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8年的上海

文摘   2024-10-21 12:00   上海  

本文转自“芭乐Radio”,作者查理吵。


几年我在上海,刚开始学摄影。胶卷和扫描都不便宜,所以只有去市中心和某些特别的场合,才舍得带上胶片机去拍照。下面是从2005-2008年拍的几十卷选出来的一些,与其说是摄影,更像是记录。除了街头没有黄色和蓝色的外卖员穿行,人行道没有堆满共享单车,看不出来和近年的上海有太大区别。扫描的数字文档不会褪色,现在看来甚至更加鲜艳。


偶然会有一些能彰显年代的标志出现在照片里,例如还未建成的环球金融中心。对了,街上也没有人戴口罩。


最近在看一本摄影集《上海:1842-2010,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进入新世纪的上海蒸蒸日上,光彩夺目。现在看来,明天一定会比今天好的感觉,更像是一场幻梦。











五角场的巨蛋还在修建。




那时候,我喜欢去外滩和人民广场,因为学校后门有一班公交车能直达。










2005年,浦东滨江有过一个临时的游乐场。




我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上班地点在田子坊,那时是个创意园,没有多少游客。一墙之隔,徐汇“日月光”开工建设,地铁也还没通。






街上没有什么网红店。吴江路还没拆的时候,我常去吃上海第一家“小杨生煎”,破破烂烂的两层小楼,座位不好找。记得当时的餐饮业跟风严重,有段时间上海满大街都是土家掉渣烧饼,突然又像一阵风全部消失了。























胶片自然都没有EXIF信息,只有通过某些景象能看出拍摄时间。

冯小刚的《夜宴》上映于2006年9月。










去外地的时候大多在上海站和南站坐火车,虹桥站五年后才启用。







好在上海从来都是一个复杂、充满矛盾、极具生命力的城市,她经历过多次破坏和荒芜,但挣扎之后,总能找回自己。

就像《上海》里所说的那样:假如世间万象都要求有一个适当的时机配合,那么上海绝不是按部就班建设的产物,每一个时刻的到来及其对这个城市的影响都是突然的,每件事情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愿望与野心的产物。
我们这一代不可能完整地经历这个世纪,因而我们将无法看到未来的历史学家将如何描述今天。但我们确信,无论这个国家将创造出什么形式的现代性,上海必定起着模范作用。
谢谢“查理吵”,他现在业余时间在拍鸟。


有关上海梧桐区武安古镇的那些事可微信交流:


叩街问巷:一个人的上海马路叙事
独木成林 著 |郑辛遥 绘


《叩街问巷:一个人的上海马路叙事》是2008年8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叩街问巷:上海马路的前世今生》的全新增订版。除了逐篇修订,还新增文章二三十篇。新版《叩街问巷》改摄影作品配图为漫画配图。由漫画大家、上海市美协(第八届)主席郑辛遥在其创作的108幅未曾专题出版过的建筑与道路漫画中精选出60幅作为本书插图。


新书:《为时代写的蓝色情歌》(王莫之)



10篇传记、60余张珍贵照片,32开精装,描摹早期流行歌曲的幕后群像:黎锦光、陈歌辛、严折西、严华、梁萍···作家王莫之倾力于上海老歌研究,挖掘近现代报刊史料,收集当事人书信,采访时代曲历史人物的同侪、后人,写就此书。


新书:《枕流之声》(赵令宾)



本书围绕“枕流漱石”的精神内核,收集了近30位居民和管理人员的口述史,受访者包括艺术家和高级知识分子本人、二代及三代,年龄跨度达66岁。书中穿插不同时期的档案和影像资料作为补充印证。此外,通过分析居民口述和旧时平面图,采用建筑建模的手段还原了30年代枕流公寓建筑特征,为百年公寓在空间上的历史变迁提供参考。



广告:广电制作 值得信赖




外滩以西
通过走访上海开埠后存量西洋建筑倾听历史传说查证实物 上海本地历史口述文字的记录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