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 《论语·乡党》
这句话出自孔子,强调了对食物的精致追求和对烹饪工艺的细致入微。在上海,面条不仅是日常饮食的一部分,更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体现。每一种面条都承载着上海人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 一、阳春面
作为上海最大众化的面之一,原指不加任何浇头的清汤面,称 “清汤光面”。后因商贾等有钱人忌讳 “清”“光” 等不吉利字眼,取古乐曲名《阳春白雪》的 “阳春” 二字改称为 “阳春面”。正宗的上海阳春面多半是白汤,也有从苏帮面传过来的红汤,二者区别在于是否加了酱油。其汤头一定要用新鲜大骨头熬制,面浸在汤里,鲜味渗入面内,加了猪油之后立马香气勾人,再撒一把葱花点缀提味,步骤虽简单,却鲜香十足。 - 二、葱油拌面
地道的上海本帮面,起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看似简单,但要做得好吃需做到葱油熬得好、调味适中、面条劲道。葱、油、面看似单调,精华却在香喷喷的葱油里,一小把面条,一撮葱花,浇上熬熟的葱油,滋啦一声,香气四溢,讲究的老吃客还会配一点开洋。吃前搅拌均匀,让每根面条都蘸上酱香,面干酱红、葱头乳白、葱叶焦黄,三色分明,面香、酱香、油香、葱香四香可辨,鲜味、酱味、油味、葱味与甘味五味俱全。 - 三、大排面
是最能代表上海草根特质和弄堂特色的面条之一。制作时需用刀背把带骨大排的肉质细细横竖剁松,腌上一个多小时,再裹上蛋清和淀粉,下油锅煎至两面泛黄,加水加料红烧,最后用红烧的汤汁浇进煮好的面条里,盖上大排和碧绿的青菜心。面不烂不软,猪排入味,一大碗面配上一大块色泽红亮、口感鲜香的大排,令人口舌生津。 - 四、鳝丝面
全名响油鳝丝面,由苏帮名菜响油鳝丝演变而来。将新鲜黄鳝现杀后,配上切得细细的茭白丝爆炒,加盐、糖、酱油等佐料调味,出锅后再用滚烫的热油泼一下,激发出香味,故而得名 “响油鳝丝”。鳝丝面料多量足,鳝丝鲜美、浓油赤酱,还带有本帮菜特有的甜味,让人难以忘怀。 - 五、爆鱼面
浇头是爆鱼,上海也管爆鱼叫熏鱼,不过二者制作工艺有差别。上海熏鱼是青鱼块炸好后充分浸入酱汁,味重浓郁,口感有嚼头。比如 “绝口老弄堂爆鱼面馆” 的招牌爆鱼面,人气超旺,吃上一口,满满的都是上海记忆。 - 六、八宝辣酱面
“八宝辣酱” 是本帮特色名菜之一,色泽艳丽光亮,鲜辣辛香,是在炒辣酱的原料上用虾仁、鸡肉、鸭肫、猪腿肉、肚子、开洋、香菇、笋片等八样主要食材烹制而成,属于炸酱面和辣酱面的高级版本,一般小面馆较少制作。像老牌菜馆 “大富贵酒楼” 的招牌八宝辣酱做成的面浇头,味道妙不可言,食材相互搭配,发挥出鲜甜和鲜美。 - 七、辣肉面
是一道具有江湖气息的面食,虽与上海本帮菜风格不同,更接近川菜味道,但深受上海人喜爱。制作时肉丁先裹上水淀粉,过油断生,再入锅加酱油、自制辣椒粉和糖等佐料煸炒而成。满满一大碗,看着红红火火,辣肉浇头无需现炒,面馆上面速度快,表面的辣椒油红得发亮,食欲大增,还可配素鸡,汁水饱满,不油不腻,辣肉鲜嫩入味,面条筋道弹滑。 - 八、黄鱼面
可算是上海面食中的 “小清新”。清澈的汤底里飘着雪白的鱼肉,配上一点雪菜,清爽又不失鲜美,让人仿佛能尝到江南水乡的味道。 九、蟹黄面
主要原料为蟹黄、蟹肉以及面条。蟹黄和蟹肉需选取新鲜肥美的大闸蟹,以确保口感与鲜味。面条多选用细面,其质地柔韧,能更好地吸附蟹黄酱。
- 十、大肠面
素有 “上海第一大肠面” 之称,大肠经过特别处理,口感酥糯软香,更有嚼头,且越嚼越香。大肠裹着浓郁的酱汁,搭配筋道的面条,滋味令人欲罢不能。 这十大面条每一种都蕴含着上海独特的饮食文化和风土人情,它们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味觉名片。亲爱的朋友们,你们是否已经被这些面条所吸引,有没有亲自品尝过其中的几种呢?或者你们心中还有哪些上海面条值得推荐,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美食体验和见解,让我们一起探讨上海面条的独特魅力吧。
上海哪有哪些好吃的面条呢?
点亮“赞”和“在看”祝你有爱又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