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23日是弘一法师逝世82周年,大师的一生充满传奇,从世家公子到天才少年,从浮浪子弟到艺术大师,从学者教授到大德高僧。当繁华落尽,洗尽铅华,历经离乱,聚散离合,大师勘破红尘,回归初心,断然出家,弘法传道,苦海度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少年慧根,佛缘初心,大慈大悲,求真求善。童年时期,李叔同常见僧人来家中诵经和拜忏,即与年纪相仿的侄儿李圣章以床罩做袈裟,扮成和尚,口诵佛号。他儿时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位姓刘的乳母,她常教李叔同背诵《名贤集》中的格言诗,如“高头白马万两金,不是亲来强求亲。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虽只有八九岁光景,他居然能理解荣华尽头是悲哀的意思。
青年时期,李叔同先生曾写过一首著名的《归燕》歌词:几日东风过寒食,秋来花事已阑珊。疏林寂寂双燕飞,低徊软语语呢喃。呢喃,呢喃,雕梁春去梦如烟。绿芜庭院罢歌弦,乌衣门巷捐秋扇。树梢斜阳淡欲眠,天涯芳草离亭晚。不如归去归故山,故山隐约苍漫漫。呢喃,呢喃,不如归去归故山。这首词已经表明了大师的心志和去意。
李叔同生当乱世,在他历尽百劫之后,终于在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当了和尚,时年三十九岁。他一出家即告别尘世的一切繁文缛节,并发誓:“非佛经不书,非佛事不做,非佛语不说”。大师受戒后持律极严,完全按照南山律宗的戒规:不作主持,不开大座,谢绝一切名闻利养,以戒为师,粗茶淡饭,布衣布袍,过起了孤云野鹤般的云水生涯。从“翩翩浊世佳公子”,一变而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这种变化,在常人看来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在心理上难以承受,而李叔同却以平常心澹定自然地完成转化,成了弘一法师。
长情人歌,悲欢离合,看破红尘,得大自在。青少年时代的李叔同作为世家公子,曾经周旋、留恋于歌台舞榭、十里洋场,酬唱合和,风流倜傥。弘一法师在上海时,曾结交“天涯五好友”,其中有位许幻园,有年冬天,大雪纷飞,当时旧上海是一片凄凉,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进去。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的叫声,仿佛也没听见。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便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这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送别》写尽了人间的离别之情和美好之缘,构筑了人生最美的天问风景。从歌词的字里行间,我们也感悟到人间世事无常的道理,花开花落,生死无常,何况离别呢!在这首清词的丽句中,蕴藏着禅意,是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作品中充溢着不朽的真情,感动着自己,也感动着熟悉的陌生的人们。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是李叔同的代表作,被誉为20世纪最优美的歌词。
其实,李叔同还有一首比《送别》更凄美幽远的词,同样意境深远,景象凄美,情深意浓。那就是《苏幕遮・赠别天涯芳草馆主人》:酒一杯,人千里。黄叶西风,转瞬秋来矣。日暮魂消南浦地。泪和愁情,化作寒江水。悲男儿,风尘里。生离死别,辗转情河已!同病相怜原幸事。可奈匆匆,又见离筵启。该词作于1900年8月,词中的天涯芳草馆主人是指弘一法师的友人吴涛。李叔同的这两首代表词作都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通过描绘长亭、古道、夕阳、笛声、黄叶、西风、江水、宴饮等动人场景,衬托出寂静冷落的气氛,准确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别绪和相思惆怅。幽美的歌词伤感凄凉、催人泪下,婉转的曲调一唱三叹、余音袅袅,写出了离愁别绪、人间真情,听来让人百感交集、情难自已。弘一大师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意蕴和精神,充满了人生哲理,蕴藏着禅意,给人启迪,宁静淡雅,象一杯清香的茶,清淡纯净,淡中知真味。
悲天悯人,诲人不倦,爱国爱教,万世楷模。出身于宦商之家的翩翩少年李叔同如此坚定地出家,实际上早就意识到人世间幻象的存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幻象越来越真实,甚至触手可及。他要打碎这些幻象,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当他站在一片世俗的废墟之上,在尘土飞扬中仰望天空,终于发现:在一个由物欲组成的文明世界,一个人根本无法完整地获得自己,因为他始终生活在纠缠的关系中,成为与自己对立的陌生人。他在违背自己真实的意愿,努力去塑造别人为他设定的形象,遗憾的是,在与现实的抗辩中他铩羽而归。人生的荒谬正在于此,人生的欢喜也正在于此。所以,他愿意接受佛陀的教诲: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引诱的时候,一定要自我降服。你要做自己“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仆....
李叔同先生少年成名,青年时期即名震海内外、成就斐然。他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创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上荣耀。李叔同先生尽管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但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始终以另一种方式爱国救国,关注社会,帮助世人。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话剧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出家之后,更是精研律宗,整理典籍,授徒弘法,倡导爱国爱教,救亡图存。
大师皈依佛门,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而是痛感于众生疾苦,为了人生之根本问题“行大丈夫事”的。抗战时期,面对日寇横行,国人生灵涂炭,坚决拒绝了日本军人要他东渡日本弘法传道的威逼利诱。并愤书一幅横卷:“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其跋语写道:“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他每日书“念佛不忘救国”条幅数百,任人取去,起到了“凝聚民族,鼓舞民众”的作用。1939年,弘一大师60岁时,老友柳亚子于大师诞日赋两绝以寿,诗曰:君礼释迦佛,我拜马克思。大雄大无畏,迹异小岂殊。闭关谢尘网,吾意嫌消极。愿持铁禅杖,打杀卖国贼。弘一大师报柳亚子一偈曰:亭亭菊一枝,高标矗劲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睹敌骑而伤心,咏黄花以见志。弘一大师的“殉教应流血”,实际上是向世人表明他的殉国精神。大师虽然选择了出家,但爱国之心不泯,抗敌之志不渝,此均足千古矣。
先生走了,他的人格魅力还在,如风常拂,如月明澈。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也正如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弘一大师像一颗流星划破天际,在无尽的暗夜中给世人以烛光、以温暖,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作者简介:陈保忠,男,54岁,广宗县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曾就读于曲周四中,后考入邯郸地区财校,毕业之后在邢台市广宗县党政机关工作。自幼喜爱文学,工作之余,一直致力于诗歌、散文(游记)写作。
清漳两岸投稿邮箱
3973962@163.com 1057399240@qq.com
稿件要求: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人物通讯、新闻消息等均可,字数最好控制在300---2000字之内,未在其他微信公众号发表过。请附上作者简介、照片、电话、微信、通信地址。照片以附件发送。7天内没发出又没接到回复的稿件请另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