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0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基金业协会”)发布了《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以下简称“《运作指引》”),自2024年8月1日起施行。《运作指引》共四十二条,内容覆盖私募证券基金的募集、投资、运作等各环节。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强化资金募集要求;(2)规范投资运作行为;(3)强调受托管理职责;(4)树立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5)合理设置过渡期等。
新规要求私募管理人不得向不存在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销售委托关系的机构或者个人提供基金净值等业绩相关信息。此外,除私募基金管理人、与其签署该基金代销协议的基金销售机构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展示和传递基金净值等业绩相关信息。
从私募机构、托管机构,再到第三方机构,纷纷响应,加紧自查、整改,以确保符合《运作指引》中的新规定。《运作指引》有助于规范各类管理人合规运作,保护投资人利益,重塑行业健康生态,提高市场稳定性。未来私募行业将进入更加规范化、专业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年内各私募策略业绩分化,截至11月末,年内收益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宏观策略、指增策略和管理期货策略,分别为15.76%、 11.74%和6.02%。同时市场中性、事件驱动策略表现较差,年内累计收益分别为0.53%和0.58%。
截止日期:2024-11-30
各规模管理人业绩分化,其中百亿私募整体表现较好,年内平均收益11.47%,正收益占比90.82%,而微型管理人年内平均收益为7.67%,正收益占比65.54%。
截止日期:2024-11-30
一方面,私募机构不良行为、违法行为的披露和处罚力度进一步加大。新“国九条”发布以来,除了发布私募基金违法违规警示案例外,中基协还对机构出具了57份纪律处分决定书,其中涉及机构未有效执行内控制度、未按约定进行信息披露等问题。同时,各地证监局也对违规私募机构采取警示、责令改正等监管措施。
另一方面,私募机构主动或被动退出的情况有所增多。据中基协官网显示,新“国九条”截至2024年11月底,注销的私募管理人一共有23109家。2024年内已注销私募管理人共有1403家,其中2024年11月,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66家。
10月18日,量化巨头幻方量化向投资人发布公告称,因市场环境变化,对冲系列基金难以同时取得收益和缩小风险敞口,潜在收益风险比明显下降,未来收益将明显低于投资人预期。考虑到对冲基金的风险属性,公司将逐步将对冲全系基金投资仓位降低至0,同时自2024年10月28日起免除对冲系列基金后期的管理费。幻方量化表示,公司对冲基金存量规模较小,预计不会对市场产生影响。同时,建议各位投资人综合判断,适时调整投资组合。
10月23日,继幻方量化“放弃”市场中性策略后,幂数资产对外宣称,未来主推策略将调整为带有多头敞口的策略,而不再推广类中性策略。
借行业覆盖更“全”更“均衡”等特性,中证A500指数成为当下最受关注的指数之一,并引来各类机构的竞相布局。在公募机构如火如荼申报发行相关产品的同时,量化私募机构也在加速推出中证A500指数增强产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25日,目前已有45只A500相关私募基金备案成功,百亿私募备案热情高涨。其中,宽德投资、黑翼资产、进化论资产、龙旗科技、茂源量化、因诺资产等10家百亿私募共计发行26只中证A500相关基金。上海宽德投资更是火力全开,足足发行了16只中证A500私募基金,数量上大幅领先于同行。
截止日期:2024-11-30
8月,中基协公布了一批完成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名单,其中,深圳市一诺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诺私募”)赫然在列。该私募于今年4月29日成立,并于8月2日正式在基金业协会备案,是由泓德基金前任副总经理、基金经理邬传雁作为实际控制人并担任法定代表人、总经理、执行董事、信息填报负责人。
基金业协会网站同时显示,目前担任合规风控负责人的黄文红也和邬传雁一样,同时具有“保险+公募”的复合背景。他此前曾先后任职于华泰保险、泰康资产,2014年10月,他加入泓德基金并参与公司筹备,历任交易部负责人、研究部副总监等职务,之后他选择“公奔私”,于2019年10月加入北京祈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022年4月“转战”祈安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今年7月加盟一诺私募基金。
今年以来,公募基金行业高管变更频繁。截至12月14日,今年以来已经有129家基金公司的338位高管发生变更,其中涉及39家基金公司的董事长和44家基金公司的总经理。
