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英语类专业的深厚积淀和学术资源优势,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不断深化英语类专业教学综合改革,深挖英语类专业的内涵,树立新的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外语能力精湛、人文学养深厚、思想能力突出、中外文化融通、国际传播能力卓越的英语类专业拔尖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1
确立人文化转向,拓展课程体系
明确英语类专业的人文学科属性,赋予英语类专业以更加丰富的专业内涵、学科意义及时代价值。“英语专业不仅仅是学习英语的专业”,学习一门语言,了解一个国家,了解其背后的文学和文化,深刻理解世界文明。基于“三文教育”理念,不断完善英语类专业五大学科方向课程体系,多年来拓展专业方向课程至70余门,通过拓展课程体系来丰富知识积淀,通过知识积淀为思想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以人文阅读课程代替传统的精读和泛读课程,将大量的人文学科知识融入到语言技能课程的学习中去,在低年级开设文学、文化导论课程,在高年级开设文明史、文学文化研讨、中外比较课程、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类课程,提升精湛语言能力的同时,涵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2
融入价值引领,提升家国意识
2015年全国首创第一门课程思政课程“中外时文选读”,逐步实现英语类专业课程思政全覆盖,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价值引领,培养中外比较思维。增设英语讲授的中国文学文化类课程,编写出版融入人文情怀与价值引领的教材,组织编写出版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和思政论文集,以课程和教材为抓手,从人才培养与师资建设两个维度提升家国意识。2019年,我院被评为“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 19门课程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精品改革领航课程”,英语专业“区域国别研究阶梯型”思政课程链和翻译专业翻译思政课程链被评为“特色改革领航团队,拥有42门校级课程思政建设课程,开设课程思政公开课近50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向纵深发展,对全市乃至全国其他高校发挥领航示范作用。
思政论文集、思政教学指南封面
英语学院部分思政公开课照片
滑动查看更多
3
优化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度
创新课堂教学,提倡研究性教学,开展本科生学术研讨会和论文写作大赛,编辑本科生论文集,提升学生思想能力;开展融合式、立体化、虚拟化的跨院系、跨校际、跨国际的联合双师授课:与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世界语言博物馆等单位合作授课,将传统课堂与实地观展、文化行走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人文素养;通过虚拟网络平台,创新“在地国际化”教学模式,实现国内外教师联合实时授课,开阔学生国际视野;积极投身教育数字化建设,拍摄慕课,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实现优势师资的共享,目前已上线慕课共9门,包含1门国际慕课。目前英语学院拥有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8门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1门上海高校示范性本科课堂,1门上海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位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人文实验班部分活动
4
多课堂联动,构建多维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纵横融通”,贯穿全过程、全方位,实现实践育人、文化育人与科研育人,构建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多维人才培养。创立由专业教师指导的笔译社、口译社、演讲社、写作工作坊、辩论社、诗社等第二课堂学术社团,对接教育部、团中央、孔子学院等部门的翻译任务,参加省部级、国家级、国际学术竞赛获得多项国内外大奖。
本科生学科竞赛获奖照片(部分)
搭建扶贫支教、红色文化翻译、非遗传统文化传播等第三课堂实习实践平台,完成龙华烈士纪念馆展陈文本翻译、教育部网站、孔子学院多语种刊物翻译等任务,建设“双语讲述龙华魂”“记忆的味道:指尖上的非遗”等多个媒体平台,讲好红色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龙华烈士纪念馆实践活动
“记忆的味道”部分篇章
鼓励学生加入导师学术团队,参加英国研究中心、区域国别研究中心等科研活动,参加智库研究、对象国简报撰写、在教师指导下发表时评文章及国际期刊论文;打通本博直研项目,为拔尖人才提供快速通道。
学生发表原创作品及时评文章部分截图
总结
英语学院守正创新,坚持质量建设,不断进取,以课程教学为突破口,推动英语类专业综合教学改革,形成有特色、有成效的外语专业建设路径,为培养符合新时代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的高端外语专业人才而不懈努力。
相关链接见文末
排版 | 沈书伃
编辑 | 高立新
审核 | 孙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