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志•修改稿】龙溪,诗人的故乡

文摘   文学   2024-08-21 11:18   广东  

                        

                

                       

                   龙溪,诗人的故乡
                                                   文/祝成明

在闽浙赣三省交界处,在武夷山和仙霞山两大山脉交汇的东边,藏着一个幽静、美丽的村庄。踏进村口,只见一座爬满青苔的石拱桥架在村口的小溪上,岸边的绿树枝条横斜,互相掩映、彼此交叉,斑驳的树影投映在缓缓流淌的溪面上。几百年来,岸边的水仙阁听着流水的咿咿呀呀声,似乎在回味往事。近处起伏的山峦苍翠葱茏,不远处的江郎山,三巨石拔地冲天而起,状像刀砍斧劈,自北向南呈“川”字形排列,其伟岸的身影在蓝天白云之下矗立着,仿佛在举头问天,抑或是闭目沉思。此情此景,正应了那句诗歌,“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一条小溪从仙霞山余脉的山地中发源,跳着舞蹈,唱着飘满泥土和稻菽香味的歌谣,蜿蜒而来,沿途经过一个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庄。在小溪的某一个拐弯处,树木葳蕤,葱郁,成片成片的稻苗绿得像清粼粼的水波,一浪一浪的,将田野的抒情推向远方。阵阵蛙鸣从大地上浮起,像田野上飘荡的水汽,居无定所。这属于乡村的音乐,在天地间悠悠地演绎着,不舍春秋和昼夜。小溪情不自禁地慢下了脚步,在这里稍作休憩,观望,然后继续奔向须江,汇入钱塘江。


“龙溪”,这个充满田园气息和诗情画意的名字,便跳到了我的纸上。近千年前,一群祝氏的子民从郎峰脚下迁徙而来,在此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的世外桃源。先祖们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祝氏宗祠、文昌阁、水仙阁和江浙社等古建筑。祝氏宗祠作为其中的代表建筑,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明万历年间(1573-1619)整修,清雍正六年(1728)扩建,清嘉庆十四年(1808)重造头门,清道光九年(1829)修整中堂,次年修龛,清咸丰九年(1859)重建崇德、报功两堂及寝室。宗祠坐北朝南,占地 3.78亩。祠分三进,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一进戏台、二进中厅和三进享堂。戏台面朝中厅,台前有宽敞的前院,两侧厢房为二层结构建筑,跑马楼廊与戏台相通。中厅和享堂均为歇山顶,面阔五间,气势不凡。中厅是议事、宴飨的厅堂,其与享堂之间是后院,有古树二株,苍老拙朴,郁郁葱葱,为古祠增添几许风韵。两侧厢房,称“报功”和“崇德”,为褒彰祀奉乡贤和名宦而置。三进享堂则是供奉祖先神位之处。祠侧还有客房、膳堂、马厩等,附属建筑,一应俱全。这是江西省保存最完整的宗祠建筑之一。祝氏宗祠的前侧、龙溪河边,还有一所保一方文风昌盛的文昌阁。祝氏宗祠与文昌阁在建筑风格上,设计理念规范,独具一格,错落有序,布局合理,融汇了皖、浙、闽、赣的古建筑风格,经国家文物局、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及省、市等单位的专家考察,认为是江南较典型的古建筑。如今,这片古建筑群已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祝氏宗祠,祠堂中厅悬挂着一块巨大的匾额,细看竟是北宋皇帝宋神宗钦题的匾额,因为年代久远,已显得十分古朴,而且也并不是宋神宗的原迹,只是后人的拓本。“郎峰世家”四个遒劲、雍容的大字真切地向世人彰显了郎峰祝氏当初的显赫与尊贵。中进后门楣所悬挂的另一块匾也同样让人见之肃然起敬,“兄弟宰相”的题词是文天祥的真迹(当然也是摹本,原匾大概在文化大革命中丢失或毁坏了)。“兄弟宰相”指的是宋代宣国公祝臣和鲁国公祝常(堂兄弟)。祝臣以少师衔参知政事,祝常为太子少保平章事,在宋代都是相当于宰相的职位。这其中隐藏着一部幽暗、深邃的神秘历史,等待我们去探幽和梳理。


