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逛过很多博物馆,你也可能忽略了这件事

文化   2024-02-20 21:02   北京  
有人说:

如果想了解一个城市,可以从走进一座博物馆开始。
如果想了解一个时代,更不能错过博物馆里的宝藏。

但是在参观博物馆时,我们时常稀里糊涂地在网红展品前打卡,离开之后依然不知其所以然。即使有人听了导览,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也无法深入了解每件藏品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


图源:《博物馆奇妙夜》剧照

如果只是囫囵吞枣地逛,当我们转身离去,我们便错过了人类历史上最精彩的片段,看不到文明的倾覆与建立、艺术的发展与更迭,也辜负了无数艺术家和能工巧匠伟大的构思与创造……这未免太可惜了。

因此,我们逛博物馆,应该知其所以然,去更加深入地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

因为即使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展品,我们依然会错过许多有趣的细节。你是否想过:

我们都知道“蒙娜·丽莎的微笑”,但她为什么会微笑?
文物修复技术这么发达,为什么偏偏没有修复《断臂的维纳斯》?
同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之间,又有怎样的故事?

针对这些问题,大家都能在三联推出的「博物馆系列」课程中找到答案。

1503年,佛罗伦萨的一位贵族,委托达·芬奇为他的妻子丽纱画一幅半身肖像画,这便是《蒙娜丽莎》的由来。

达·芬奇

本来,达·芬奇完成后要把作品交付给对方,但他越画越舍不得,索性自己留了下来。

这幅画高77厘米,宽53厘米,不过两张A4纸拼起来那么大,但达·芬奇却足足画了16年。他把这幅画带在身边,平时有事没事,就在上面涂层,这样的日积月累,使蒙娜·丽莎的笑容更加含蓄细微,被称作“神秘的微笑”。

达·芬奇笔下的微笑并非神来之笔,而是基于大量科学研究。他曾在手稿中记录过微笑时肌肉的变化细节,细致到嘴部的肌肉怎么张开、怎样捕捉动态中的停顿等。

《蒙娜丽莎》
刚问世时,《蒙娜丽莎》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1911年,意大利小偷佩鲁吉亚从卢浮宫偷走《蒙娜丽莎》。这段时期,西方新闻报刊迅速发展。《蒙娜丽莎》被偷后,第一时间登上报纸头条,身价也开始飞涨。

《蒙娜丽莎》走红的背后,与达·芬奇的杰出的创作密不可分,也和被盗的戏剧经历有关。

而卢浮宫另一个“镇馆之宝”的出名,则因为它本身的残缺之美。

《断臂的维纳斯》(图源:unsplash)
《断臂的维纳斯》的主角,是个30岁左右的少妇。她的肌肤有些松弛,但风韵犹存,唯一的缺憾是没有手臂。

面对残缺的东西,人们总会有一种修复的愿望。当时,有专家们提出复原方案,比如让维纳斯拿着苹果或镜子等,但卢浮宫决定不予修复,让雕塑呈现原本破损的状态。这种由断臂带来的“缺憾美”,反而导致人们对她过目难忘。

连州摄影博物馆馆长弗朗索·萨瓦尔曾说:

观众在进入一家博物馆,要做的并非是重复观看日常的图像,而是去感受一种颠覆的力量。

这也是参观博物馆的魅力所在。每件文物都有记忆,它们的身上,保留着人类生存的痕迹与火热的情感。它们不是孤零零的藏品,而是鲜活的生命。

文物记录下来的历史,通常比文字更加立体客观。但是,只有读懂这些藏品的内涵,才能穿越时空隧道,俯瞰历史波澜。

熟悉三联的朋友都知道,2019年,我们制作了音频精品课《博物馆观看之道·世界篇——解密全球100件镇馆之宝》,用世界顶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切入点,带大家了解文物的故事。

节目推出后,收到很多读者的好评。






但也有小伙伴质疑:“中国有这么多国宝,怎么一个都没提到呢?”

