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阅读电子版图书)
序一:用镜头讲好家乡故事
文/范长国
影像见证历史、记录时代。
在时光的洪流中,我们的家乡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以独特的方式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摄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以其独到的魅力,捕捉并定格了家乡那些平凡而又充满温情的瞬间,成为铭记乡愁、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家乡记忆》,是郑培波倾心打造的一本纪实摄影作品集。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家乡深情厚谊的颂歌,更是影像艺术与历史传承完美交融的典范;这些画面,不仅仅是光影的交错,更是时间的低语,历史的见证。每一幅作品背后,都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倾听,去感受。
《家乡记忆》收录了他2010年以来,围绕家乡民俗文化、劳动生活和风土人情所拍摄的22组纪实摄影作品。这些如同一根根情感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连接着每一个根在日照的人。培波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家乡独有的风情画卷,让人在欣赏之余,更能感受到那份深藏于心的乡愁与眷恋。这些影像,不仅是对家乡面貌的定格,更是对乡愁情感的寄托,让每一个远离故土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心灵的慰藉。
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本摄影作品集,更是一部关于家乡历史与文化的影像档案。既让我们得以深入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还能使我们追溯家乡的发展历程,感悟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培波用他的镜头语言,赋予了作品集以灵魂,让每一张照片都不仅仅是瞬间的捕捉,而是对家乡深情厚谊的见证与传扬。读他的作品,你不但能感受构图的审美享受、取景的灵性充盈、用光的大胆取舍,而且还能读出摄影家的价值判断、感情律动、思想力量,最终感动读者的一定是生命之力、自然之美、情感之真。这也是培波风尘仆仆,一路走来并获得赞誉的根本原因。
在摄影领域深耕的这些年,我一直强调摄影是具有阅读性的,即摄影通过镜头去观察、去感知、去表达世界。我很欣喜地发现,《家乡记忆》做到了。摄影集主题突出、技艺精湛、形质兼美,既有齐鲁大地历史巨变的视觉表达,也有观照百姓日常、社会微观生活的影像精品:有对祖祖辈辈劳动者智慧的礼赞,也有对人间烟火的史诗般描绘,有对普通百姓生活方式转变的精彩撷取,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喜悦记录。篇篇展现着深入生活、记录家乡的动人画面,章章透露着见证历史、洞察家乡的文化自信,页页凝结着摄影人的智慧、汗水,充分体现了山东摄影人开阔的艺术视野、敏锐的艺术感知和非凡的艺术创意。
摄影是诞生于现代的艺术,拍摄的是当代的光影存在,但摄影作品需要表现的,还应该包括作品背后的历史景深和人文情怀。从这个角度讲,纪实摄影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担当。面对一幅幅纪实摄影时,我们不仅仅是在欣赏,更是在感受一种情感、体验一种人生。《家乡记忆》用镜头记录下历史、记录下文化、记录下情感。这种记录不仅仅是为了展现一个真实的家乡,更可以激发人们对生活、对社会的思考。作为日照市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培波以一颗炽热的心,用镜头记录下家乡的点点滴滴,留下了一幅瞬间动人的画面,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社会画卷。他对家乡的热爱与执着,通过作品集中的每一幅照片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种真实和深刻,正是纪实摄影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时光知味,岁月沉香。有些东西,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也有些,不随时光的流逝陨灭,那些东西会在岁月里沉淀下来,成为珍贵的寄托。《家乡记忆》的出版、是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是对我们每一个家乡人内心世界的一种丰富与升华,为家乡的记忆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也会激励着更多摄影爱好者投身于家乡文化的挖掘与传播之中。