当我流浪他乡,再一次回来,经过这栋明成化年间修建的建筑,我摸着宗祠大门口拴马桩的青石础,冰冷的手感,坚硬的脉络,底部爬满青苔的印痕,顶部已被泥土、尘埃和鸟屎填满的桩口。老一辈人告诉我,清朝的时候,村里出了两位进士,当他们高中功名,衣锦还乡,将风尘仆仆的马匹拴在这里的时候,等待他们的是前来道贺的乡亲们,那一刻,他们的内心是何等的荣耀?只有书香门第、耕读世家,才配有如此加冕的盛礼。石头的坚硬依旧,那两头镇守正门的大石狮,高昂着头颅,张开的大嘴,呼唤的是一个村庄的平安,守护的是一个宗族的幸福。在村庄里,没有比“安居乐业,五谷丰登”更重要的事情,也没有比进士及第、金榜题名更荣耀的事情。


祝氏宗祠屋梁上精美的朱漆彩绘,四周回廊檐柱栩栩如生的木雕,往往会在我的梦境中闪现。祠堂里的戏台,每年年底或正月,上演过《五女拜寿》《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西厢记》《追鱼》等越剧曲目,当时我对这些咿咿呀呀的唱腔不感兴趣,和小伙伴在看戏的人缝里钻来钻去,沉迷于自己的追逐和奔跑中。



我常常设想,要是隐居在这个村庄里,做一个田园诗人,该有多好!那也许是我怀揣多年的梦想吧。凑巧的是,南宋淳熙六年(1179)四月初三,杨万里任常州知府期满,辞官西归,从京城临安(浙东今杭州)启程,从当年的新安江水路逆流而上或经古驿道至须江(今江山)郎峰驿站过夜,祝氏族人对其热情招待,在交谈中了解到郎峰的很多人文事理,并作诗一首《江郎峰》,后载入郎峰祝氏世谱:“走遍名山脚不停,见渠令我眼偏明”。翌日早晨,杨万里沿驿道经峡口进入江西境界广丰县龙溪地方,时为江东路信州永丰县水仙乡龙潭里。杨万里看到春绿澄青的龙潭水(原为大洋潭,水面较宽),在阳光照射下不停摇晃,沿水流方向望去,山峦层叠,山腹中间一条石子路通向龙源,再环顾四周,天静无风,树林花卉在红日的照耀下有些疲倦,此刻他的肚子也发出“咕噜咕噜”的叫声,好客的龙潭村民把他邀进农舍(龙溪祝氏始祖于元末明初才迁徙至龙溪,说明当时龙溪村已有人居住),用自家糯米酿制的多年陈香澄酒热情款待贵客。酒足饭饱,杨万里登上龙溪后门山(又叫堠山,或鳌山,是龙溪盆地中间的一个小山岗,在现今的祝氏宗祠后面),得知此地已属永丰境界,随即题诗一首《四月四日午、初出浙东界入信州永丰界》:


外面千峰合,中间一径通。

日光自摇水,天静本无风。

村酒澄春绿,林花倦午红。

莫欺山堠子,知我入江东。

 

此诗暗喻诗人正日处当午(中年),本应大有作为之时,但皇上听不进他的忠言,谗言之风盛行,在朝中受到排斥,欺压。他特别厌倦朝中之事,只得辞官归江东老家,经过长时间长途跋涉,从浙东回到家乡“江东”,其心情不言自喻,在家宁愿做一个“山堠”小子,让人登高眺望。表现了诗人对朝中某些士大夫和官场尔虞我诈习气的憎恶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家乡人(龙潭村民)的热情好客,也暗示了“堠山”是座风水宝地。时间再流逝数百年,到了明朝初期,祝氏先祖就在此定居、务农、发族、建宗祠,后来人丁兴旺,人才辈出,龙溪遂成为“千年灵秀地,世代文化乡”。

