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青稞之旅——同仁市第二幼儿园大班组主题探究课程

文摘   2024-11-05 19:20   青海  
“青稞之旅”

大班组主题探究课程

在孩子的世界里

每天都有很多故事发生

或是因为一朵小花

或是因为一块石头

又或者因为一粒“种子”

让我们追随孩子的脚步

一起走进青稞之旅···


一、活动起源

    大自然就是活教材,九月正是青稞丰收季,我们把青稞种子投放到美工区,起初只是为了让孩子们自由制作创意画。但孩子们总围在一起一边观察青稞种子,一边积极表达着自己的想法:

 琪央:它摸起来硬硬的,中间还有一根线。

 央宗:这种类型的种子我在老家见过。

 昂秀:我知道,它是青稞种子。  

    在这之后,我们发现每天都有孩子围在美工区的青稞种子旁边,大家对青稞种子的兴趣越发浓厚。于是,我们和孩子一起踏上了一场关于“青稞”的探究之旅。

二、初识青稞

问题一:你见过哪些种子?

子豪:我见过西瓜的种子,是黑色的。

雯雯:我见过红豆,就在咱们班的美工区。

智泽:橘子的种子就是它里面的核。

孩子们见过的种子五花八门,他们把自己见过的、吃过的食物的种子都画了下来。





问题二:青稞种子和其他种子一样吗?

瀛心:不一样,青稞的种子是椭圆形的~

雨夏:青稞种子的颜色和其他种子不一样。




 教师支持策略:为更好的支持幼儿深入探究,我们向家长收集青稞,给孩子提供真实的材料,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取经验发展。



孩子们通过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等方式,运用多种感官探索青稞的特点。



琪琪:摸起来硬硬的。

央措:吃起来有点硬,但味道有点甜。

何笑颜:青稞有“胡须”摸着有点扎手。


教师思考:看似简单的小小观察,孩子们却在观察过程中用眼睛、鼻子、嘴巴、手等多种感官,对青稞有了更详细的认知,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我们的调查

     孩子们对青稞是怎样来的?青稞生长在哪里?青稞可以做什么?产生了疑问,教师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和孩子一起查阅相关资料,观看视频了解青稞的“一生”。同时还发放了调查表,通过家园共育进一步加深孩子们对青稞的认知。

     青稞,属大麦,青稞穗成熟后为黄褐色或紫褐色;麦芒长10-15厘米,两侧具细刺毛。









     通过调查学习,孩子们了解了青稞种子的构成和形状特征,得知青稞生长在高寒、干旱的环境中,是青海省的主要农作之一,也是青稞饼、糌粑、藏式点心等美食的主要制作材料。

教师思考:幼儿是天生的问题“提出者”,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鼓励幼儿通过调查、讨论等多种方式探索青稞的秘密,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三、初探青稞

    了解完青稞的生长环境后,孩子们又有了新的问题,青稞能在这个季节播种吗?


种植青稞

为了让孩子们有更直观的感受,我们开启了种植青稞的探索···

梓晴:我们可以把青稞种在酸奶盒子里。

熙熙:要多加点土,青稞才能快快长大~

东东:还要浇点水!

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孩子们完成了分组播种。





在孩子们的悉心呵护下青稞开始慢慢发芽,逐渐长高~



孩子们对种子的热情不仅仅止于照顾这么简单,还想把青稞生长的过程都记录下来,那该怎样做呢?孩子们想到很多办法,最终我们决定举手表决,观察记录本以高票通过。就这样我们的观察记录本诞生啦,孩子们记录着种子的成长...



教师思考种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成功有失败,成功与否已经变得不再重要。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在种植的过程中学会了等待、学会了观察、学会了照顾、学会了帮助、学会了勇敢、学会了与大自然相处,种子在慢慢长大的同时孩子们也在慢慢成长。


青稞大变身

青稞创意画

    孩子们给青稞裹上一层”彩色外衣",然后加入红豆、绿豆和大米等材料,再以粘、贴、拼、画等方法,制作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






青稞对对碰

     孩子们以青稞粒为材料,进行点数、按数取物、按数放物等游戏活动。既提升了对数字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又进一步增强了计数能力和专注力。






青稞的“声音”

    把青稞装进瓶子里会发出声音吗?带着好奇孩子们开始了新的探索~





   通过探索发现,玻璃瓶里的青稞发出来的声音很清脆,塑料瓶里的青稞发出来的声音闷闷的,数量不同的青稞发出来的声音也不一样。


制作彩色“沙”瓶

彩色的青稞和绿豆、红豆、大米还能做些什么呢?


