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波 | 青山为证,夕阳如虹——我的父亲于炳琪

文化   2024-10-11 07:21   山东  
在时光的长河中徘徊,总有一些人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岁月的天空。我的父亲,便是这样一颗星,他以自己的坚守、奉献和实干,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书写了一曲动人的绿色之歌。

父亲于炳琪,生于 1939 年 7 月 1 日,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他的出生地是山东威海市温泉镇东崮村,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父亲的家庭有姊妹兄弟五人,他在家中排行老四。父亲两岁时便丧父,那幼小的心灵对父亲没有任何印象。全靠奶奶一个寡妇吃糠咽菜支撑着这个家,把父亲他们五个拉扯成人。奶奶有着长远的眼光,生活再苦再难,省吃俭用,勒紧腰带也要让大伯和父亲读书识字。终于大伯参了军,父亲也得到了较为良好的教育,从小学、中学一路读到中专,冲出了小山村来到日照县的马庄公社。

那是1961 年,一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年代,父亲从昆嵛山林业专科学校毕业来到了曾为沂蒙山区的日照县,父亲作为马庄公社林业站的专业技术人员,毅然踏上了他的林业之路。从业39年来,他与马庄公社这片126平方公里土地、61个行政村的6万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父亲的工作场所,大多在基层乡镇、工作组、管理区和驻点村。崖头管区、山字河管区、邵疃管区以及崖头、挪庄、邢家沟、独垛子等马庄公社的每一个村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他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行者,穿梭在这些地方,为马庄公社的林业事业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那些日子里,条件艰苦是常态。没有舒适的办公环境,没有先进的设备,有的只是父亲对林业事业的执着和热爱。他背着简单的行囊,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风餐露宿,却从未有过一丝怨言。每一座荒山,每一条沟壑,都是他的战场。他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着这片土地,用自己的双手描绘着绿色的未来。

马庄公社的独垛子村,是父亲驻点时间最长的地方。为了抓好独垛子这个林业建设示范村,父亲毅然决然的将自己的家安在了这个马庄公社最偏僻和最落后的小山村,而且一住就是17年。独垛子村成了他的第二个家,在这里,他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心血。他与村民们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共同治理荒山,在瓮城里、黑石崖、穷沟、大小窑沟种下一棵棵希望的树苗。父亲深知,林业建设不仅是为了当下,更是为了后代。他要为子孙留下一片绿色的家园,让这片土地永远充满生机。

青山绿水独垛子

清晨,阳光还未完全洒下,父亲便已起床。他穿上那身洗得有些发白的工作服,戴上草帽,背起工具包,朝着荒山走去。他仔细地观察着每一寸土地,规划着植树的区域。他用脚步丈量着山岭的坡度,计算着需要多少树苗才能将这片荒山覆盖。他频频蹲下身子,抓起泥土,仔细查看土壤的质地,思考着适合种植哪种树木。

在指导农村林业建设时,父亲总是亲力亲为。他会耐心地向村民们讲解次生林改造的意义与前景,如何防治病虫害,如何提升林业种植养殖的收益。他亲自组织和参与飞机灭虫作业,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他拿起铁锹,示范着正确的植树方法,扦插、嫁接、修剪等每一个动作都那么娴熟而有力。村民们围在他身边,认真地学习着,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果树管理也是父亲工作的重要内容。他会穿梭在果园中,查看果树的生长情况。他轻轻抚摸着树枝,检查着树叶的颜色和纹理,判断果树是否健康。如果发现有病虫害,他会立刻采取措施,指导村民们如何防治。他会告诉村民们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修剪树枝,让果树能够茁壮成长,结出丰硕的果实。

茶叶种植对于村民们来说是一项新的尝试。父亲率先在独垛、沙沟、石桥官庄等村庄组织南茶北引试点,父亲深知茶叶种植的技术要求高,他便更加用心地指导。他带着村民们考察适合种植茶叶的土地,讲解茶叶的生长习性和种植要点。他亲自示范如何播种、如何管理茶园。在茶叶生长的过程中,他会定期来查看,观察茶叶的发芽情况、生长速度。他会和村民们一起讨论如何提高茶叶的品质,让这片土地上的茶叶能够飘香万里。

初春的独垛子村茶园
柞蚕和桑蚕养殖是父亲所学的专业,更是他倾心关注的领域。他会背起蚕篓走进大山、走进蚕房,查看蚕宝宝的生长情况。他细心地观察着蚕宝宝的食欲、活动状态,判断它们是否健康。他会向村民们传授柞蚕、桑蚕养殖的技术,告诉他们如何采摘桑叶、如何喂养蚕宝宝、如何预防疾病。看着蚕宝宝们一天天长大,心中充满了喜悦。

