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兴国路|华山路转角的兴国丽笙大酒店高楼,从窗口可看到兴国宾馆1号楼,原太古洋行大班施怀雅旧居。占地超级大,华山路|兴国路|湖南路这一圈也被叫作“太古圈”。1940年、1947年地图和2023年卫星图对比看。
我们倒腾出一些老资料,对“太古圈”的“建筑可阅读”有裨益。那些在上海工作和生活的太古洋行大班名字浮出水面。
摄影:alexisun 2019年2月24日
施怀雅(George Warren Swire,1883-1949年)
"Hazelwood"英文字,当年施怀雅私邸名,就如爱兹拉的天赐大宅(Adeodata Hall)和马勒的仙境大宅(Fairy-land),一个道理。中国富商冠名更不稀奇,如王一亭的“梓园”、郁岂生的“丰庐”.....
在上海城市建設檔案管理辦公室館藏資料裏,当年的雷上达路(如今的兴国路)72号大宅被明確標明1932年9月29日竣工(檔案號:法14189)。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中国老照片之太古洋行专题称:老“榛木”物业于 1930 年代出售。名称和家具被移用到Clough Williams-Ellis设计的新屋,1934年,新“榛木”揭幕。
兴国宾馆有“赫士屋”品牌。
摄影:hbinshanghai 2013年9月1日
以上二幅摄影:流珊飞琼 2021年11月17日
施怀雅一天也没有住过这栋为他定制的大宅。我们发现第一个居住在此大宅的是Neilage Sharp Brown(1879-1944年),这位太古洋行资深老干部照片藏在布里斯托大学“中国老照片专题”施怀雅家族相册。在上海地方志里,他的名字叫勃朗痕,1930-1932年曾担任公董局公董。下图,勃朗痕在画右,时任太古洋行香港分行大班。
大公司讲究排场和规格,兴国宾馆一号楼有一些中国元素融合在建筑里,勃朗痕喜欢,他曾收藏中国佛像,1942年,佛像被大英博物馆收藏。他离开上海后,搬进来G. E. Mitchell 。在上海地方志里,他叫米基尔,1936-1941年工部局公董。
摄影:David 2021年11月11日
1940年,迪安先生(A.V.T.Dean,未查到其全名)住在海格路695号。1947年地图,海格路695号改为华山路1185号。
1925年,海格路695号登记在Reoss & Co.和N.S.Brown以及T.Y.R.Shaw名下,啥来头?同本工商名录,找到了N.S.Brown和T.Y.R.Shaw(笔误,应为T.H.R.Shaw)的身份,1925年,他俩是太古洋行有效签署人之一。迪安1925年也已在太古洋行上海总部管理层,但不是有效签署人。
来源:INS
1939年住在海格路695号的迪安先生,1947年上海电话号码黄页显示,他终于搬进一号楼,熬成了太古洋行上海第一把手。
Dean A V T 迪安
72 Hingkwo ( Legendre ) 74808
站在太古洋行大班宅花园或者露台,自然也能看到其他邻居家。照片拍一张。话说太古洋行当年采用过一种独特的企业管理方式,太古洋行英国总部每年会派出高管巡视各地,上海自然会来,高管所到之处均拍摄大量照片,回国呈Big Boss,施怀雅家族成员会对照片做判断,以利企业拓展业务。
G.W.施怀雅本人是一个摄影发烧友。
老照片里的老宅如今是兴国宾馆六号楼。当年地址为海格路725号,后来的华山路1251号。看造型,兄弟楼。
1925年,李拔可(宣龚)登记在中国工商名录,1939年,登记在此宅的还是李拔可,1941年,登记在此宅的是李宣襟。不清楚李宣襟是李宣龚哥哥还是弟弟,胞兄弟还是堂兄弟。反正,他们来自福州三坊七巷中的百禄巷。李宣龚是巨商也是出版人,有《李宣龚诗文集》行世。李宣龚还有一个堂弟叫李宣倜,精通音律,为梅兰芳写剧,是梅兰芳的诗词老师,也是梅兰芳和孟小冬的媒人,梅兰芳叫他“三爷”。
“71167”电话号码后来被李拔可带去武康路280弄11号。兄弟分家。据说,李拔可将此宅转给海宁洋行(Henningsen Produce Co.,Ld),海宁洋行有“美的冰淇淋公司”,采用了“Hazelwood”品牌(中文采用“美女牌”)。
这也是常常搞混1号楼一任业主的主要原因。一号楼一直住着太古洋行大班。
李家兄弟楼的隔壁是海格路727号,后来的华山路1297号。1939年登记在捷克公使馆名下,捷克公使Jan Seba夫妇也居住其中。Jan Šeba(1886-1954年),扬·谢巴先生有外交回忆录存世。
从1938年的《中国工商名录》看,当年捷克公使馆在胶州路274号,领事馆在圆明园路133号。1939年,估计是“孤岛”条件所限,捷克公使馆迁址海格路727号。
1925年的海格路727号由德和洋行合伙人、建筑师George A.Johnson登记,他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
我们是老照片和外文资料的搬运工,建筑师也有俏皮的一面。下图,约翰逊先生在模仿英国威士忌“Johnnie Walker”的模样。廊道的地砖保存完好。
来源:tiantonglaw.com
物归原主。对上海来说,续上了历史。
有关上海梧桐区武安古镇的那些事可微信交流:
新书:《为时代写的蓝色情歌》(王莫之)
10篇传记、60余张珍贵照片,32开精装,描摹早期流行歌曲的幕后群像:黎锦光、陈歌辛、严折西、严华、梁萍···作家王莫之倾力于上海老歌研究,挖掘近现代报刊史料,收集当事人书信,采访时代曲历史人物的同侪、后人,写就此书。
新书:《枕流之声》(赵令宾)
本书围绕“枕流漱石”的精神内核,收集了近30位居民和管理人员的口述史,受访者包括艺术家和高级知识分子本人、二代及三代,年龄跨度达66岁。书中穿插不同时期的档案和影像资料作为补充印证。此外,通过分析居民口述和旧时平面图,采用建筑建模的手段还原了30年代枕流公寓建筑特征,为百年公寓在空间上的历史变迁提供参考。
广告:广电制作 值得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