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1 月我做了一个私域尝试,开设了一门教非程序员用 Python 抢茅台的课程 「曾老师的 Python 课」,后面以失败告终。本文分析失败原因,并提供了所有课程的访问链接。
2021 年 1 月我做了一个私域尝试,开设了一门教非程序员用 Python 抢茅台的课程 「曾老师的 Python 课」(https://blog.zengrong.net/tag/pythoncourse/)。
课程以日课+视频的方式连载,对我个人的精力占用大约为每天 2 小时。特点如下:
不以 成为程序员 为目的;
学完之后 不会 立刻拿到 50 万年薪;
适合所有渴望锻炼编程思维的打工人;
强调自学能力,强调应用;
关注你实际能在工作中使用 Python 作为工具;
提供实际生活或者工作中的案例;
完全免费,学不会免费自学。
一个编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年读书 200+ ,一直在一线写代码的美术老师,对于课程内容是很有信心的。开课前我做了详细的调查和设计:曾老师的Python课(第1课)。
基于我自己的程序员经历,开源项目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经历和管理经验,加上合理的资源配置,我自认为这门课可以成功。 但课程大约坚持了 20 天就停止了。
群里经常会有各种编程课、PS 课甚至会计课程换不同的小号进来发 1 分钱的红包往外洗人。我加了几个课程顾问后,发现他们采用的是类似于游戏公会的分包模式。线上卖课授课拉客流程已经如此成熟,任何机会流量都不会被放过。
拉人骚扰是小问题,很容易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但持续观察群中的反馈,和几个群友深度沟通后,我停止了课程,原因如下:
1、关注课程的人大部分并不是真的想学 Python,只是想凑个热闹。
2、即使是真心想学 Python 的人,也低估了无基础学一门编程语言的难度。
3、没有奖励机制,正反馈的周期过长。
4、消耗我的个人精力,远超过能带来的收益(影响群体和个体数量)。
上一篇 关于退群,瑞幸与疯狂星期四 中提到滴滴红包设计的六个互惠原则,我基于这六个原则分析一下 「曾老师的 Python 课」 失败的原因。
1、个性化: 不相关。
2、参与简单: 参与非常复杂。学习编程语言需要极大的精力付出,即使不需要搭建编程环境,使用浏览器编程都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3、零成本: 高成本。课程设计、教案、课件、录制、文章都需要我的大量精力付出,学习者也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付出。
4、对社群和企业利好: 正相关。但利益不足,影响力小,退出率高。
5、利益可分享: 学习结果不可分享。
6、可累积: 缺少短期正反馈,很难累积。
由以上分析可知,六个原则除了第一条不相关,第四条正相关外,其余都是负相关。这注定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如果希望课程成功,应该做什么改进?
1、扩大宣传面,严格筛选课程参与者。用付费筛选可能是最简单的方式。
2、降低学习门槛,搭建基于浏览器的代码调试平台。
3、缩短反馈时间,建立速胜项目。
4、选择容易被普通人群认可(能看懂)并能带来炫耀感的项目。
5、提供更易用的分享机制。
课程资料:
• 曾老师的Python课第1课(B站视频)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A411W7A4/)
• 博客 Python 课合辑
(https://blog.zengrong.net/tag/pythoncourse/)
下面是公众号所有Python内容的链接,本文集结在一起,方便资料查找。
特别介绍
有很多重要内容,公众号发不了,但群里特别能聊。
群里有独立开发者,游戏公司创始人、大厂负责人、量子理论研究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进群一起唠嗑,独立游戏、商业游戏、流量游戏、研发、投放、发行、运营、招人 都能聊,纯唠嗑也欢迎。
下面几个系列文章花了不少精力,可以读一读:
创业系列:
效率系列:
产品分析:
立项系列:
混变系列:
运营系列:
成长系列:
会议系列:
奇技淫巧:
荐号系列:
电子游戏是怎么赚钱的:
再多读几篇:
都刷到这里了,不来个「点赞」「分享」「在看」一键三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