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故事】百花洞大捷

文摘   2024-08-20 10:32   广东  

         

  

大岭山抗日革命根据地遗址

红色遗址

                        大王岭古村落

大王岭古村落是东莞市大岭山抗日根据地遗址之一。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是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一处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第三大队机关所在地的建筑群体,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该旧址包括9处文物点。其中第三大队大队部、会议室、大家团结报社、交通站、粮食加工场、操场6处抗日旧址位于大王岭村,医务所、中山书院、连平联乡办事处3处旧址分别位于瓮窑村、油古岭村和连平髻岭村。

青砖黄瓦的大王岭古村落属于客家古村落民居。小村落像一位饱经忧患沧桑的老人,隐没在小山脚下和新建村庄之间,静静地打量着生龙活虎的儿孙群体。古村落大致形成于清末民初时,由清朝年间从广东兴宁迁入此地的刘氏家族创建。从高楼大厦的夹缝蜿蜒穿过,曲径通幽处就是古村落,大岭山抗日根据地遗址之一。

背靠青山的古村落屋舍俨然。经过修葺后,尽管村落巷子里铺的是略有凹凸而又磨得光滑的青石板路,但依稀有一些古迹闪烁在其间。巷子与古老的房舍相映成辉,有些老墙上粉饰的灰浆已经斑驳脱落,靠近水渠的墙延也长起青苔,战争年代在墙上留下的枪眼依稀可见,让人们恍惚间看到了当年的烽火岁月。

古村落是广东抗日游击队主要领导人指挥东宝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机关所在地,在中国华南地区的抗战过程中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

1940年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领导人之一的曾生率领第三大队根据中共前线东江特委的指示,挺进东莞大岭山地区,驻地大岭山大王岭村。

11米,宽16.5米,面积184平方米,三开间两进四合院式布局的气派的刘氏宗祠是游击队的会议室。“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领导人林平、梁鸿钧等与第三大队负责人曾生、邬强和卢伟良等,经常在此开会。他们在这里展示文韬武略,运筹帷幄,研究部队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讨论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等问题。黄潭战斗、百花洞大捷这两场最有名的战斗,就是在这个时期的杰作。今天的刘氏宗祠,已是一段鲜活的红色历史教材。

当年的《团结报社》则位于古村落的一座泥砖民房里。民房长9.3米,宽11米,面积102平方米。团结报的内容主要是进行抗日游击宣传,报道国内外抗战新闻及日伪军的活动,游击队打击日伪军战况等。这是抗战时期广东敌后地区第一份革命报纸,每个星期出版一期,《大家团结报》出版了20期后,19419月,与第五大队在宝安阳台山抗日根据地创办的《新百姓报》合并,起名叫《东江民报》,后来又改叫《前进报》。它在宣传领域为华南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古村落内另一座长9.9米,宽8米,面积79.2平方米的泥砖瓦房,则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交通站旧址。194110月初,国民党顽军进攻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主力转移外线作战,留下小部队以及抗日自卫队在大岭山坚持内线作战。为保持部队之间以及部队与地方中共组织的联系,在缺乏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困难条件下,在此以小商店作掩护设立交通站,秘密开展交通联络工作。

另外,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为了加强后勤军需工作,保证部队的粮食供应,在大王岭开设粮食加工场,把稻谷、杂粮运到这里,请村民用竹笼磨、脚踏碓等工具进行简单加工,然后送到部队各伙食单位。这个粮食加工场也同样是一座泥砖瓦房。整栋建筑长10米,宽7米,面积70平方米。此外大王岭还同时拥有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操场旧址。是一片露天空地,长46.5米,宽分别为11米、21米,面积约1000平方米。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于194010月挺进大岭山后,为了提高指战员的军事素质,增强部队战斗力,把此地开辟为操场,开展军事训练。19415月,为了适应部队迅速发展壮大和游击战争的需要,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在大王岭举办军事训练班,第三、第五大队选送班、排干部参加,也利用这个操场进行军事训练。

大王岭古村落,封存着一段红色铁血往事!

历史事件

                            百花洞大捷

百花洞村,明代以前已住有邓陆两姓村民。明代后,黄氏由湖北江夏县(郡)迁本市主山,十世祖迁此。此后,又有始祖为河南的陆氏兄弟二人,一支从山门迁此定居,另一支在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1)从乌坭坑(今大沙安头坑)迁入。因住有黄、陆(绿的谐音)两姓村民,犹如百花盛开时的两朵花,村后的马山有个龙岩洞,故名(百花洞)。抗战时期,整个百花洞掩映在荔枝林中,四面青山,交通不便,易守难攻。

