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满足古建爱好者的宝藏小众路线,为什么是它?

文化   2024-07-24 18:05   北京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新刊出炉!点击上图,一键下单↑↑↑

「在晋东南 发现古建筑的“大地艺术”

主笔|张星云

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作为地理区域概念的“晋东南”,因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占有辉煌的地位。晋东南的范围,包含长治与晋城两市,下辖18个区县,如今这里有14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呈现出自唐至清完整的建筑序列。全国现存宋金以前的木质古建筑145处,晋东南地区有68处,占47%。中国半数早期木构建筑聚集于此,数量与密度全国无出其右。

但在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晋东南的很多古建筑并不对外开放。当时网上有着各种攻略,指点参观者需要如何“碰运气”,说服当地的文保员为自己开门,进入参观。2024年6月,随着山西省“国保”单位全面开放,所有人都可以进入参观了。有些地方开始售票,有些地方则会按照规定在门口放置说明牌,上面有文保员的电话,参观者有需求,只要打电话文保员就会赶来现场开门。

90多年前,同样是在山西,梁思成、林徽因带领营造学社成员曾去考察五台山佛光寺、太原晋祠、大同华严寺和善化寺等,这些都是中国早期巨构,由皇家建造,构架精美,气势恢宏。与之相较,晋东南的古建筑基本出自民间,规模不显,隐没在一个个普通的村落周边,虽然也是“国保”“省保”文物,面目却大不一样。对这样的没有殿堂光环的古建筑,我们应该怎样去寻找、观看和理解?

佛头寺的梁架结构有着明显的民建建筑特点,自由随意(黄宇 摄)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丁垚告诉本刊,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古建筑相比,尤其与佛光寺、应县木塔等早期巨构相比,晋东南古建筑绝大部分都是规格不大的小庙,它的意义首先不在于建筑的精美、宏伟,这些都是次要。晋东南古建筑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保存下来的早期古建筑密度极大,并因此留下来一个较为完整的州县社会网络系统,有着明确的内部层级。这些古建筑依附于村落 ,并且这种关系至今未变。

如果从建筑历史时期来看,晋东南古建筑最典型、最有意义的是宋代佛寺建筑,尤其是宋前期,是在新的宋《营造法式》还没形成前所建造。由于地处汴梁与五台山之间的必经之路,晋东南建造有大量佛寺。这种建筑风格,丁垚比喻成“罗马风”,因为晋东南地区远离关中、洛阳、邺城等首都,也并非五台山这种圣地,是一种当地对正统风格的仿制。长治市平顺县龙门寺、晋城市泽州县青莲寺、长治市长子县崇庆寺、晋城高平市开化寺,都是晋东南“国保”古建筑的代表。

寺院之外,晋东南还留存着诸多古祠庙,它们也都被纳入“国保”。“上党从来天下脊”,晋东南偏居山西一隅,且地势高亢,看似与历史的“热点”绝缘,却有古道通衢,沟通各朝古都,接受不同文化辐射的优势。从晚唐、五代到宋初,由于局势的动荡,人口迁移,当地出现了大量地方特色民间信仰。道教的二仙庙、以后羿为民间信仰的三嵕庙、儒释道融合又遍地开花的“三教”,还有崔府君庙、汤王庙、九天圣母庙,它们虽然都是当地村民自发修建的非官方庙宇,但历史上却在一次次更名中最终获得了认可,得以保存下来,并扩散影响出去。这些城乡庙宇以及其背后的复杂性,就成了乡村社会公共信仰网络的物质形态存在。

除了寺院之外,晋东南还有很多如九天圣母庙这样的祠庙,也是重要的古建筑(黄宇 摄)

丁垚说,从古至今,寺庙一直都是乡村社会的重要公共空间,“它深入介入每一家每一户的生活,从摇篮到坟墓,从小到大,从庙会到集会,每个人都去过。虽然我们现在看着这些寺庙体积不大,但这些建筑对于当时来说还是很大的,乡村家里没这样的房子,没有这样的结构、这样的装饰,它就像现在的万达广场。”

