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波 | 独垛村的绿色传奇
文化
2024-10-28 16:01
山东
在鲁东南的版图上,有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它宛如一颗被遗忘的明珠,静静地镶嵌在祖国的大地之上。这个小山村便是后村镇(原日照县马庄公社)最西南的独垛子村,西靠黄墩公社的塘子沟村,南临大坡公社的李家大村。这里山场面积广阔,却也最为偏僻,然而,正是这个小山村,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绿色传奇。我的父亲于炳琪,祖籍威海,1961年是作为支援沂蒙山区的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来了日照,扎根了日照,他肩负着指导日照林业发展的重大使命,被安排到马庄公社林业站,并长期驻点独垛子村,主抓这里的林业工作。公社期望将独垛子村作为全公社林业工作试点村,以点带面推动全公社林业工作。于是,父亲毫不犹豫地全身心投入到了独垛子村的林业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中。初到独垛子村,父亲便马不停蹄地对整个村子的山场林木情况进行全面现场勘察和调查摸底。他穿梭在山林之间,脚步坚定而有力,仿佛在探寻着这片土地的秘密。经过深入调研,父亲发现了这里林业存在的诸多问题。林木品种较为单一,黑松几乎是整个独垛山场的唯一树种。这种单一的林木结构,非常不利于病虫害防治,极易发生大范围危及林木安全的灾害,就如同一个脆弱的链条,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便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此外,这里林木经济性差,经济效益好能够创收的林果类项目基本为零。独垛子村的山林,在那时候显得有些寂寥。黑松树傲然地站立着,仿佛沉默的卫士,但它们的身影却也透露出一种单调和孤寂。山上的小径蜿蜒曲折,落叶铺满地面,踩上去发出沙沙的声响。偶尔有几只鸟儿飞过,留下几声清脆的鸣叫,更增添了山林的宁静。面对这些问题,父亲陷入了沉思。他深知,要改变独垛子村的林业现状,必须采取果断的措施。经过反复思考和实地考察,父亲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建议。一是突击消灭山林病虫害,挽救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二是有针对性地对部分山场林木结构进行调整,坚持因地制宜乔灌结合的原则引种一些适宜的树种,实现山场林木品种的多样化,减少林木灾害的发生;三是广泛种植一些经济效益好适销对路的林果树种,大力提升林业经济效益。父亲的建议得到了大队支部和村民的广泛认可。那一刻,仿佛一颗希望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大家齐心协力,准备在这片山林中创造一个新的奇迹。然而,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虫害,这是那个时期林业的主要灾害之一,如同一头凶猛的野兽,时刻威胁着这片山林。尤其是松毛虫害和松材线虫病害,最为严重。它们往往导致整个山区松林成片干枯死亡,让人心痛不已。20世纪70年代初,山上的松树常有一种毛茸茸的松毛虫,我们叫它“松虎”。“松虎”结茧成蛹后,我们叫它“松虎蛹子”。“松虎蛹子”孵化成蛾产卵后,会生成一批批新的小“松虎”。这种小“松虎”生存能力极强,春夏秋三季都能繁衍。在冬季,松毛虫幼虫常蛰伏于松干的树皮甚至地面的石块之下越冬。开春回暖后,这种毛毛虫迅速繁衍,常常爆发成灾。虫害一旦爆发,大片大片的松林很快被啃食而光,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树枝。失去松针滋养的松树便成片成片地死去。另外一种虫害是“松材线虫病”,它又被称为松树的“癌症”。这是由一种肉眼看不见的蠕虫(松材线虫)所致。此病害于70年代后期由国外传入我国,可在自然条件下危害50多种松属树种和少数非松属树种,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是目前我国最为严重的林业灾害之一。20世纪初“松材线虫病”传入日本后,导致日本本地松树大量死亡,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后,松材线虫病在日本大量暴发流行,日本松林由此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为了尽快消灭日益蔓延的松毛虫虫害,在日照县林业局的统一指挥协调下,于1973、1975、1978年先后组织了三次消灭松毛虫的歼击战。区、县林业部门调集了灭虫打药飞机对全县范围虫害山林进行集中喷洒作业。飞机灭虫,如同一场场激烈的战斗,充满了挑战和困难。父亲在这场灭虫战役中,身先士卒,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他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作为马庄公社飞机灭虫作业的主力,他对这里的地形地貌非常熟悉,承担了地面引导员的任务。地面引导,是喷洒作业成败的关键。父亲深知这一点,他全身心地投入引导工作中。引导工作具体的操作步骤是在需要喷洒地带点燃枯枝杂草,形成一股股浓烟,便于飞机发现目标。引导员在需要喷洒农药的区域和线路上设置号令旗,飞机靠信号员的动向确定飞行线路。