随着国内私募基金行业的洗牌加剧,催使国内私募纷纷出海以拓展生存空间。香港作为毗邻内地的国际金融中心,成为众多内地私募机构出海的首选平台,而获得香港金融9号牌照成为出海主流方式之一。
香港9号牌照是香港证监会发布执行的《证券及期货条例》第9类受规管业务资格牌照,即资产管理牌照。持有9号牌的公司有资格为境内外机构提供股票、基金、债券等投资组合管理服务。
香港证监会二季报显示,截至6月30日,香港持牌机构及人士和注册机构的总数为47784家。季内新增的持牌机构及人士和注册机构的数为2593,其中包括44家持牌机构和注册机构,而第9类(提供资产管理)受规管活动占比达到77%。
在获颁发香港9号牌的机构中,不乏内地背景机构的身影。其中,出海时间最早的是百亿私募景林资产,持牌时间始于2005年8月12日。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共有98家境内私募机构获得香港9号牌照,规模大于50亿的管理人达到33家。其中,百亿以上的有21家,50-100亿的有12家。从33家头部出海私募的持牌时间上看,近几年头部私募出海的速度明显加快,2020年后开始持牌的头部私募有17家,占比过半。从投资模式上看,2020年前,出海私募以主观私募为主,占比达75%;2020年后,量化私募出海步伐加快,占头部出海私募数量近60%。在33家头部私募中,较早持牌的头部私募依次为景林资产、上海保银私募、淡水泉、千合资本、盈峰资本、东方港湾、重阳投资等。2023年,仁桥资产、敦和资产、大朴资产、金戈量锐等多家内地私募管理人旗下的公司拿到了9号牌;2024年7月,静瑞资本、上海智德投资等私募也获得了9号牌。
私募机构的自购行为不仅是对市场的信心表达,也是对自身投资策略的一种肯定。今年以来,11 家私募机构发布了 26 次自购公告,合计自购金额达到 5.12 亿元。其中,海南希瓦、幻方量化和进化论资产等百亿级私募今年以来合计发布了17 次自购公告,自购金额达到 3.84 亿元,占私募自购总金额的 75%。这一数据表明,头部私募机构在自购行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截止日期:2024-11-30
近两年,私募基金爆雷、管理人跑路、 “真伪”私募并存、买卖壳资源等风险事件频频发生,投资者对于私募行业产生信任危机。投资者对私募基金的不信任,在数据上也得到了体现。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20411家,管理规模为19.93万亿元,而在去年10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达21720家,管理规模为20.59万亿元,不到一年时间私募基金管理规模缩水近1万亿元。
2024 年,中国私募基金市场经历了一系列积极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业绩的复苏上,还体现在策略的多元化上。
2024 年,私募基金业绩的复苏主要得益于几个关键因素。首先,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为私募基金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会。许多行业的基本面得到了改善,这为私募基金的投资决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次,科技成长行业的高景气度也为私募基金带来了丰厚的回报。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速,科技行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私募基金通过精准布局,把握住了这一趋势,实现了业绩的快速增长。再者,私募基金管理人的专业化和市场化运作也是业绩复苏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竞争激烈和监管环境日益严格的背景下,私募基金管理人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市场敏感度,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多元化投资策略,有效应对市场变化,实现了业绩的稳健增长。
2024 年,私募基金策略的多元化趋势愈发明显。一方面,随着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私募基金管理人越来越重视多元化投资策略的构建,以降低单一市场或行业的风险敞口。股票策略、多资产策略、宏观策略等多元化策略的运用,使得私募基金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另一方面,私募基金管理人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投资领域和机会。例如,随着 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投资理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私募基金开始关注可持续投资,将ESG因素纳入投资决策过程,以实现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