在踏访中,我们也发现,各个村落成了晋东南大量古建筑留存至今的重要原因。中国古建筑,不在空中、不在大海里,而在具体的社会关系里。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前所长任毅敏对本刊表示,正是因为在每个年代,周边的村民都在充分合理地使用这些建筑,从古代庙宇到民国时期的学校,到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粮仓,再到现在的古建筑旅游目的地,它们都被赋予了一项项新的功能,不断地适应当代人的生活。

任毅敏1985年开始进入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工作后,晋东南的古建筑被不断重视起来,他经历了入选国保的很多过程。他告诉我,当年自己每次去村子里考察古建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村民们的淳朴,他们不知道哪座是国保单位,哪座是省保单位,他们也说不上文物到底有什么重要性,对于他们来说,那些古建筑就是他们村子的公有财产,他们有义务和责任去维护、使用它们,即使破败不堪,也不会去拆它们,这其实是一种默默无闻地保护。”

大云院在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被当作羊圈,从而得以保存(黄宇 摄)

观看晋东南古建筑,更重要的是,丁垚说,应该是去感受古人的环境观、空间观,他们如何选址,与村落、与耕地保持何种距离,如何与自然发生关系。近年随着参观古建筑的热潮席卷全国,古建筑也越来越被“博物馆化”,人们更多地关注寺庙中精美的“展品”:塑像、壁画、梁架上的斗拱、飞椽,而非关注古建筑本身,但实际上,这些古建筑或建在古村落旁,或建在山坳,或俯视河谷的高台上,每一处都与周围的环境存在独特的关系。这些经验对于久在城市里,被深度工具化的都市人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当我们进入晋东南,一路跋涉,到达现场,看到那些真切、鲜活的古建筑时,我们何尝不是在一场它们所创造的“大地艺术”中游走?

本次我们五名记者,分别以不同的路线出发,对晋东南古建筑进行踏访。我们要去探究这些古建筑的文物价值本身,还要在路途中,去观察、体会这些古建筑与当地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历史环境的关系,探究晋东南乡村社会的精神性与世俗性。

秦喜明(左)与文保员在良户村玉虚观后殿门口。在晋城实验中学教书的秦喜明,从小生长在良户村,谙熟当地建筑文化(于楚众 摄)

我选择的长治平顺县浊漳河谷是踏访晋东南古建筑的经典路线。在这条仅仅50余公里长的河谷内,分布着8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龙门寺作为著名,相传为僧人法聪于北齐天宝年间所创建,鼎盛时曾有殿堂僧舍连延百余间,聚僧众三百余人,成了赫赫有名的一方大寺。自北齐始建后,龙门寺历朝历代经历过不断地创建和重修,现在整个院子里,保存着五代、宋、金、元、明、清六个朝代的古建筑,为我国现存古建筑所仅见。龙门寺因此被称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

龙门寺寺院并不大,对于很多古建筑爱好者来说,在这里花点时间走一圈,能感受到整个中国古建筑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像翻过了整部中国古建筑史,跨越千年之久。

在踏访中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龙门寺的影响力从古至今始终存在。浊漳河河谷内好几座“国保”古建筑,都曾在古代是龙门寺的下院。自民国时期,这里又被改为小学。全校最多时有300人,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附近几个乡镇的学生都来这里念书。这是一所寄宿制学校,现存五代的西配殿和明代的东配殿当时成了教室,清代的小配殿、禅房是学生宿舍,宋代的大雄宝殿则是老师宿舍,人们在大殿里筑起墙,隔成一个一个小间。学生们七八人睡一通土炕,家长们定期交柴火或者粮食作为学费。

龙门寺保存着六个朝代的古建筑,走一圈,像翻阅了整部中国古建筑史(黄宇 摄)

