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祥 | “邱前”村名的演变

文化   2024-11-06 13:10   山东  

地名是一个地方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有一些古地名及地名用字也在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变化,见证着历史进程的沧桑变迁,东港区三庄镇邱前村“邱”字的演变即为一例。

(弯弯的月牙河环绕着邱前老村,月牙河与三庄河交汇处内侧即为丘顶所在处)

邱前村历史悠久,文明源远流长,曾因位于“丘顶”之前而得名“丘前”村。“丘顶”所在之处,现在是一处县级文化遗址保护点,这里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和春秋时期的青铜鼎,时间跨度二三千年,距今五六千年,这说明远在原始社会时期,这里就已有人类聚族而居。更有地方文史爱好者研究称,“丘顶”遗址也是春秋时期莒国三都之一的“渠丘”城所在地。

(邱前遗址平面图和文物保护碑)

曾经的“丘前”村,到底是在什么时间、因为什么原因,改为“邱前”村了呢?

一、官修志书中的“丘”与“邱”

对地情资料最权威的记载,莫过于官修志书。历史上,明清两朝共编修过四部《日照县志》。本文主要参考明清时期的《日照县志》和当代的地方志书资料,在东港区和岚山区范围内(原日照县范围),探讨一下带“丘”“邱”两字的村名的演变。

根据上述流传至今的后三部《日照县志》和近年来编修的《东港区志》《岚山区志》,对原日照县范围内带“丘”“邱”两字的村名做一梳理,情况如下:

(一)清康熙十一年(1672)《日照县志》和康熙五十四年(1715)《日照县志》,因两志相隔43年,时间较短,所以两志中在“建置”和“乡里”等部分提及的地名完全一致。该两志中记载的带“丘”字的地名共有4个:丘子峪里(今岚山区域内)、丘后里(今岚山区巨峰镇邱后村)、丘村里(今五莲县高泽街道邱村)、献丘里(今五莲县洪凝街道大尧村)。无带“邱”字的地名。
(二)清光绪《日照县志》记载的带“邱”的地名为3个。邱村(今五莲县高泽街道邱村)、咸邱(今五莲县洪凝街道大尧村,康熙《日照县志》里记作“献丘”)、邱后(今岚山区巨峰镇邱后村)。无带“丘”的地名。
(三)根据今《东港区志》和《岚山区志》统计,现两区带有“邱”的村名共有4个。邱前(东港区三庄镇)、邱家庄(东港区三庄镇)、邱家官庄(东港区河山镇)、邱后(岚山区巨峰镇)。无带“丘”的地名。

通过以上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将境内带 “丘”“邱”二字的地名的演变情况,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康熙时期的两部《日照县志》反映出来的情况是,地名中只有“丘”字;

后期:光绪时期《日照县志》之后的情况是,地名中只有“邱”字。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虽然康熙版本《日照县志》中没出现“邱前”的村名,但也可推断出,康熙时期及之前的“邱前”村应该写作“丘前”村。这跟《邱前村志》中对村名由来的解释是相符的。《邱前村志》中记载:明朝年间,赵、范、刘等姓氏先祖先后从县域内其他村庄迁到丘顶前居住建村,故村名为“丘前”,后改为“邱前”。至于何时改为“邱前”,编者并没有指明时间。《东港区地名志》(内部资料)中记载:据考,“丘前”明朝晚期建村,村后有一土丘,俗称“丘顶”,故名“丘前”,后演变为今名。这也没有指明改名时间。

二、“丘前”何时改为“邱前”

在中国古代,人们不得直接书写或称呼帝王、圣贤和尊长之名,而必须采用其他方法加以回避,这种习俗称为“避讳”。原来,历史上因为避孔子名“丘”的讳,自汉朝以来,曾经发生过多次改“丘”为“邱”的事情。如: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避孔子名讳,朝廷颁诏改“丘”为“邱”;金明昌三年(1192)修曲阜孔庙时,命臣庶回避孔“丘”之名,其域内“丘”姓改为“邱”姓;清雍正三年(1725),朝廷颁诏尊师重道,称先师孔子圣讳,理应回避,凡系姓氏、地名,“丘”字一律加邑部(“邑”是汉字部首之一,用作偏旁时变体为右耳旁“阝”)为“邱”字,于是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大规模的改姓氏、改地名活动。这一次改“丘”为“邱”,执行最为彻底,影响最为广泛。

