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水专栏】后沟里头好庄稼

文化   2024-11-11 05:00   天津  


说你不信,同样都是一个沟,同样的年景,同样是旱地,沟前和后沟就是不一样。沟前麦子旱的要么卡脖旱,要么是出不来头,谷子是旱的要么不抽穗,要么葛蔫头,而后沟村金黄的麦穗累弯了腰,谷子是年年“压塌楼”。旱地方的人们大都眼气后沟村四周山高,生态优厚,风水正常,每年要比别的地方偏几场雨,地里的庄稼除了没有水稻外,比水地方一样也不少。


曾几何时,有人问我:“你是岗上后沟的吧,那可是个好地方。”他把岗上、后沟混为一谈了。其实,岗上是岗上,后沟是后沟,是两个相隔五里地的行政村,而后沟村又有后沟和桃岭水两个自然村,合并为后沟村。一九五三年以前,温家岗包括后沟和桃岭水两个自然村。温家岗村南有一深山沟,顺沟向里走五里地,沟分南北两岔,岔底分别有两个自然村,南是后沟村,北是桃岭水。后来,后沟村和桃岭水成了一个行政村,名为后沟村,前面的温家岗改称温和村。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武安县刘家坡刘姓迁来定居。因该村位于天阳沟的后面,故称后沟。


后沟村隶属合漳乡管辖,为行政村之一,下辖桃岭水一个自然村。全村135户,401口人,面积500余亩,耕地320亩。全村百姓自古以来以种地为生,2018年人均纯收入4200元。村里人以外出打工挣钱补贴一些家用的居多。


村里现有的老宅没人居住,兔穴狐眠,断壁颓垣,一派萧索,没人气,没有人便没有家,谈不上是“人家”,谈不上“人家”,就谈不上有什么家风和家声。没有家风传流和家声维护,便谈不上家世更叠,妄称“世家”,便无缘无由矣。


“世家”皆有灵魂,而不仅仅是几宅几进院落。作为民君古建筑群,往往有匾额、枋题、门对、楹联等,这些文字,当初选用,自觉不自觉地反映和体现着主人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和人生作为旨趣。


后沟村,村里有一老宅门枋书题,均为“懋厥修”,这一词句,除了“修”字常见,该猜是什么意思,另两个字,生僻,不敢妄议。“修”,大约是修行、修维的意思。“懋厥”,在《书·太甲下》中有,全句为“先王惟懋敬厥德,克配上帝”。“懋”有勉励的意思,“敬”表示恭敬、谨慎的态度,“厥”可以解释为他的,“德”则是指道德或德行。整体理解,为勉励保持自己的道德修养,以恭敬和谨慎的态度来对待它。后半句“克配上帝”,则表示只有这样的态度和行为才能与上天的要求相匹配。这要求够高的。


“懋厥修”,参照上边这句话的意思,应为勤勉修习自己的意思。


后沟村这一家街门联,隶书,“修业勤为贵,行文意必高”。这门联以“高”和“贵”为目标追求,完全照应着门顶枋书题“懋厥修”三个字,勤勉修行,完全成了一个家族的教条,子孙在潜移默化中,被润而无声,如春雨和风,年年如此,岁岁坚守,渐成家族和古建筑群的思想和灵魂。


后沟村冯氏一条街。门楼高大,气势不凡,文化底蕴深厚,可以想见,在如此偏僻之地竟有如此规格的宅邸。村民口中的冯贵德一定另有其人,可能是同名,也可能是发音相近。从宅邸的规模,组织,打日本来看,一定不是一般人物。究竟是谁?


这里要提到“冯老要”,原在合漳村住,吸“料子”吸穷了,到后沟坡上开荒爿地,落户定居,系光绪时期人。从《天门会纪事》看,在“洞岭”避暑的是冯老耀和冯贵德父亲“冯老太爷”。估计,他俩是同辈人。冯保汉与冯贵德也许也是同辈人。“冯老太爷”曾在后沟村避暑,避暑就得有水榭山庄。后沟村的那座“冯贵德老宅”是不是就是冯贵德在后沟村新建的住宅?毕竟,涉县天门会会众曾被遣散,弟子们分别隐于附近村庄各户。谁又能说,年纪轻轻的冯贵德终于低下了他高昂着的头。在此时,会众多有修宅娶妻的自发理想,天门会危机到来。


后沟村有座玉皇庙,人称“玉皇殿”。但,游人走近时发现,新修的门楼十分气派,并没有写“玉皇庙”或“玉皇殿”,而是篆书“老母宫”。游人没得进到宫院之内,不知里边供的是玉皇,还是什么老母,抑或都供着?不得而知。