浊漳河谷底至今流传着一句俗语:“识字不识字,住过龙门寺”。随后我们在浊漳河河谷踏访其他“国保”建筑时,真的就遇到了好几位龙门寺小学毕业的村民。龙门寺的学习传统直到现在依然在延续。龙门寺文管所所长的儿子几年前考取平顺县理科状元,现在在湖北上大学,学金融。另一位“国保”古建筑文管员的儿子则考取平顺县当地文科状元,现在在中国人民大学上学。

同事刘敏前往晋城泽州,除了踏访青莲寺、府城玉皇庙等地精美彩塑之外,她还跟着泽州当地的古建爱好者一起寻访了很多曾经不受重视却历史悠久的文保单位。晋城有6000多座古代寺庙,但本地的学术研究力量完全不够支撑,这里于是变成了学术界的富矿,源源不断的历史、考古、人类学学者涌向这座小城。

府城玉皇庙内的玉皇大帝彩塑(缓山 摄)

艾江涛前往地处长治与晋城之间的高平,这里有22处“国保”,居全国第一,且非常多元复杂,既有佛教寺院,又有道观和代表山西特色民间信仰的庙宇。他试图走进当地人们的朴素信仰,理解那些古老建筑。

在以上这些密集分布的木构古建筑之外,在晋东南地区,还散落着大量北魏石窟寺遗迹。薛芃走访了平洛古道晋东南段的重要北魏石窟。如果说宋代之后,晋东南逐渐形成了多神、多宗教的复杂民间信仰体系,那么在此之前,仍是单一且统一的佛教信仰主宰着这片土地,这段过往,都藏在这些山野间的石窟里。

羊头山石窟第2窟,是开凿于唐代的摩崖龛像窟(蔡小川 摄)

一路难忘的,除了这些古建筑和石窟,还有陪我们在乡村之间辗转采访的当地文保员、中学老师、村民。他们通常热爱这片土地,熟读地方志,对古寺庙里的每根梁柱、每座碑刻都如数家珍,也为没有评上“国保”“省保”的文物常年奔走。他们与古建筑的关系往往并非静态的,而是鲜活、日常的,甚至是生活在其中的。我在平顺县采访的大云院文管所所长桑来明,守了39年大云院,今年3月份办理了退休。他家离大云院只有一公里,但这39年来,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住守在寺院里。今年晋东南将古建筑全面对外开放,他终于见到来参观的游客了,尽管每天只有二三十人,也是他从未见到的热闹。













更多精彩报道详见本期新刊


在晋东南 发现古建筑的“大地艺术”

点击下图,一键下单




期更多精彩


| 封面故事 |

  • 在晋东南 发现古建筑的“大地艺术”(张星云)
  • 在浊漳河谷:龙门寺与民间古建“自传”张星云
  • 在泽州:时间的游戏(刘敏)
  • 在高平:诸神与人的共处(艾江涛)
  • 寻窟:一场穿越北魏平洛古道的探险(薛芃)
  • 晋东南,“与天为党”的财富聚集(邢海洋)

  | 经济 |

  • 市场分析:北交所股票为什么突然狂飙?(谢九)

  | 社会 |
  • 调查:女清洁工消失在垃圾压缩箱(陈银霞 )
  • 调查:港大清查假学历:赴港读研潮中的灰色生意(覃思)
  • 调查:登顶珠峰之后:盲人张洪和他的未尽苦旅(余物非)
  • 前沿:人工智能在很多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人类(苗千)

  | 文化 |
  • 话题:遇见蒂尔达·斯文顿:我对身份的灵活性感兴趣(肖楚舟)
  • 专访:一个凝固态物理博士的科幻小说实验(艾江涛)
  • 音乐:虚无的浪漫:当“城市流行”回潮(黑麦)
  • 文史:《热河志》(卜键)

| 专栏 |

  • 袁越:完美农药
  • 张斌:作为奥运会开闭幕式大脑的戏剧导演
  • 朱德庸:大家都有病

点击下方图片

开通数字刊会员月卡解锁本期👇




本周新刊


在晋东南 发现古建筑的“大地艺术”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纸刊!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