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娃出国读书的中产家长,后悔“职业降级”了吗?

文化   2024-07-23 21:00   北京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 | 静思 
早上碰到小扎,我和她一起坐车,路上聊起了她在美国待满一年后的打算。

小扎是国内一所211高校商科专业的讲师。离异、单身的她在父母的帮助下一起抚养五岁的女儿。小扎当讲师的第四年,她拿到了学校访问学者的名额,可以出国去高校交流学习一年。这算是“镀金”,按照以往流程,只要等她一年后回国,论文发出来,基本就能确保升任副教授,算是把铁饭碗抱在了怀里。

《归去来》剧照
和很多访问学者一样,小扎这次也把读学前班的女儿带到了美国,想让孩子长长见识、体验一下国外的教育。一同随行的还有小札的妈妈,带老太太出国玩玩,顺便帮她照顾女儿。

到国外的第三个月,女儿问小扎:“妈妈,我们能不能留下来不走了?”我问小扎,女儿不想回国,是不是因为在学校玩得太开心?小扎点头如捣蒜。

小扎在国内包邮区某市生活和工作,当地高中录取率刚满50%,她的同事朋友圈都有着浓厚的“鸡娃”氛围。5岁的女儿在国内时,每天日常生活基本都浸泡各种学习资料中:加减法运算、奥数、小古文、自然拼读、RAZ刷级……放松的时间是跳绳、轮滑、游泳兴趣班,还有每天两次做眼保健操和去兴趣班路上读绘本的时候。

现在来了美国,女儿上学不用穿校服、上课不用端坐;每天学习内容简单,正儿八经学习时间不超过2小时;课后没作业、下午3点放学后可以一直疯玩下去,这样的日子小孩儿哪有不喜欢的道理。就连女儿的弱项英文,公立学校都贴心安排了一对一的英文老师给她免费补课。有了语言环境,三个月下来、“社牛”女儿的英文听力和口语进步神速。

《加油妈妈》剧照
访学这一年,就像一个分水岭,让小扎开始仔细复盘到底她和女儿想过怎样的生活,她真要为了孩子,放弃自己在国内体面的工作,重新开始吗?而想扎根在一个新的国家,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这两年,有个词叫“中产返贫”,尤其是那些在国内过得不错的中产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资源举家迁移到新加坡、澳洲等国,然后才发现自己找不到从前那般合适的生计,过去体面的中产生活在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职业生涯经历断崖式下跌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我认识的另一名访问学者,她之前是国内二线城市一家医院的骨科医生。本博连读八年、两年规培,终于持证上岗。工作若干年后拿到医院出资做访问学者的机会,出国一年半,她和亲妈带着读小学的女儿一起赴美。一年后,同行的老公也做访学出国,签证还有半年到期时,她下决心辞掉了国内的工作,“贬为”美国某高校的博士后。从国内稳妥、体面的副主任医师“下跌”到科研“临时工”博士后,这是她换一种生活的代价。

来到一个新的国家,你得先找到一份合法能糊口的工作,然后申请绿卡排期、等着拿身份。这是一条短则三五年、长则数十年的艰辛路,期间任何一环出问题,对于背井离乡的人来说,都是“不能承受之重”。

《三十而已》剧照
所幸这位朋友六年后安稳等到了绿卡,但医学界再也不会有她的一席之地。在国外做了三年博士后,论文一直发不出来、老板经费用光,没有再和她续约,还好她老公在访学结束时也决定一起来汇合,走了她的老路降级为博士后。但所在的实验室财大气粗,能让他连带着全家保住合法身份。

失业后的她怀了二胎,在做了三年全职妈妈。直到二女儿去读了幼儿园,拿到绿卡后她才有精力去考虑自己的职业道路。一开始她想重新当医生,这意味着她先要通过全美医师资格考试(这只是个开头)。但大女儿进入青春期、小女儿刚脱离婴儿期,有俩娃要顾,根本扛不下来考试的巨大压力。最后,这位曾经的副主任医师退而求其次,考了房地产经纪人资格证,重返职场成为一名房产销售。

