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首批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典型案例来啦!(第三篇)

企业   2024-11-13 18:26   上海  




 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典型案例

第三篇 

打通内河航运堵点卡点


06

 安徽推动沪皖同港一体化发展          构建滚装运输江海直达服务体系 


安徽实施“向海而兴,借船出海”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境内长江、江淮运河优势,统筹发展江海直达、江海联运等运输组织模式,加盟上海组合港,深度融入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运营“上港集团-安徽港航”芜湖集装箱联合服务中心,充分整合沪皖港航资源,加强联运合作,创新沪皖“联动接卸”海关监管新模式,推动实现沪皖一体化运行、一体化通关。截至2023年底,安徽开通集装箱航线64条,基本形成“双通道达海、两运河入江、河江海联运”水运发展新格局,构建自主可控的汽车物流供应链体系,助力“安徽造”增强核心竞争力。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密扩容水运航线网络,打造长江航运新格局。安徽发挥长江、江淮运河优势,打造芜湖至上海联盟直达航线,合芜、皖江小支线省内水上穿梭巴士航线,形成“一核两翼”集装箱运输体系,实现芜湖至上海港所有集装箱港区“点到点”全覆盖,芜湖至上海集装箱中转效率提升1倍,长江、淮河流域企业物流成本分别降低800、1000元/箱。

(二)全面推广沪皖同港化发展,创新海关监管新模式。安徽沿江五市一类水运口岸和合肥港均与上海洋山港建立“联动接卸”海关监管模式,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减少申报及放行各1次,节约通关时间1-2天,大幅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引导“安徽造”外贸集装箱货物“公转水”,切实降低企业物流成本。较公路运输,通过水运至洋山港,单箱运输成本降低约1500元。

(三)持续推动沪皖航线共舱管理,共建航运物流新体系。沪皖设立“上港集团-安徽港航”芜湖集装箱联合服务中心,打造芜湖-上海洋山、芜湖-外高桥航线共舱管理模式,通过支线舱位共享、“五定班轮”、点对点靠港、空箱前置等模式,统筹调度芜湖至上海支线货源和运力资源,船舶装载率由54%提高到85%,企业运输费用下降近20%,船舶计划准点率达100%,运力投入下降30%以上,运输周期缩短48小时以上,船舶待港时间由48小时减少至24小时,大幅提升港口作业效率,全面提升长江支线港航服务供给质效。

(四)打造国际滚装运输船队,构筑国际物流新通道。为助力奇瑞、江汽汽车出口,开通省内芜湖港、安庆港内河滚装运输航线,与上海等枢纽海港实现江海直达,减少运输环节车损风险。安徽省港航集团、奇瑞汽车和江汽集团共同成立安徽航瑞国际滚装运输有限公司,分批投建10艘“7000-9000车位”远洋滚装船舶,建立可靠、稳定、安全的滚装运输体系。在自有船舶建造交付前的运力空缺期,利用租船运营模式开通中国—墨西哥远洋滚装航线,通过减少中转环节、充分整合航运资源,降低单车出口海运费28美元/车,单航次可为出口车企降低物流成本9.8万美元。

经验启示

(一)加强沪皖港口联动合作。安徽港与上海港合作,建立“联动接卸、视同一港”整体监管模式,通过减少申报环节和通关时间,提高江海直达联运效率;创新沪皖航线共仓模式,通过运力和货源信息共享实现航运资源统一调度、集中配置,为集装箱航运公司、外贸企业、货代企业提供港航“一站式”服务。

(二)构建自有运力池。为切实解决“安徽造”商品车出口运力不足问题,安徽省港航集团与货主企业共同投建远洋滚装船舶,扭转我国滚装运输运力不足局面,增强我国汽车滚装运输保障能力。创新租船运营模式,借船出海开通海外直达滚装航线,助力汽车产业建立可靠、稳定、安全的滚装运输供应链体系,推动我国从“汽车消费大国”向“汽车出口强国”转变。

(三)汇聚港航产业优质资源。安徽省港航集团积极对接上海、宁波、大连、盐城等国内滚装枢纽港以及海外墨西哥马萨特兰港、智利圣安东尼奥港等港口单位,为启运港、目的港船舶靠港作业等争取费率优惠及便利条件。同时,走访中远海特、招商滚装、上汽安吉、长久物流等国内滚装船公司,接洽挪威华轮威尔森、新加坡EPS船公司、英国Zodiac(佐迪亚克)等国外船东,寻求运力租赁、航线共舱等业务合作,为汽车产业发展建立可靠、稳定、安全的物流供应链体系。


