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反馈儿子学习有点偏科,物理课积极动脑筋,数学课不愿意思考。我提醒他:“数学也要积极思考。”他说题目很难,不会做也不想做,还说让我做题看看。我说:“我不需要再上学了,那是你该想的问题。”儿子说:“那我就不想了。”类似这样的对话,在过去的三年里频繁上演,深夜里无数次感到迷茫与挫败。孩子的不理解、叛逆,让我心力交瘁。每当夜深人静,我都在思考,如何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赢得他的信任,也想让他知道我永远是他最坚实的后盾。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家中的气氛。严肃且冰冷的父亲,经常会因为一件小事揪着家人不放,不管当时是因为何种原因,我们没有辩白的机会。经常是自己躲进房间,惊恐、不满、委屈,还有不解,为何父亲如此却难以沟通?这样窒息的氛围,我一呆就是20年,大学毕业、工作,再到结婚生子,当和儿子说着关于学习数学时,被他回怼的那句”那我就不想了“时,发现人生就是一个轮回,自己又重演了和父母的相处模式。那一刻,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挫败和自责,有种被命运扼住喉咙无力的感觉,想反抗、想解决,却无从下手。好在我一直想要改变,一直在寻找方法。在22年参加了一次线上心理学的课程,在课程最后老师推荐了一系列心理学入门书籍,其中有一本《共情的力量》。看这本书的时候,经常看到红了眼睛,既心疼家人也心疼自己,我们没有好好表达过对彼此的理解和关爱。有时候我们想要给对方的,并不是对方需要的。我们也没有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了解他们的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与需求。共情——它不仅仅是同情或怜悯,而是一种深入对方内心世界的能力,是理解他人感受、想法和经历的过程。共情让我们能够跨越个体的界限,建立真挚的情感链接。正如亚瑟·乔拉米卡利博士所言:“共情是理解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最深刻的纽带。”是《共情的力量》给了我方法。我开始尝试站在儿子的视角,去理解他的需求与情绪。关于数学的问题,我和他说:数学真的好难啊,你们现在高中的数学比我们当年难多。他当时竟然没有反驳我,看了我一眼,那一眼我便知道,我们开始往好的方向发展了。当我的期待表达出来时,儿子会理解成压力或是高要求。很多时候在我认为,觉得关于学习只要肯花时间去研究,去做错题,搞定一个个知识点,成绩不会太拉垮。理论上这些都是对的,可我忽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过不去的点,这个点是一系列问题的集合,表现出来的有可能是畏难情绪,也许是精力不足,也许是不太喜欢目前的数学等等因素,让他去和错题死磕肯定是提不劲的。当我不再急于纠正他的错误,而是用共情的方式表达我的担忧与期望时,我惊喜地发现,好像我们可以坐下来聊会天了,言语中的冲撞和怨怼少了很多,儿子开始愿意与我分享他的想法,共情,成为了我们之间沟通的钥匙。《共情的力量》是一本关于情感交流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人性、成长与连接的指南。它告诉我们,共情是理解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最深刻的纽带。通过共情,我们能够跨越个体的界限,建立真挚的情感链接,促进心理健康,深化人际关系。我们一定会遇到不喜欢你、不认可你、想要改变你的人,有些评价是值得听的,说到点子上能教会我们很多东西,但有些批评也可能是不值得听的。经常批评他人的人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因为感觉不安稳,没有保护受到保护,就容易斥责他人。问问自己:在哪些情况下我难以接纳自己?哪些特定的人会让我感到害怕或不在状态?做哪些改变能让自己感觉更稳妥更安全?如果对自己和他人总是很苛责,这一般都指向一些相待解决的痛苦。这是过去一些事情,在干扰着自己心智的平和。真正的倾听不仅仅是听别人说什么,更重要的是理解他们没说出来的情绪和需求。这需要我们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对方身上,暂停自我判断,全心全意地感受对方的情感。有效的共情表达不仅仅是“我理解你的感受”,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肢体语言甚至沉默,传达出“我在这里,我与你同在”的信息。这需要真诚和勇气,以及对自身情感的诚实面对。别忘了,共情同样适用于自己。当遭遇困难时,用同样的温柔和耐心对待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这是自我成长的重要一步。不知道大家大家有没有发现有这样的情况,当家人或孩子和你说话时,你回了句话,对方突然就生气不理你了,孩子还有可能大声对你说:你到底有没有听我在说话?于是我开始反思,其实我们的回应要让他人感觉到被重视,被接纳、被尊重。面对与儿子沟通的问题,我开始用上了书中的方法。我开始hold住自己,尝试站在儿子的视角,抛开觉得儿子不想花精力学习数学的心理预设,从谈话开始我就应该注意力在儿子的身上,不急着回应他。看着他并注意他说话时他的语气和身体状态,去理解他的需求与情绪。我尝试这样回复他:“数学真的好难啊,你们现在高中的数学比我们当年难好多。做不出来你也不开心,但似乎你已有了解决办法,老师第二天会讲,你也想告诉妈妈你是对学习上心的,对不对?”他当时竟然没有反驳我,看了我一眼,那一眼我便知道,我们开始往好的方向发展了。当我不再急于纠正他的错误,而是用共情的方式表达我的担忧与期望时,我惊喜地发现,好像我们可以坐下来聊会儿天了,言语中的冲撞和怨怼少了很多,儿子开始愿意与我分享他的想法,共情,成为了我们之间沟通的钥匙。当然,我现在也会对自己好一些,一个安静的角落,让自己放松一下,调整一下。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需要处理,每个心灵都需要被温柔以待。只有当我们先照顾好了自己,才能更好地去照亮他人。往期故事:
破局:拆书家故事丨脾气坏到差点儿和父亲“绝交”,还有救吗?
破局:拆书家故事|我没有过的童年如何给孩子?
破局:拆书家故事丨我和双胞胎女儿的那些鸡飞狗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