194011月初,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通过黄潭战斗中的英勇杀敌,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扩大了我军的政治影响。随后,游击队抓住战机,向莞太、宝太线出击,袭击敌人的据点和日军的来往车辆。同时又进行了清匪肃特,严重打击到大岭山勒收税款、搜刮民财的伪军土匪顽军,保护了群众利益。这引起了驻莞太线的日本占领军的恐慌,于是他们便密谋出兵围攻大岭山抗日根据地。一场剧烈的战斗就这样打响了。

1941610日夜里,驻莞城、太平、厚街桥头的日军400多人及伪军200多人,在日军大队长长濑的率领下,偷偷地向大岭山抗日根据地进发。敌人将进攻的矛头直接指向百花洞。他们错误地以为这里是抗日游击队的活动中心,游击队指挥机关和主力都在这里,妄图在这里一举将游击队主力消灭,他们兵分两路,一路从厚街桥头经大迳、大岭山大环扑向百花洞;另一路由长濑率领从莞城经上下山门、髻岭向百花洞合围。

彼时,广东人民游击总队第3大队部率第3中队驻大王村,第2中队驻大环村,第1中队驻大沙长圳村,民运部驻根据地中心百花洞。日军的行动计划被第3大队厚街情报站侦悉,该计划被连夜送到正在百花洞主持召开民运会的曾生手上。曾生即派通讯员到大王岭村向尹林平、梁鸿钧报告,同时率百花洞抗日自卫队迅速抢占村西南制高点,准备迎敌。尹林平、梁鸿钧接报后,紧急研究后认为,虽然敌强我弱,但我可以游击队为主力,动员附近村庄自卫队员和民兵参战,利用百花洞的有利地形,围歼敌人。他们立即令邬强率第3中队急速赶往百花洞,令驻大环村的第2中队和驻大沙长圳村的第1中队迅速抢占有利地形,同时紧急部署动员各村抗日自卫队和民兵参战。尹林平、梁鸿钧随后率大队机关赶往百花洞指挥。日军做梦也想不到,本想偷袭捞点便宜,岂料抗日军民早已布下一个巨大的“口袋”,只等他们来钻。

骄横的长濑骑着一匹高大战马,耀武扬威地挥动着闪亮的指挥刀,率领日伪军直扑村庄而去。早已埋伏在村口高地的第3大队1中队战士,见到敌人不可一世的样子,个个满腔怒火。机枪班长吕苏是一位身材魁梧的神枪手,他将敌大队人马放近,屏住呼吸,瞄准骑在马上的长濑,“哒哒”,一排愤怒的子弹倾射过去,长濑应声人仰马翻,滚到路旁。游击队和自卫队员同时以密集弹雨射向日伪军。日伪军遭到突然袭击,顿时大乱,一部分仓皇占领村前小高地、一部分卧倒在田沟里顽抗,还有一部分逃向荔枝园。第1中队在机枪火力掩护下,迅速发起冲锋,将敌全部压进村内,扎紧“袋口”。与此同时,第2、第3中队和窑、大王岭、油古岭、新屋场等10余个附近村庄的抗日自卫队分别占领百花洞村四周的山头与高地,敌人很快被完全装进“口袋”。

敌被围后,疯狂向游击队阵地开炮,发动数次冲锋,企图夺路逃命,但我抗日军民坚守阵地,打退敌一次又一次反扑。

附近村庄群众听说敌人被围,纷纷拿起看家护村的土枪土炮、大刀梭镖,甚至锄头扁担,爬上百花洞村四周山头,汇入歼敌队伍。还有的群众敲锣打鼓助威鼓劲,有的在铁桶里燃放鞭炮,模拟机枪声吓唬敌人,有的不断高呼:“鬼子被围住了!”“鬼子跑不掉了!”枪炮声、锣鼓声、爆竹声、呐喊声响彻山谷、震动四野。

战斗进行到下午3时,敌两次施放烟幕弹企图突围,均未得逞。随后,敌放出信鸽,向石龙日军求援。岂料信鸽飞经大沙长圳村上空时,欲中途停下休息,被该村抗日自卫队神枪手击落,从信鸽身上搜获敌求援报告和地图。

入夜,敌龟缩在几个小山岗上固守待援。第3大队组织突击小分队轮流袭击,抗日自卫队和群众亦不断骚扰,敌整夜处于恐慌之中。

12日上午,战斗处于胶着状态,敌几次试图向连平方向突围,都被游击队和抗日自卫队打退。此时敌粮弹不足,派飞机空投,部分粮食弹药落到游击队阵地。下午,日军从广州、石龙出动步兵、骑兵1000余人前来救援。被围日伪军在援军炮火和烟幕弹掩护下,夺路逃脱。其中3名日军被冲散逃到大径村,被大径抗日自卫队截击。狡猾的日军隐蔽在一块抽穗的稻田里,用步枪通条顶着钢盔插在稻苗中,吸引自卫队火力,人却躲在10余米外,待自卫队员接近,突然开火,击伤1人。自卫队员发现敌人伎俩后,集中火力狠狠射向日军,将3名日军全部击毙。

百花洞战斗持续两天一夜,共毙伤敌大队长长濑以下50余人,毙战马数匹,缴长短枪10余支、武器弹药一批。华南日军头目哀叹:“这是进军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仗。”这是敌人最丢脸的一仗,自然就是广东抗日游击队华南抗战中的漂亮一仗 !