可以把它们装进瓶子里!

就像“沙”瓶一样。


一层一层地装会更漂亮!




教师反思:一颗小小的种子,在大人眼中或许毫不起眼,但是在孩子眼中却有别样的趣味。从认识一颗种子开始,孩子们一直处于主动状态。通过观察、探索、制作、表现等形式,孩子们在实际体验中获得认知经验,在自主探索中发现种子的奥秘。

青稞美食知多少

     一粒种子,代表一种生活态度。为满足孩子们想要制作青稞美食的想法,老师鼓励孩子们以投票的形式推选出两种可以制作青稞美食~


我们的投票




    票数最高的是美食分别是糌粑和藏式点心,让我们一起期待孩子们的表现吧~

四、青稞美食

   青稞是怎么变成糌粑的呢?带着这个疑问,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观看制作糌粑的视频。结合孩子们的已有经验,分享讨论并进行记录。


    乔希雯:首先要筛选出颗粒饱满的青稞粒。

    琪央华甄:要把青稞粒炒一炒,炒完之后还要磨一磨。

    李智坚措:需要加入酥油、白糖和开水,再用手揉一揉。


筛选青稞

   孩子们认真、仔细地寻找着颗粒饱满、完整无缺的青稞粒....




炒青稞

老师从食堂借来炒锅和大勺,带着孩子们开始炒青稞!


将筛选好的青稞倒入炒锅,不一会儿便香气四溢,小朋友们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尝一尝~



磨青稞


     在磨青稞时孩子们有“两个新发现”一是放久了的青稞很硬需要提前浸泡,才能磨出细腻的青稞粉。二是磨青稞的过程中速度要均匀,如果青稞受力不均会导致磨出来的青稞面粉粗细不一。


制作酥油

在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将牛奶倒入瓶里,开始“制作酥油”~


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讨论发现,成功的关键是“坚持”“大力”“摇晃”。


功夫不负有心人,孩子们的酥油终于制作成功了,她们高兴的向老师和同伴们分享着自己的劳动成果!


教师思考:教师对幼儿的想法不应该急于给出答案,应该是创造条件让孩子们自己去尝试,鼓励孩子们验证自己的想法。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猜测、操作、验证、得出结论,不仅发展了动手能力,还得到了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欢乐“食”光


揉糌粑

    小朋友们先将酥油放置小盘内,然后加入磨好的青稞面粉和砂糖。所有的材料准备就绪,期待已久的揉糌粑环节马上就要开始啦!


    在揉糌粑时孩子们遇到了不同的问题,于是我们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发现糌粑太干时需要少量多次的加入温水;盘子里水太多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添加青稞面粉;不甜的糌粑可以在揉糌粑时再多加点糖。

教师思考:在制作糌粑活动中,孩子们反复尝试,积累经验,他们合作、沟通、解决问题。教师始终给予支持,让幼儿在反复尝试中习得经验,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享酥油糌粑

    拉瑟嘉措:“这么多酥油糌粑,我们给园长阿姨分享一点吧!” 

    朵丹卓玛:“还有校医阿姨和门卫叔叔。”























































分享,不只是一种行为方式,是孩子从小就应习得的一种美德,也是重要的社交能力。让孩子学会分享,关键在于体验,体验分享,才能从内心理解分享的意义。


品尝酥油糌粑

每一种食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记忆,一场与美食的邂逅,从品糌粑开始~





制作藏式点心

    对于制作糌粑孩子们已经轻车熟路了,只不过这次我们需要加入了自己喜欢的干果材料,再设计自己喜欢的形状以及样式,大胆创作···

     经过孩子们的一番捏,压,团,搓后,再加入自己喜欢的干果和装饰材料,一块块藏式点心初见雏形,一起来欣赏下我们的藏式点心吧!


05

节约粮食,人人有责。

     美德始于心,节俭践于行。我们相信,通过此次活动孩子们心中这颗珍惜粮食的种子,会伴随着它们的健康成长,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亲历了一粒种子的成长,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从而产生珍惜粮食、尊重劳动、感恩自然的情感,真正领会到了劳动的光荣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意。

主题思考

     在探秘青稞的过程中,老师始终从幼儿的视角出发,挖掘当地可利用的资源和材料,让课程的发展源自幼儿的生活经验又回归于生活。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教育是一个孩子与多种因素不断互动的过程。在未来的课程中,我们将继续关注孩子们的兴趣和需求,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中不断收获成长与快乐。

编辑:张晓寒 马忆莲   

 初审:保教室    

终审:李琼莹

同仁市第二幼儿园
3—6岁学前幼儿保育、教育机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