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投资顾问+ETF」取代「明星基金经理+渠道销售」

财富   2024-12-12 13:58   上海  

今天的讨论开始之前,一起看两张图。

第一张图,「Top Investments Used by Advisors」,数据来自一项近年的海外投顾调研

投顾使用的各种投资工具,使用率排在第一位的是ETF。结论很清晰,不必附加太多解读。

第二张图,「How Many Active Funds Beat the S&P 500?」:

在过去的20多年里,绝大部分年份,一半以上的、以大盘股为主要持仓的主动基金跑输标普500。

尤其在2011、2014、2021这几年里,超过80%的主动基金跑输指数。


●    ●    

主动基金为何跑输指数

许多分析「主动基金为何跑输指数」的文章,都会提到一个理由,就是高费率——高费率损耗,冲击组合受益,时间越久影响越大。这个结论是没问题的。

上面的第二张图,提供了另一个很好的维度,就是当你按照年度来观察的时候,有一些年份,主动基金的劣势异常明显。显然,这是费率没法解释的。

回到那几年的特殊场景里,当市场处在剧烈变化,或者过于平淡的时期,主动基金都可能会跑输指数,要么基金经理很难快速应变、调整组合,要么一直缺乏跑赢指数的机会。

动化本身也促成了市场的一个趋势,就是股指的权重向少数股票集中。我在《长波系列终篇:指数化投资驶向何处》里面有一些简要探讨,许多主动基金很难在头部公司上涨至高位时继续加仓,但指数会。而市场在宽松的货币环境下就一直是少数公司在带动指数。


●    ●    

ETF为什么成了投资顾问最后的归宿?

在明星基金经理主导资管行业AUM增量的时期,投顾是弱价值,更多充当销售的角色。

换句话说,市场给机会,动辄30%以上资产价格上涨,资管产业链上的所有节点,基金经理、销售机构、销售人员,乃至基金的持有人,都在从资产价格上分润(对应我们2019~21年)。

最近这几年发生的事情是,市场整体趋弱,一些其他资产(美股、红利、黄金)虽然表现不俗,但是资管行业很难快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投资经理、配置新的资源去承接这些机会。当市场发生转折,指数类产品成了唯一的选项。

当资产价格带来的回报,不足以给链条上的所有人来分润,于是:

1、所有人的潜在收入(收益)预期都要大打折扣,包括管理人、基金经理、销售机构、投顾/销售、持有人。

2、价值向少数仍然能够为资管行业贡献增量AUM的人转移。

于是如题,「投资顾问+ETF」部分取代了「明星基金经理+渠道销售」。这个事情的合理性之一在于,让投资者对市场波动或者下行变得更包容、更能接受,这件事情,更多是通过投资顾问而不是基金经理来完成的。

基金投顾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从费率的角度部分揭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投顾服务本身有定价,在高费率产品(主动基金)上嫁接额外的收费,在行情好的时候说得过去,行情不好的时候就很难开口了。

钱越是难赚,大家越需要让自己的身份变得更清晰、强调价值产生于自己而不是他人。资管市场正在变得更加工业化,产品供应和负责推介产品的人,分工越来越清晰。


●    ●    

低利率环境和指数化投资

如今大家都在精明地使用「低利率」这个词,来指代另一种不同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模式。而低利率意味着大部分本土资产的回报中枢大概率会降一个台阶,这是资管行业未来若干年,最大的基本盘。

同样,长波系列终篇里面提到,任何一种投资范式的兴起,都有特定的宏观条件作为前提,海外被动化投资持续渗透的原因之一就在于长期的低利率环境。

一线人员的时间分配也在发生变化——在单位时间里,投资顾问把时间花在客户沟通和成交上面,比研究Alpha带来的效用更高。

于是正如大家这几年看到的,基金评价的生态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萎缩(更直接的影响是从事基金评价的朋友比以前更难找到合意的工作),主动基金经理、券商策略首席也开始出来为ETF招揽客户。

这些现象反映了真实的市场需求变化。

文╱莽叔



云通数科
“云通数科” 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由上海琻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并运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