信号员的工作极其辛苦。他们需要全面了解山区地形地貌和虫害发生区域,扛着引导旗不停地穿梭于崇山峻岭,穿梭于灌木丛和高大乔木之中。灌木丛里往往隐藏着许许多多往年收割的树桩等尖锐杂物,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刺破他们的脚底和腿部。高大的乔木的树枝上有刺,在穿越前必须及时把信号旗卷拢起来抱在手里钻过树林,再迅速展开信号旗。哪怕是脚上被刺得鲜血淋淋,他们也无暇顾及。刚刚在新的引导点站稳脚跟,气喘吁吁,还没有来得及喘口气,飞机已经呼啸着在头顶上掠过,一股浓密的药雾劈头盖脸地飘洒在树丛上,同时喷洒在他们身体上。一阵辣眼刺鼻的药味扑面而来,脖子上火辣辣的,喉咙里、鼻孔里黏糊糊的,让人难以忍受。浑身上下湿漉漉的,分不清哪里是泥水、哪里是汗水、哪里是泪水,更不知道身体上沾染了多少毒性强大的药水。飞机打药是一个区域一个区域的安排,整个飞机喷洒作业期间,父亲不知跑过了多少个这样的村庄,这样的山川沟壑。他的脚步,踏遍了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他的汗水,洒在了这片山林的每一棵树上。经过三次高强度的飞机喷洒作业后,令人苦恼了多年的松毛虫终于被制服了。以后这里再也没有爆发过大面积的松毛虫虫害,得到救治的树木再次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整个山林重新变得郁郁葱葱。独垛子村的山林,渐渐有了新的变化。那些曾经被松毛虫啃噬得光秃秃的松树,又重新长出了嫩绿的针叶。微风拂过,松涛阵阵,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顽强。新引种的树种也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它们与黑松相互映衬,为山林增添了更多的色彩。然而,父亲知道,仅仅消灭虫害是不够的。他着手进行次生林改造,引种适宜的树种,调整和优化这里的山场林木结构。他四处寻找适合独垛子村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树种,查阅大量的资料,请教专家。最终,他选定了刺槐、板栗、柞树等几种乔灌结合的树种,开始带领村民们进行种植,其中刺槐和板栗是种植数量和面积最大的树种。在引种的过程中,父亲遇到了不少困难。有些村民对新树种不熟悉,担心种植失败。父亲便耐心地向他们讲解新树种的特点和优势,消除他们的顾虑。有些地方的土壤条件不太好,父亲就亲自带领大家改良土壤,施肥浇水。他还手把手地教村民们如何育苗、如何栽植、如何养护,确保新树种能够茁壮成长。为了提高林业经济效益,父亲又开始推广种植经济效益好适销对路的林果树种。他考察市场需求,选择了一些适合当地种植的七八个果树品种进行引种。为加强果树专业化管理,他精心挑选并组建了独垛子村林业技术队,手把手地对他们进行技术培训。在果园里,他亲自示范果树移栽、嫁接、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操作,让村民们掌握了一整套果树管理方法。岁月流转,在父亲的带领下独垛子村的林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里的山林,已不再是单一的黑松,而是变得丰富多彩。短短几年这些新栽植的树木便在这里开枝散叶,成片成林,各种树木相互映衬,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每到春季,漫山遍野的槐花洁白如玉,一团团,一簇簇,白绿相间,芳香袭人;嘁嘁喳喳的鸟儿在枝头跳跃,仿佛在诉说着他们的幸福!各类林果树种已发展到百余亩,红彤彤的苹果挂满了枝头,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独垛子村的林业发展形成了强大的示范效应,同时也辐射带动了周边村镇,有力推动了整个马庄公社乃至全县的林业工作。岁月如歌,父亲和村民们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共同书写了他们的绿色传奇;他们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片山林,见证了他们的努力和付出;这片土地,铭记了他们的奉献和坚守。如今,当我们再次走进独垛子村,看到那郁郁葱葱的山林,心中充满了感慨。父亲的身影,仿佛又出现在那片山林之中。他依然背着工具包,穿梭在树林之间,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独垛子村的绿色传奇,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就能够创造美好的未来。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应该向父亲学习,学习他的坚守、敬业、奉献和实干精神。让我们一起为了祖国的绿水青山,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努力奋斗。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独垛子村的故事,就像一首永恒的歌,在日照这片大地上回荡。它的旋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勇毅向前。(作者为日照市东港区作家协会会员,日照市住建局退休干部,原市住建局总工程师、工会主席、四级调研员)
海曲风韵
培养文学新人,留住城市记忆,文绘日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