细胞癌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特异性更高。



类癌内的管状强化血管影,应该是我个人的发现,而且发生率还很高,胸腺瘤、癌和淋巴瘤很少伴此征象。需要注意的是,类癌内的血管一般显得较为成熟,也比较粗,边缘很少有狭窄、受侵。而纤细和扭曲的血管在别的肿瘤也可以见到。



从大体标本上看,类癌的边缘较鳞癌要显著的清晰,也决定了其影像学表现有所不同。大家可以与前面鳞癌的标本,比较一下,边缘比鳞癌清晰的多 



这一例也是,虽然有坏死和出血,边界还是比较清晰的。黄箭头是肿瘤的边缘。



典型吧?巨大,球形,管状强化血管。可以看出,胸腺类癌不一定富血供。侵及了上腔静脉,不要漏掉。




球形,富血供,肿瘤内血管,类癌是没有问题的,注意肋骨的改变。如果知道这是1例MEN 1型的病人,就不会漏掉右侧很小的甲状旁腺腺瘤,也很好解释肾上腺腺瘤,胰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肋骨的改变是甲旁亢所致。而脂肪瘤是其少见的表现,应该知道。

这个当时诊断的时候,把甲状旁腺腺瘤漏掉了




这样大的肿瘤,一般不要考虑胸腺瘤,类癌的钙化我的这一组全为泥沙样钙化。肿瘤的管状血管很清晰,而胸椎的转移也高度提示为类癌。看着难,分析起来其实并不难。



这一例就不多讲了,很典型。注意,这是1例小细胞癌,可以有和类癌相似的表现,小细胞癌也可以伴有典型的瘤内血管,同时出现了淋巴结转移和膈神经麻痹。



像是这种不规则、扭曲的血管在别的肿瘤也可以,纤细的血管也可以见于别的肿瘤。只有粗的、规则的管状血管有价值。



这一例是PET/CT图像,边缘很清晰,不符合鳞癌,符合类癌。出现了钙化。而且胸椎的转移,尤其是成骨性转移,价值巨大,高度提示诊断。



但是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和大多数小细胞癌,形态可不规则,外侵显著,和鳞癌并不容易区分。总结一下胸腺类癌临床上常伴有库欣综合征,肿瘤体积可以巨大,典型的表现为球形,边缘可以清晰(与鳞癌不同),增强方式多种多样,肿瘤内常出现边缘规则的管状血管影。





03

胸腺脂肪瘤


这是一种难者不会,会者不难的疾病。见过一次,终生不会忘。



胸腺肿瘤中,少见的见于年轻人的肿瘤。



这是我们多年前的1例,相机翻拍的,不太清晰。常见于年轻患者,肿瘤巨大,但侵袭性差,临床上几乎没有症状,沿着间隙铸型生长 ,常向下达膈肌。典型的表现为脂肪密度伴片絮状软组织密度影。软组织密度影病理上为正常的胸腺组织。像巨大的乳房垂下来,我称之为“悬垂乳房征”


文献上的1例,很典型,还伴有了肌无力。


肌无力无处不在啊!

以下连续2张幻灯这1例患者是我们医院一个医生的同学。





虽然不是太典型,但只要掌握了精髓,还是能诊断的。患者找到我,我说是胸腺脂肪瘤,可以不做手术,观察即可。由于患者是医生,强烈要求手术。这个不太典型。但有脂肪和软组织密度影,向下达膈肌,诊断还是没有问题的。后来就手术了。术后第2天出现了胸闷、气短、心慌,


大家看看,诊断什么?临床医生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临床医生找我,我看了片子,右侧心包旁发生了术后的术区出血。而且压迫右心房,致其边缘平直并内陷,正常的应该弧形外突。我诊断为外压性的心包填塞,建议立即手术。当天手术清除血肿,患者术后很快就没事了。


所以,影像医生必须给临床医生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临床医生的尊重。脱离临床的影像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大家看看这一例是什么?





很简单,有意思的是平扫和增强后的形态不一样,变形了。这是1例典型的胸腺囊肿,因为囊壁柔软,两次的吸气幅度不一样,导致了外形的改变。这也是部分胸腺囊肿的一个特点。


最后一句话很重要:发生于胸腺区的小病灶,囊肿的可能性大于胸腺瘤 。但增强还是必须的。


看看这一例,囊肿还是胸腺瘤?




增强后CT值增加了20多,所以是胸腺瘤。所以增强很重要,胸腺囊肿可以不手术,而胸腺瘤原则上必须手术。


那么这一例呢?





伴有钙化,我们当时也误诊了。手术病理是胸腺囊肿,回头来测测CT值,测了多点,均没有强化,原来是复杂性的胸腺囊肿。所以,不仅要增强,还要仔细,任何的想当然都会导致诊断的失误。



4

【鉴别诊断】




这个是什么?



看性别,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几乎不见于成年女性,儿童女性偶尔可见






这个多结节状,好像有分隔哎。是胸腺瘤吗?

年龄太轻了,是典型的结节硬化型HD,也只有结节硬化型这样长。没有偏侧,也提示不是胸腺瘤。




这是刚才那例,巨大,中心性生长,年龄小,都提示为淋巴瘤,而且弥漫大B容易坏死,坏死的特点是边缘清晰,这一点很重要,跟南大学的。



这1例太年轻,胸腺瘤和癌不考虑。中心性生长,也不符合胸腺瘤病变。广泛的淋巴结,不符合胸腺瘤,胸腺瘤很少伴淋巴结转移。只能是淋巴瘤,实质脏器的受累,它唯一可能的病理类型就是前驱T淋巴母。




这一例太年轻,胸腺瘤和癌少见,也呈中心性生长。要考虑淋巴瘤或精原细胞瘤,一定要结合肿瘤标志物,HCG增高,诊断没有疑问了。但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几乎不会见于成年女性。所以,如果这个病例是女的,要首先考虑淋巴瘤。



这样的精原细胞瘤单纯从影像上很难与胸腺瘤鉴别。但毕竟只有22岁,胸腺瘤太罕见了,其密度均匀,所以要考虑为精原细胞瘤。年龄很重要。




这1例年轻,不要考虑胸腺肿瘤,显著不均匀强化,不能考虑精原细胞瘤,常规要考虑非精原细胞瘤,最常见的还是内胚窦瘤。还是要结合AFP,确诊意义重大。



最后这一例就不讲了,太典型了。当然,有时需要在没有AFP的时候做出诊断,这一例当时外院病理活检诊断为腺癌,本院会诊为肉瘤样癌,我们建议查AFP,后来病变加做免疫组化,修正诊断为内胚窦瘤。







用心做影像

这一句是我的心声

                           黄勇


肺部影像联盟ID:fbyx120



肺部影像联盟
肺部影像联盟是一个多学科交流公益平台,涉及影像、病理、心血管、感染、呼吸介入等多个关联领域,联盟公众平台及千聊直播间让众多影像及临床同道们找到了一条知识拓展、经验积累的有效捷径,是你工作、学习最好助手和基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