所以,在雍正三年(1725)及之后的短时间内,全国范围内“丘”姓都改为了“邱”姓,带“丘”的地名也都改为了“邱”。《沈丘县志》几部县志对此事作了明确记载,也足以佐证雍正时期发生的改“丘”为“邱”的事情。

(此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此,我们得出一个相对较为可信的结论:清雍正三年(1725)这个时间节点,不仅是“邱前”村得名的时间,而且也可以看作是日照境内乃至全国范围内带“邱”字的地名的得名时间。

所以,我们不妨就把“清雍正三年(1725)”认定为“丘前”更名为“邱前”的时间,这是合理的。或者说,雍正三年(1725)或之后的几年,是“邱前”得名的比较接近真相的时间。

(1930年印制的日照县地图中标注的“邱前”村)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邱”为“丘”

1964年印制的日照县地图中,邱前村被标注为“丘前”,说明当时的村名又叫“丘前”村了。那么,为什么又把“邱前”改回“丘前”呢?

(1964年印制的日照县地图中标注的“丘前”村)

原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普及教育,为加快文字普及和推广,1955年12月22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文化部发布第一批异体字,要求:从1956年2月1日实施之日起,全国出版的报纸、杂志、图书一律停止使用表中括弧内的异体字。这是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文化部发布第一批异体字,其中有“丘”字。

而推出的这批异体字里就有“丘”字,在丘字后边有个括号,里边为“、邱”两字,这两个字就是丘的“异体字”,也就是文件中所要求的“一律停止使用”的内容。在此文件影响下,1964年印制的日照县地图中,该村即被标注为“丘前”,这是当时官方认可的规范写法。

1988年3月25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关于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联合通知”中的规定,确认《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收入的“翦、邱、於、澹、骼、彷、菰、溷、徼、薰、黏、桉、愣、晖、凋”等15个字为规范字,收入《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不再作为淘汰的异体字。至此,“邱”字又获得了正式的规范字身份。这说明,在1956年至1988年这32年期间,官方认定“丘前”是规范的村名写法。但这段时间内,应该是“邱”“丘”混用,人们甚至更习惯使用沿袭已超200年之久的“邱”字,认可自己的村名为“邱前”的。在一份保存于日照市档案馆的1965年的手写文件中,我们看到村名仍然被写作“邱前”。

(1965年手写文件中的“邱前”村名)

四、第一次地名普查后的标准用名是“邱前”

1980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范围的地名普查。1987年10月,日照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印制的《日照市地名手册》中,对邱前村公布的村名为“邱前”,再次明确了“邱前”为标准村名。这说明,国家在推动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过程中,也已很好地注意到了尊重人民群众的风俗习惯。这意味着,“邱前”这村名会一直传承下去,不会再改来改去了。

(1987年日照市地名委员会印制的《日照市地名手册》中的“邱前”)

地名应当保持相对稳定,不可轻易改动。不随意更改老地名,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文化传承保护的要求。地名用得越久,承载的历史文化就越多,就越有价值。

从“丘”变成“邱”,这不仅仅是邱前村的地名故事,也是邱、丘姓氏同源的故事,中国的姓氏“邱”“丘”原本就是一家。

这就是“丘前(建村约清雍正三年)”“邱前(约清雍正三年1956年)”→“丘前(19561988)”“邱前(1988至今)”的演变过程。

(作者为东港区作家协会会员,日照市、东港区区划地名专家,任职于东港区委党史研究中心,本文获2024年“齐鲁风韵·守望地名”山东地名文化征文二等奖)


海曲风韵
培养文学新人,留住城市记忆,文绘日照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