百花洞战斗,广东抗日游击队在武器和兵力都不及敌人的情况下,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援,以少胜多,给了日军一次沉重的打击,打出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的军威,更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威力!

动人故事

           “送七儿共抗日,携三子赴国难”的女教师

“呜呼,今日何日?日军强占我国土,屠戮我人民之日乎!日军强占我重镇,蹂躏我人民之日乎……故今日为我最悲痛之日。最悲痛之日,即吾人复仇雪耻之时,能为此矣,执干戈以为社稷,此其时矣!男同胞们!女同胞们!祈速起!”这是一位女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朗读自己撰写的《哀国难》一文。以此唤醒自己学生的爱国之心。这位女教师就是被称为被誉为“东江游击队之母”的英雄母亲李淑桓。

李淑桓,1894年出生在广东省鹤山县古劳乡围墩村一个贡生家庭,自幼爱读烈女传之类的书籍,养成了坚毅不屈的性格。深受岳飞、文天祥、郑成功、林则徐、花木兰等英雄的影响。因此抗战爆发后,她立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到抗日救亡运动之中。

1930年,已是六个孩子母亲的李淑桓因生活所迫转到香港,在九龙官涌的民房继续自己的办学事业。全面抗战开始后,香港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李淑桓再也坐不住了,起初她一边教书,一边在九龙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惠阳青年会”,逐步接触到了在书斋中接受不到的新思想,受到了共产党的教育,懂得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1938年1月,经中共党员刘宣介绍,她首先把大儿子郭显承送去延安,她知道那是革命圣地,是党中央、毛主席所在的地方,到那里没有错。郭显承先到陕北公学学习,后转入抗大参加了八路军的队伍,不久在抗日前线血洒沙场,光荣殉国。

1938年冬天,李淑桓又把自己唯一的女儿郭云翔和六子郭际一同送到了广东惠阳坪山参加曾生为总队长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队。她与三儿子郭显绪暂留香港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因为这时他们俩均为宝安青年会的执行委员(郭显绪于1941年也参加了抗日的队伍)。这时她还停办了自己的学校而去教夜校,利用白天的时间全身心地做抗日救亡工作,例如参加做棉衣支援前线、为抗战捐款等。

1939年,在香港纪念国际“三八”妇女节大会上,她聆听了著名的爱国人士何香凝的抗日演讲,很受鼓舞。但是了解情况的人关切地问她:“你把子女送上前线,将来老了怎么办?”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没有国哪还能有家?先救国才能有家啊!我还有几个儿子,要把他们都送去。”短短的几句话,充分表达了一个伟大母亲炽热的爱国情怀。

1940年4月,曾生领导的东江纵队东移海陆丰时,李淑桓的五儿子,这时已是共产党员、班长的郭显乐,在行军途中遭国民党顽军截击,他在掩护部队转移时壮烈牺牲,是年才18岁,就为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壮丽的青春。

1941年春节刚过,李淑恒带着仅有11岁的小儿子郭显隆从香港一同回到东莞参加抗日部队,把全家人都献给了民族解放事业。

李淑恒来到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成为游击队里的一员。在游击队,久居都市的李淑桓第一次感受了紧急转移时夜行军的艰苦。那次,她在病中。天降倾盆大雨,刚撑开的雨伞就被风吹跑。她索性让雨淋个够,“淋雨当冲凉”。在泥泞的山路,她拉着幼小的儿子郭显隆随部队一起行军。

后来,部队领导根据她的实际情况,分配她到东莞大岭山大塘小学,以教书为名作掩护,做民运和交通情报工作。她利用教师这个身份,一边编写抗日教材,一边通过家访的形式,频频接触当地的各界人士,积极搜集情报。同年9月,国民党顽固派大举进攻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时,李淑桓不幸被捕。敌人审讯她,让她供出游击队的情况,她宁死不讲,坚贞不屈,遭到疯狂毒打,最后在大岭山金桔岭被残忍杀害,时年47岁。此时,她在游击队任副小队长、并且已是共产党员的四儿子郭显和,也在反击顽军的战斗中不幸牺牲,时年只有19岁。

参考资料:解放军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抗日战争纪念网

360百科

《东莞抗日实录》

香树书房主人,祝成明,自由写作者,体制外教育工作者,焦虑的思想者,喜欢运动,享受阅读,热爱生活,有点怀旧,有点梦想,有点孤独,还需要一点点酒精……


香树书房
求真,求知,求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