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沟村很小,坐落在城西。本来村子就不大,又远离主要干道,更是显得不起眼,一直以来,许多人都不知道尧沟村在什么地方。
尧沟村在海曲西路、丹阳路、山东路之间。北面是山东路,西面是日照技校,东面是城关一村部分居民区,然后是国家粮食储备库,日照电业局的一处单位。东边就是丹阳路。它的南边,被几家单位与海曲西路隔开,首先是日照水泵厂,东南是日照面粉厂,这儿紧挨着粮食局和面粉厂家属院。在面粉厂和水泵厂中间有一条南北道路,从海曲西路通往尧沟村。海曲路是村子临近的最早的一条大路,山东路和丹阳路是后来才有的城市大道。
村里还有一条贯穿东西的街道,从日照技校向东穿过村子延伸至丹阳路,这是进城里的一条很窄的小土路。
尧沟村过去脏乱差,没有一条正儿八经的街道,都是土路。夏天,一到雨季大街上便无法行走,到处都是烂泥,因此大家也叫它“泥沟村”。村偏东有一条河,后来变成了臭水沟,一年四季臭气冲天,弯弯曲曲一直延伸至海曲西路。村子像一个暮气垂垂、行将就木的老人。
尧沟村在八十年代中期建设了一处小工厂,日照明胶厂,在村的北面,可能是市妇联合伙搞的一家企业,厂长是一妇女同志,日照升地级市时跟随临沂大军来到日照,在日照妇联工作,担任明胶厂长。但厂子效益一般,没有几年功夫,就垮掉了。
虽然过去很多年,但还有很多鲜活的记忆。
尧沟村大部分村民姓司,基本是一个家族的。随着外来人口的逐渐迁入,村子规模扩大了一倍多,姓氏也是变得五花八门。后来,北侧通了山东路,尧沟村完全摆在世人面前,一下子亮堂起来。
尧沟村有一位杨医生,人品好,技术精湛,文文弱弱像一姑娘,说话慢声细语,不紧不慢,给人文雅老实的印象。他有一个哥哥是教师,曾经在十里联中教学。
杨老师过去好像在南湖教学,有五个女儿,最后面的三个女孩子是三胞胎,女儿都长得像杨老师。像三朵盛开的娇艳的小花儿一样,非常漂亮好看。老大送给了他的二哥家抚养,他二哥和杨老师家墙东墙西紧挨着。
三胞胎有十岁左右的时候,杨老师家里有压面条机,压的面条就像手擀面一样,特别好吃。于是就经常去他家压面条。
姐妹仨在一起玩,出出进进的让人摸不着头脑,给人的印象就是数不过来,有点眼花缭乱的感觉。去了几次杨老师家,感觉长得这样的女孩可能是双胞胎,可是双胞胎不至于让人感觉会有五六个女孩的样子,一直都不好意思去问清楚,只是憋在心里纳闷好奇。
后来还是问过:嫂子您家里这样的闺女有几个?于是回答:三个!感觉看起来像有五六个的样子。哈哈!大家都是这么说,分不清楚。
当年这三胞胎女孩出生的时候,杨老师骑自行车赶回家,站在院子里,老婆在室内生产。接生婆从房子里走出来说:生一个女儿,杨老师说:赔钱货。过会接生婆又出来告诉杨老师:又一个女儿!杨老师知道老婆会是双胞胎,虽然那个时候还没有B超,但是平时的怀孕样子看得出来。过会接生婆笑眯眯从房子里出来,走到杨老师面前说:三个千金!杨老师有些生气,一句话没说,推起自行车扭头就走。三个赔钱货。
现在杨老师也老了,五个女儿众星捧月,会让杨老师幸福快乐每一天。
二十一世纪后,旧城改造的步伐,大踏步前进。尧沟村在2016年迈入改造进程,老村子彻底销声匿迹,过去破破烂烂的村庄,永远从地球上消失了。如今,变成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迎接着村民搬入新居。
憨厚朴实的司姓老少爷们,不知道都搬去了哪里,回迁后,会有多少留下,又住到哪里去。不知杨医生、杨老师是否也会回迁到尧沟安置楼的高楼大厦中。
一切都随风飘荡,多么希望他们永远幸福安康……
(作者为日照市东港区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