过去,这里的确供奉着玉皇大帝,所以叫“玉皇庙”,里边肯定有“玉皇殿”。时日久了,供奉对象可能会有变化,包括主神。像娲皇宫,起初是“娲皇庙”三楹,南北朝时,佛教兴盛,这里刻经雕佛,成了佛家道场。到了明朝,三教合流,信众各取所需,使得佛主与道主、孔圣和睦相处。当然,之后,各教又彼消此长,各有时来运转的那一天。最近一次大修,玉皇庙改叫“老母宫”,体现的是“阴盛阳衰”的现实,也是涉县邯郸打旅游牌,亮第一名片的反应。既然是“宫”,那“老母”就不应是“观音老母”。因为,观音老母坐的是庵堂,宫,应是道教建筑和场所。


涉县合漳村冯贵德的老宅,众所周知,没有人疑惑。认为后沟一定没有“冯贵德的老宅”,所有的传说,都是有根由的,哪怕与事实并不完全一致。采访后沟人,几乎异口同声:那就是冯贵德的老宅。旁边,木雕精美,龙门拱向的那座“静中居”是他叔伯兄弟的,“他”,就是冯贵德。其后沟老宅,至少有两个特点:一、有密道。二、后墙下碱石砌达4米多高。这意味着什么?挖墙强攻,不易。但守不住时,出逃有密道。这怕是冯贵德作为天门会武传师兼一号人物必须歌设和猜想到的。自设“龙门”,题额为“静中居”的那座院落,怕是涉县天门会二号人物兼文传师冯保汉的。他是前清失意秀才,“静以修身”可能是他的座右铭。至于“无逸所”,一是字面意思,二是谐音隐意——武艺所。冯家后人之一很肯定地说,冯贵德儿子在山西淮海机械厂,前些年还回后沟来上坟。这说明,冯家老坟的确在后沟。看那柏树,几乎成片,碗口粗,百年以上的。


涉县合漳后沟村的“老母宫”,后沟村有座玉皇庙,人称“玉皇殿”。但,游人走近时发现,新修的门楼十分气派,并没有写“玉皇庙”或“玉皇殿”,而是篆书“老母宫”。过去,这里的确供奉着玉皇大帝,所以叫“玉皇庙”,里边肯定有“玉皇殿”。时日久了,供奉对象可能会有变化,包括主神。像娲皇宫,起初是“娲皇庙”三楹,南北朝时,佛教兴盛,这里刻经雕佛,成了佛家道场。到了明朝,三教合流,信众各取所需,使得佛主与道主、孔圣和睦相处。当然,之后,各教又彼消此长,各有时来运转的那一天。最近一次大修,玉皇庙改叫“老母宫”,体现的是“阴盛阳衰”的现实。


既然是“宫”,那“老母”就不应是“观音老母”。因为,观音老母坐的是庵堂;宫,应是道教建筑和场所。那么,后沟“老母”是谁呢?骊山老母?那骊山老母又是谁?从骊山老母宫的对联可知,这里的“老母”,不过对娲皇圣母的异名尊称。“天地人寰肇始老母乃先祖,日月星斗生辉大道是本源”,此联全面诠释了骊山老母是生化天地万物之母,开启大道教化之始祖。这与娲皇圣母的圣功并无实质差别。所以说,这里的“老母宫”就是本村的“娲皇宫”!走过高大的老椿树,穿过原始的旮旯院,沿着石砌的幽径古道,来到村北高地的山神庙,到达全村最高处的真武殿,后沟村最高海拔974米,最低海拔907米,相对高差67米。站在真武殿,后沟古村尽收眼底,各具特色的农家小院、四合院、三进院等次第延伸,高低错落有致,建筑精巧的古庙戏台,风蚀斑剥的石阶小道,饱经沧桑的参天古树,历历在目。


“三月三,老爷山。”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清漳河下河峧一带大多数人会上老爷山朝拜金顶老爷,但距温和村五里路的后沟村却在三月初三礼奉无声老母。


后沟村后有一座庙,供奉着一尊神,尊称“无声老母”。农历三初三这天,是无声老母庙会。


老母庙会三天。初二起会,初三正会,初四末会。届时,四方香客赶来上香守夜,村里在外工作的人也会赶回家帮忙凑热闹。庙上支起大灶,好吃好喝招待四方客人。说书唱戏,秧歌舞蹈,锣鼓喧天,彩旗招展。后沟村一时热闹非凡,风光无限!