看到大家对国内博物馆的热情,我们又特意推出一档聚焦中国文物的精品课——《博物馆观看之道·中国篇——100件文物里的中国史,以中国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梳理出中国文明史上100+件(组)重要的文物

它们分别来自于不同的时期、地域,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我们邀请了著名的考古专家、历史学家、美术史家从多重视角对这一批重量级国宝文物进行解读、精讲,以“物”的名义,串起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变迁。

文物大都是我们所熟悉的顶级国宝,譬如四方羊尊、金缕玉衣、马王堆汉墓帛画、《快雪时晴帖》、《韩熙载夜宴图》、北宋官窑弦纹瓶、《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明孝端皇后凤冠、董其昌《秋兴八景图》……



左右滑动依次为

敦煌壁画、唐三彩

《清明上河图》局部、《千里江山图》局部


它们深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等国家知名博物馆中,我们将这些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集合到一起,拼凑成一份“中华文明的版图”。

有了这两门课,你就可以随时随聆听文物的故事,课程中会提供多张精美、高清细节图,让你不受时间空间的阻碍,把全球100多个博物馆装进小小的手机里,随时随地感受博物馆之美。

限时特惠

2024.02.20—2024.2.27
限时特惠199元(原价397元)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特价订阅

《博物馆观看之道》合辑


这两门课的特别之处


24位一线知名学者专家精彩解读


这两门课的主讲人,不是传统的博物馆讲解员,而是资深的一线学者。

 

他们有的在知名博物馆担任研究员,有的在相关领域深耕已久,可以说是最了解这些博物馆的人。

 

比如说,解读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的邵大箴老师,他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对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历史非常熟悉,对馆藏绘画也颇有研究,堪称艺术史学界的“师爷”级前辈。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


再比如,策划秦汉展的陈刚,他除了是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员,还是大云山汉墓发掘者。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战经验,由他来讲述马王堆汉墓帛画的故事,再合适不过。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得更远。有了这些专家的引导,我们才能在观摩文物的过程中深得其法。


体系完整,层次清晰

帮你系统全面地提升鉴赏水平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并不缺知识,缺的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长时间涉猎碎片化信息,会让我们沉溺于虚假的成就感中,看似忙碌,实则无用。

 

而我们推出的这两门课,章节之间环环相扣,提纲挈领,除了让大家掌握必备的知识点,更致力于帮大家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全面提升文物鉴赏水平。

 

《博物馆观看之道·世界篇——解密全球100件镇馆之宝》这门课,采用“先总后分”的逻辑,开篇由著名艺术史学者巫鸿教授,来解读博物馆的观看之道,让我们明白看真迹和原作的意义,再由其他学者讲述不同博物馆的特色,层层深入。



课程大纲



《博物馆观看之道·世界篇》课程大纲



《博物馆观看之道·中国篇》课程大纲




披沙拣金,提炼精华
从浩瀚馆藏中提炼真正的经典

世界上博物馆数不胜数,一个人的有生之年,不可能全部逛完。
 
何况,有些顶级博物馆并不“好”逛。
 
就拿俄罗斯的冬宫博物馆来说,展览路线总长30公里,想用脚步丈量它可不容易。还有大英博物馆,800多万件展品,很容易让人眼花缭乱。

大英博物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要把时间花在性价比高的事情上。
 
因此,我们在这两门课中,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在中外顶级博物馆中,挑选出最值得看的珍品,让你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就能掌握这些博物馆的精华所在。

深度挖掘,细节翔实
带你了解普通参观者看不到的细节
 
一般人参观博物馆的步骤是:进馆——看展品——看展示牌说明——拍照——离开。
 
这样的走马观花的参观方式,没过多久,可能就什么都记不住了。

图源:flickr
 
为了让大家对文物有更深刻的认识,我们的课程从细枝末节入手,带你以“馆长”的视角揭秘博物馆的秘密,比如神秘的玛雅人到底长什么样子?世界上最美的少女是如何炼成的?为什么总是草稿成为了书法的经典?
 
这些奇奇怪怪的知识,让我们和朋友聊天时,多了些谈资;也减少了我们与文物之间的距离感,对文物产生别具一格的印象。

在博物馆的导览中,我们很难听到这些旁征博引之处,而这门课会带给你一场沉浸式的游览体验。
 

限时特惠

2024.02.20—2024.2.27
限时特惠199元(原价397元)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特价订阅课程

编辑:鞠欧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