正如培波所言,摄影是一座桥梁,连接过去与未来,让家乡的历史得以留存,情感得以延续。愿《家乡记忆》激发每一位读者心中那份对家乡的深厚感情,鼓励更多人投身于家乡文化的保护与弘扬之中,让家乡的记忆永远鲜活,历久弥新。
诚然,要用瞬间定格的图片表现一个城市、一方土地较为完整的美、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更遑论记录文化与历史。一则,纪实摄影作品是以光影、画面来呈现的,赋予摄影作品以时间之维,即时生成,无法弥补;再则,纪实摄影需要带着情感去追寻、去表现。所以、这本摄影集也存在着部分专题挖掘不够深入、内容不够完整等现象,但于一位业余的摄影家而言,记录下这么多难得的当下,已然弥足珍贵、意义非凡。
肩负记录时代使命,根植齐鲁文化沃士,讲好家乡故事——这是山东摄影人的光荣。借此机会,我代表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向日照摄影家协会表示祝贺,也向培波主席致以最诚挚的敬意。我们期待《家乡记忆》能够成为山东省摄影界乃至更广泛的摄影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激发更多人对于家乡的记忆、情感与故事的探索与传承,共同守护这份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
(作者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纪实摄影专业委员会委员,新华社山东分社高级记者、图片总监,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主席)
序二:热爱,赋予影像力量
一本《家乡记忆》纪实摄影作品集摆于案前,掂起,分量很重。
这是一位摄影家心怀对家乡无比热爱的感情,潜心创作的精华,也是创作者多年艺术追求的成果。如今,这些优秀的摄影作品结集出版,即将为读者献上一场视觉盛宴,我表示热烈的祝贺。
算起来,郑培波在摄影这方园地中已默默耕耘了近三十个春秋。无数个晨光初绽,无数个余霞夕照,他都背起相机,循着乡间村落、渔村码头、大街小巷,在明暗交织的角落,以镜头追光逐影,捡拾真善美的生活片段,留住记忆,留住历史,也留住了港城大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
凭借对摄影艺术的浓厚兴趣和执著追求,郑培波不断学习成长、勇攀高峰,已成为一位有思想、有造诣的摄影家。多幅作品被《人民日报》《人民摄影报》《大众日报》《山东画报》等报刊以及新华社、人民网、凤凰网、光明网等网站刊发转载。其中《日照海滨:踩着高跷推小虾》被中央电视台图文播出。
摄影创作中,郑培波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将镜头对准日照的风土人情,对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对准即将消失的劳作场景,他以独特的视角、巧妙的构图和精湛的技艺,记录了那些鲜为人知的精彩瞬间,用镜头赞美家乡,用影像留住乡愁,展现了一个摄影人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收入这部画册的作品,真实、拙朴、大气,充满人文关怀。每一幅都是行云流水、自然天成,俱是本来面目,在彰显着日照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也带给读者浓浓的生活情趣和难忘的回忆,质朴、自然、生动之美跃然纸上。
培波说过,要怀着虔诚与敬畏之心拍摄,做到尊重被摄对象,尊重事实,尊重习俗,尊重历史。他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做的。翻看作品集,每一幅摄影作品都是有生命力的,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一份沉默的表述。
摄影是取舍的艺术,最大的意义是记录。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推进,记忆中那些带有独特印记的生活场景、劳作方式和手工技艺,正渐行渐远渐消弭。而通过这部作品集,这些贴有日照标签的独特风景又原汁原味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数百幅珍贵的图片串联起来,交织成流动的日照老百姓活色生香的生活画卷将我们带回那段逐渐远去的岁月中。
《老油坊》真实记录了花生油沿袭几百年的传统制作工艺,灯光昏黄,烟雾缭绕,花生油的清香在氤氲、升腾;《王家滩盐场》聚焦沿海城市传统制盐这一古老的传统工艺,还原海水制盐业的胜景,洋溢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打场晒粮》用独具匠心、耐人寻味的镜头语言,讲述了村民们喜迎丰收的工作场面,交织成虽劳累但甜蜜的幸福图景。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每一组作品的文字采访亦是朴素而扎实,它与图片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将工艺流程、个人生活、时代进步等元素娓娓道来,组合成了一部重要的文化史料,不但体现了作者作为摄影师的责任和担当,亦彰显了作者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