据后沟村乡贤李火山所撰碑文可知,无声老母落难经过此地,见此钟灵毓秀,虎踞龙盘,于是在这里落脚避难。


现在看来,后沟村交通极为不便,碑文却说“无声老母路过”,可见这里也曾经是一条交通要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还路过后沟村,走山路到过岭南的白芟村。


从温和村顺沟往后走五里路,就是后沟村。过后沟村上小丰岭,往北可出小丰沟到西达、涉县城,再远可踏冀南平原;向南上瓮岭可下白芟、大港,东峧,直达豫北大地。后沟,就是这条交通上的一个枢纽。只是事过境迁,这条可走骡马的山路,随着刘张公路的开劈,已湮没在榛莽之中,踪迹难觅。


既是落难,所以原无声老母庙极简、极小。后沟村八九十岁的老人们所忆,从民国三十年上溯至清嘉庆年间,老母庙只是一座用三块石头在一块大石上支撑的一座小庙。


民国三十年(1941年),因战乱波及,为期老母庇护,村人筹出力,重修老母庙。在原来的大石上拓土开边,建一间开轩小庙。小庙后墙彩绘一个老寿星,憨态可掬。两侧山墙各彩绘一龙一虎,风云雷动。画师是东达村人,号称“歪子”。十几年前,村人再次扩建此庙,庙成后又请今人绘龙画虎,但神采不再,古风难现。甚惜!


近十年间,随着人们生活富足,老母庙多有扩建。在原庙后上方,又建三间大殿,殿内塑老母、玉皇大帝、龙王等诸神,披红挂绿。大殿西侧又依形就势建山神、蚂蚱等诸神神庙。原庙西侧筑客房数间。原庙前拓路,路外建地下室,拓广场,起戏台。对后沟村这个小村来说,这些工程颇为浩大!工程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皆出自后沟村及三里五村的善男信女捐工筹资。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汉族,中国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所题:“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老母庙一建再建,深得民心,这得益于老母庙之灵。


据已八旬的李火山老人讲:民国三十年新庙建成,次年日寇大扫荡,为坚壁清野,抗日军民从西达运抗日粮布,来后沟村几个土窑里躲藏,不想几天后,村民发现一批粮布不翼而飞。这可是抗日物资呀!村民“急病乱投医”,有人提议到老母庙上问问老母吧。于是,老母附身的人让村里三位妇女,沐浴净身,共托一顶簸箕,到村里转街,到谁家大门口,簸箕稳丝不动,则这家没事;若到谁家大门口,簸箕转动,则这家就知粮布的下落。走到两户家人大门口,三位妇女托举的那簸箕“陀螺”般的飞转,果然在这两户人家找到失踪的粮布。这就是广为流传的后沟老母庙“簸箕转术寻盗贼”的传说。


李火山老人讲:这传说是真事,这事发生时,他已三岁了。他虽不记的,但比他大五岁的某某记得,亲自给他讲的。


李火山老人还讲:老母庙上龙王爷也很灵,后沟村求雨,就只往后沟村地界上下雨。温和村人知道了,就来后沟村偷了龙王爷,藏在楼上,最后,龙王爷托梦给村人在谁家的后楼上,后沟人才把龙王爷找回。


至于“无声老母”为何方尊神?是“无身老母”,还是“无声老姥”。只有考古专家明辨时,方能得知。


站在高处,遥望后沟村及村后,山势连绵,一望无际,纵横交错的独特地貌,仿佛诉说着历史的变迁、大地的沧桑。绕山梁而下,后沟的大姓是张冯、李、刘、余四姓各有所长。汩汩泉水涌动不息,泉水清冽无比,在古村中漫游了两个小时,走马观花体验了古村淳朴善良的风土人情。


后沟村背依太行山支脉,山势连绵起伏,如水波荡漾,似万马奔腾,渐行渐远。后沟古村之处形成四灵之地,形成了喜庆吉祥、红火热闹的村落选址创意。后沟村古建星罗棋布,古村落中几乎所有的院落正屋都是各式建筑,但都要建筑出厢房,再下又盖倒座的南房,形成四合院,构成了恬静安详、和谐优雅的生活环境。


走到村口,再次回望后沟村,怀着不舍的心情,一路回味着所见所闻,仿佛回到了久远的过去。漳河下游旅游资源也是相当丰富,像美丽的“大滩村”,有江南之秀丽,北国之风情——涉县“田园绿谷”,有晋冀鲁豫军区西达兵工厂旧址,有后沟村等一些地方还是非常值得一览的。特别是到了秋头五月,到了后沟村大见分晓。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小麦、谷子、玉米等五谷杂粮、瓜天蔬菜,应有尽有,人们沉浸在满满的收获季节……


温江水,涉县温和村人氏,中国水利作家协会会员,今日国土生态文学委员会特聘作家。为文多年五花八门,曾有拙作千篇一律,秉承赓续七骈八股,更多的是三长两短,愿良师益友九九归一。

投稿邮箱:3973962@163.com     1057399240@qq.com


稿件要求: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人物通讯、新闻消息等均可,字数最好控制在300---2000字之内,未在其他微信公众号发表过请附上作者简介、照片、电话、微信、通信地址。照片以附件发送。7天内没发出又没接到回复的稿件请另投。


清漳两岸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