 

从此,“龙溪”这个小村庄在浩瀚的典籍里留下了永恒的背影。“龙溪村”古名“龙潭里”,关于她的得名还有一个小小的传说。据传南海有一小龙想飞越武夷山脉到东海游玩,经过嵩峰山时,无奈山脉太长,体力不支,就在盘山稍息,顺便观看山清水秀的美丽风景,俯视山脚下有一溪流,十里外有一大洋潭,它高兴得一头钻了下去,潜入深潭,后来当地村民称其“龙潭”,该溪称龙溪。村民先后分别建有“龙溪寺” 和“龙溪社”以祭之,该溪源头称龙源。龙溪古村历史悠久,位于赣浙通道边界连接点,最早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建有“通越大道”之一于此经过,后改称驿道。唐宋年间龙溪属永丰县水仙乡龙潭里,以嵩峰和盘山余脉分水岭为界,东面属浙江江山县,西面属江西永丰县,元朝属江浙行省信州路永丰县,明清属江西省广信府永丰县周安乡四十一都龙溪村。可见南宋时龙溪行政单位称龙潭里,上游十里外称龙源。是日,诗人杨万里放弃午休,趁着酒兴,怀着到家的亲切,以及对龙潭的好奇,决定对龙脉探个究竟,在村民的指点下,迎溪而上来到十里外的龙源(即现在的石井和龙井顶),其发源于仙霞山脉东端,即嵩峰盘山山脉的涧泉,此处万峰丛叠,在阳光照耀下,形似万丛芙蓉铺展在眼前,金黄璀璨。上面有几口泉井,水满自溢,形成很多小瀑布,虽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的壮观,但也有飞泉百尺的奇妙。当时山涧环境特别幽静,烈日当空,泉水飞泄,没有游人,更没有居民。直至明朝中期正德年间,龙溪上游河畔居民在此建有“观龙寺”,在龙源(后叫龙井顶)可以看到南海之龙和东海之龙在此经过。杨万里原有的烦闷、忧郁一扫而尽,心有所托,诗意大发,作《游龙源》以记之:

 

龙源深处万峰稠,金铄芙蓉面面秋。

自是游人不肯到,宁知此地侭多幽?

一丝细路缘山腹,百尺飞泉挂石头。

老我好奇欣共赏,携尊数过坐消忧。

 

此诗收录在清乾隆间《广丰县志》里,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心境慢慢消减,回家隐居,爬山涉水,探幽大自然奥秘和风光。其中,龙溪的青山绿水对杨万里的人生影响不言而喻。傍晚,杨万里继续跋涉,怀着激动心情来到灵鹫寺寄宿一宵,作诗二首,传诵至今。



一路行走,一路赋诗,杨万里给广丰人民留下了十多首诗作,龙溪作为小山村,有大诗人光顾,实属有缘。当其西归进入永丰界龙溪后,已有一番“到家”的情感,能在龙溪中午就餐,与龙溪有特殊的情份。喝了陈年米酒,“乡愁”情怀油然而生,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其爱国爱乡之情昭然若见。“外面千峰合,中间一径通”、“龙源深处万峰稠,金铄芙蓉面面秋”,诗句清丽、典雅,现在读来仍宛然在目,身临其境,仿佛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呈现在世人眼前,是对龙溪自然风光的真实写照和赞誉。


故乡是寄托灵魂的栖居地,大诗人杨万里有先见之明,他所代言的龙溪村,已经成为了一个秀美山村的典型代表。山水有情,岁月无意,若有闲暇,我们不妨去寻寻古迹,看看山水,听听坝头的涛声。这一天,我们就穿越了千年的时空,和杨万里成为了知音,和山鸟山花成为了兄弟。诗意就会永远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


 

香树书房主人,祝成明,自由写作者,体制外教育工作者,焦虑的思想者,喜欢运动,享受阅读,热爱生活,有点怀旧,有点梦想,有点孤独,还需要一点点酒精……


香树书房
求真,求知,求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