职业无贵贱,但从受专业培训多年、前途光鲜的医生到卖房子的人,有落差是必然的。我和她曾经聊起过“值不值得”这个问题,她说,对于自己遗憾肯定是有的,但看到两个孩子能投入大自然,欣赏艺术,每天情绪饱满地上学,就觉得还是有些值得的。

但是,很多人也只是动个念头,犹豫再三后还是放弃,毕竟换一个国家重启人生,风险太大、牵涉太广,而且期待中新生活的走势也未必就如人所愿。

《都挺好》剧照
就像当年,我和老公各自抛下上海的工作、房子,头脑发热出来读书,两边的老人炸开了锅。他们不理解:我一个文科生,已经在五百强外企工作了,为什么还要去国外?老公一个理工男,已经进了中科院做科研,为什么还要去国外深造?家已经安在了国内最好的城市之一——上海,为什么还不满足?快30岁的人了,为什么就不能踏实、安稳过日子,却总想着“往外”蹦跶?

国内的好工作不要了?积蓄不够怎么办?出去后拿什么糊口?留不下来怎么办?将来谁给我们养老……每一道问题都充满风险、又难以回避。它们摊开在大家面前,让你用赌上自己下半生的一切去交出答案。

认识的一对华人夫妻,也是为了下一代的教育,经历了千磨百折走出来。当时孩子读二年级还小,夫妻俩也不是“鸡血”父母,就让孩子在一家评分不错的公立学校快乐度过了三年。但五年级时,他们发现孩子的学习成绩全面拉垮,擦线通过州立考试,再低一点就要接受学校安排的补课、或者留级。

于是夫妻俩横下心来送娃去了私立学校读初中,一年四万美金。这对夫妻,男的在本地一家小公司就职,女的在当地开了一家规模不大的中国超市,全家年收入超过十万,不算低。但要还房贷、要存养老金、要送老大读私立、还有一个尚未开始真正“碎钞”的老二嗷嗷待哺,财务一下子就紧张了。

更惨的是,老大读了私校后他们才发现这条路是个无底洞。学校里要么是有钱、有野心的父母,一心要让孩子读藤校、成绩体育艺术样样抓得狠,他们自己既没有那个财力、又没有那个精力;要么是富二代家庭,学费对这些家庭来说就是个捐赠的零头,送孩子进去图的不是成绩、而是环境和圈子。

《小敏家》剧照
像他们这样高不成、低不就的普通中产家庭,卡在中间最是尴尬。每年花了学费还总要和没花学费的学校比一比到底钱花的值不值;孩子既没有自己想象中比在公立学校中培养得更好、还因为自家财力不及同学而感到自卑,失去了读公校时的松弛和快乐。

最近,读高中的儿子已经和夫妻俩摊牌了:他不想读念大学,想去社区大学学烹饪和烘焙。儿子觉得自己成绩一般,顶天考个普通州立大学,读一个不热门的专业,毕业后也找不到好工作,还要花一笔昂贵的学费,不划算;而且比起学习,他对烹饪更有热情。

夫妻俩算开明的家长,儿子从小到大想学什么、想放弃什么都会尊重他的想法,包括去私立中学读书,也是征求了儿子意见后做出的决定。但是作为高学历人才,他们真的没想过下一代有“不上大学”这个选项。为了孩子的教育千辛万苦跑出来后,万万没想到有可能换来儿子最高学历是“高中毕业”这样一个局面。

小扎还在纠结,从孩子的教育和自身离异的处境出发,国外较之国内确实有优势;但她也知道,只要选择这条路,自己的事业很难再达到在国内时那样的高度;或者说得更直白些:她要靠什么才能留下来,学商科、教商科的她在这里又有什么用武之地?这只不过是她要面临的第一道难题。

《二十不惑》剧照
东野圭吾 在《变身》里写道:“所谓活着并不是单纯的呼吸,心脏跳动,也不是脑电波,而是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痕迹。要能看见自己一路走来的脚印,并确信那些都是自己留下的印记,这才叫活着。”那些已经拥有了在旁人看来是好日子、却还想折腾的人,他们也只是不满足目前自己在世上留下的印记吧。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初初 / 审核:同同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