07

✦ 江苏推进通港达园专支线建设       构建江海河联运物流服务体系 


江苏省推动沿江沿海港口更好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不断提高航道等级、提升枢纽能级、拓展航线网络、推动联运发展、加快智慧绿色赋能,初步形成“三横一纵”江海河联运格局,切实把江苏水运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助力江苏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3年,江苏省干线航道达标里程2576公里(稳居全国第一),千吨级航道连通85%的县级及以上节点,水路货运量占综合货运量3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2%),完成集装箱多式联运量、内河集装箱运量保持15%以上增速,吸引新材料、新能源等30多个百亿级企业沿干线航道落户。内河水运已成为江苏省吸引重大产业落地的新名片,有力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内外双向开放。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提升水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力。江苏加快高等级通港达园专支线建设,打通干线航道沿线产业园区、港口作业区“最后一公里”,“两纵三横”干线航道基本实现联网贯通;19个港区(作业区)接入铁路专用线,沿海主要港口实现铁路进港全覆盖;2023年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24个,内河千吨级以上泊位60个,新增港口通过能力1亿吨以上,优化基础设施供给结构,构建干支衔接的水运基础设施网络,增强水运“门到门”服务能力。

(二)打造经济开放的水运集装箱物流网络。江苏累计开行95条内河集装箱航线,直达上海、浙江、山东、河南、湖北等8个省市,辐射长江干线、淮河水系以及京杭运河;开辟84条集装箱国际航线(含5条远洋航线),覆盖35个国内主要港口和15个国际基本港,与主要贸易国通达率达60%。“内畅外联”的水运物流网络有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助力江苏构建对外开放新高地。

(三)构建以内河水运为特色的多式联运体系。江苏创新实施内陆集装箱码头、外贸支线、中欧班列“船车直取”零等待等模式,稳定开行120余条多式联运线路(聚焦焦炭、粮食、铁矿砂、国际班列等开辟多条铁水联运特色线路),初步形成“三横一纵”江海河联运通道格局;拓展海铁联运业务,以江海联运集装箱运输“一单制”为突破口,推广应用海运提单,开辟26条海铁联运线路,实现“铁路箱下水、国外直接返箱”;建设铁水联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与连云港、南京、徐州等港口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创新海铁联运班列转关模式,实现就地报关、当地查验,为企业节约报关时间约24小时。

(四)推动水路运输智慧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江苏累计建成4000公里内河电子航道图,覆盖全省三级以上干线航道网,主要集装箱港口实现码头管理系统全覆盖,长江沿线散货码头基本实现生产调度智能化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实现内河船舶航线手机导航,建成并运行内河干线航道运调与监测系统,初步实现全省内河航道可视、可测、可控、可调度,通过智能感知、联合调度、手机导航等服务,船舶平均待闸时间同比降低30%以上。全省港口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比例长期保持在95%以上,港口岸电设施泊位覆盖率达98%,实现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常态化使用,“水运江苏·美丽港航”品牌效应持续巩固。

经验启示

(一)大力提升水运设施服务能级。江苏持续提升航道等级,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增强港口枢纽作业能力,加快“投资小、里程短、实施快、效益好”通港达园短支航道建设,通过内河港口与沿海港口、航道与产业衔接、产业沿航道、港口布局,实现水运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内外联通的水运物流网络,增强水运基础设施综合服务效能。

(二)打造多式联运服务精品线路。江苏紧紧围绕粮食、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建设沿新亚欧大陆桥、沿江、沿海铁水(海铁)联运通道和沿江、沿运河江海河联运通道,聚焦多式联运、内河集装箱、中欧(亚)班列三大类,开辟34条精品试点线路,基于线路推进多式联运组织模式创新、服务规则衔接、技术装备升级、信息互联共享、市场主体培育,促进多式联运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推进智慧水运创新发展。江苏切实推进水运智慧化转型升级,组织开展智能航运研究,制定出台加快推进智慧航道、港口建设实施方案,开展电子航道图、干线航道智能感知设施试点示范建设,先后发布智慧航道建设技术指南、内河电子航道图、航道外场感知设施3项省智慧交通行业标准。


(来源:交通运输部)

上海航运交易所
上海航运交易所由交通运输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组建,于1996年11月28日成立,是我国政府为了培育和发展中国航运市场,配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