据了解,收录作品集中的专题大部分拍摄于十年之前,这些跨越时空的画面、这些原生态的记录,是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场景,是岁月所留下的珍贵记忆,亦是一种对生命能量的再现和歌颂。郑培波凭借独特的洞察力和创造力,赋予影像力量,让读者从中看到了日照人的勤劳、智慧和坚韧,感受到了日照人与时俱进、生机勃勃的精神和气质。
在这个容易浮躁的年代,鲜有人会沉下心来,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不计成本、不带功利心地去做一件事情。而培波做到了,他始终心怀简单和纯净的初衷,将艺术和情感扎根于群众之中,带着对家乡的深情厚爱、对摄影的执着追求,用心拍摄采访,敬业而专注、纯粹而美好,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风貌。
“伟大的摄影作品,重要的是情深,而不是景深。”培波以时间沉淀光影,以专注淬炼品质,在他身上,我不仅看到了一位摄影家甘于寂寞的专业精神,更看到了他“通过镜头记录家乡变迁,挖掘家乡底蕴,传家乡美好”的赤子情怀。
留住家乡记忆,更是留住历史,留住流金岁月。这些纪实摄影作品,生命力饱满、立体,丰富了日照人文摄影的谱系,也告诉我们什么是被生活所感动了的摄影、摄影应该如何去感动生命。若干年后,当我们的下一代打开这本摄影集时,其文献的价值将会远远超过作品本身,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将为后人研究日照民俗文化发挥重要的参考,也为地方文化的繁荣增添一抹亮色。
“万水千山皆光影,愿将春色留人间。”祝愿培波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艺术青春常在。
(作者为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地市报分会会长,日照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后 记
文/郑培波
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感恩生我养我的这片热土,为我摄影创作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也让我认识到人民是摄影创作的丰富源泉。于是,我将镜头对准了最平凡的父老乡亲,记录了他们最平常的生活劳作。
纪实摄影的力量在于真实和深刻,拍摄过程常常是枯燥的,安静的,孤独的,需要沉得住气,静得下心,还得吃得了苦。我有幸与日照日报社记者、亦师亦友的陈为峰老兄摄影同行六年,庆幸还有三五影圈好友,敲定某个题材立马出发,寒冬酷暑,跋山涉水,起早贪黑,集腋成裘,最终形成了这本作品集。
收录进作品集的摄影作品大多拍摄于10年前,精选了22个专题和图片故事,分为“大海的滋养”“民间老手艺”“人间烟火”三个篇章,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日照这方水土特有的文化印记,希望日后能够为当地文化传承、城市发展等提供一份参考和依据。
摄影,让我对生命、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此我时常觉得,这本集子就像炉灶里煲着的一锅粥,小火慢炖,时光沉淀,虽是最普通的食材和最简单的烹饪,也渐渐有了意味深长的滋味。
此书得以出版,得到了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纪实摄影专业委员会委员、新华社山东分社高级记者、图片总监、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范长国,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地市报分会会长、日照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牟敦波的悉心指导并亲自写序鼓励,得到了日照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日照摄影家协会的大力支持,得到了日照摄影界范海波、张东波、朱元理、武德兵、乔祥明、乔小桥、成雪峰、孙静、张雷、郑成刚、赵勇、李波、王聪、曹钰迪、葛山峰,以及文学界辛崇发、林丽、李富晔等领导和老师的鼓励、指导和帮助,他们从文字撰写、图片选择、排版布局等方方面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感谢。此刻,安静地翻看样稿,完成最后一遍校对,如同翻阅过往的悠悠岁月。作品集中纵有诸多不足和瑕疵,但依然难掩内心欢喜。一本集子,一份总结,向未来,我将继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看得见的影像,传递看不见的情感和力量。
精彩篇目欣赏: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阅读电子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