然而,父亲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在治理荒山的过程中,困难重重。资金的短缺是最大的难题之一。购买树苗、工具以及进行基础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可那时的资源十分有限。父亲不得不四处奔走,向上级申请资金支持,同时发动村民们自力更生,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建设。他带领大家收集种子,培育树苗,节省开支。

技术落后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那时的林业技术相对匮乏,很多先进的方法和理念无法及时传播到基层。父亲凭借着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摸索创新。他常常在夜晚借着微弱的灯光,翻阅着那些珍贵的专业书籍,努力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以便更好地指导村民。

人力不足同样困扰着父亲。农村的劳动力大多忙于农田劳作,对于林业建设的投入有限。父亲便挨家挨户地去动员,讲述林业建设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他用自己的真诚和热情打动了村民们,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治理荒山的队伍中来。

除此之外,恶劣的自然环境也给父亲带来了巨大的考验。狂风暴雨常常摧毁刚刚种下的树苗,干旱缺水又让树苗的生长面临困境。父亲带领着村民们一次次地重新补种,寻找水源,修建灌溉设施。他们用坚韧不拔的毅力与大自然抗争,守护着那一片片绿色的希望。

治理荒山

父亲为人谦和,他与老百姓的关系十分融洽。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他会坐在村民的院子里,与他们促膝攀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在百姓眼中,父亲不是高高在上的干部,而是他们的朋友,是可以信赖的人。

那个年代的干部,朴素而平易近人。父亲就是他们中的代表。他和老百姓在一起时,总是有说有笑。他用自己的真诚和善良,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在工作中,他认真负责,对各个村庄的林业工作了如指掌。他常年走村串巷,结识了各个村庄许多朴实的老百姓。几乎每个村的人都认识我的父亲,这是他用自己的行动换来的荣誉。

父亲负责整个马庄公社的林业技术工作,他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他把自己所学的林业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百姓。在指导农村林业建设、果树管理、茶叶种植、桑蚕养殖、水土保持等工作方面,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行走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地向老百姓传授林业种植、果树管理和柞蚕桑蚕养殖技术。他的耐心和细心,让百姓们感受到了他的真诚和关怀。

岁月流转,青山见证了父亲的付出。那些曾经荒芜的山坡,如今已绿树成荫。果树挂满了枝头,茶叶散发着清香,桑蚕在绿叶间忙碌地穿梭。这片土地,因为父亲和百姓们的努力,变得生机勃勃。

父亲的实干兴邦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影响着三个妹妹和这个家。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让我明白,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今年,父亲已86岁,身体还算硬朗,小一岁的母亲在去年刚去世,悲痛之余,父亲还是念念不忘他走遍的青山和村落,每逢晴朗天气,我会驱车带着父亲回到他战斗过的马庄公社(现后村镇)转转,曾相识的林友会热情地打招呼,邀请父亲到自己家里坐坐,看看新时代农村的变化。每当我们看到那一片片绿色的山林和曾熟悉的面孔,父亲都会很欣慰,想起他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为了这片土地,为了百姓,付出的一切。

中间为于炳琪老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父亲的故事,就像一首永恒最动听的歌,一抹夕阳最美丽的虹,一盏黑夜最明亮的灯,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他的精神,将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不断努力奋斗。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忙碌于自己的生活,忽略了那些默默奉献的人。父亲的故事,让我停下脚步,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我们应该向父亲学习,学习他的坚守、奉献和实干精神,学习他朴实无华,为人谦逊的性格。无论我们身处何地,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以父亲为榜样,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让我们牢记父亲的故事,让那片绿色的山林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传承父亲的精神,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努力拼搏。因为,我们的每一分努力,都是对父亲最好的致敬,都是对这片土地最深的热爱。

今年重阳节来临之际,我想再带着父亲来到这片青山绿水之间。看看他行走的山间小道,看看一片郁郁葱葱的山林,看看那曾熟悉百姓们幸福的笑脸。那是父亲用一生的心血换来的成果,是他亲手创造的一个个奇迹。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带着父亲的精神,继续前行。不但自己要践行父亲的精神,同时要向下一代传承父亲的精神。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像父亲一样,脚踏实地,勇于奉献,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青山为证,岁月如歌,夕阳如虹。父亲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实干兴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作者为日照市东港区作家协会会员,日照市住建局退休干部,原市住建局总工程师、工会主席、四级调研员)

海曲风韵
培养文学新人,留住城市记忆,文绘日照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