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回国前|归程依旧温柔

情感   文化   2023-07-29 21:53   英国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维安记”关注我们

再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不错过维安的每一篇推送!

期待与你相遇几分钟,不多不少刚刚好。


 2023.7.29 

 宜 即刻出发

 忌 犹豫不决


四年的生活冒险,给了当年的我确切的答案。“

.

.

.




离开时天色已晚

 

临行前回到旧家,郑重放下钥匙,把最后一些零碎的东西打包带走。出租车往黄昏的白金汉宫绕,我累瘫在车里,瞥见一幕熟悉的地标,遥遥回想起刚到伦敦的那个晚上,朋友打车带我去中国城吃猪肚鸡,半路也是经过了这里。



那时第一次看到时竟也没认出来是什么,只觉得古典漂亮,自己与其格格不入,现在看竟忽然觉得有点儿亲切了。因为离家不远,这几年时常经过这里,也见证了一些英国历史上的大小事件:

菲利普亲王去世第二天清晨圣詹姆斯公园外都是长枪短炮的记者,而女王逝世后门口又铺满了民众的悼念鲜花;新国王加冕时一片欢腾,而更多的时候,这里的傍晚安静,只有巡逻的士兵被偶尔的游客拍照,如同深秋的巴黎,是一股舒舒凉凉的温柔气息。

 

白金汉宫附近的圣詹姆斯公园


坦然与平静总是发生在离别前夕,这让我想起四年前临行时写过一篇推文,叫做《写在留学前:离开的时候最温柔》,在车上回看了两三遍,忽然涌起许多回忆与感慨。欣慰于当年文字里的真诚和流畅的语感,并且想要在回程之前也抽空写下些什么。
 
如当年,这篇推送也是在机场里匆匆收尾的,正如我来时一样的匆忙。但当年的那种迷茫已经被新的迷茫覆盖,四年的生活冒险,给了当年的我一个确切的答案。



精神漂流记


当年那篇文章末尾有一个评论问:“留学是逃避现状吗?”



当时的回答是:“是为自己造的梦成真了。”而现在,我应该能给出更贴切的回答:

 

“大概是想选择一种更难但更开阔的生活方式,有点儿类似精神上的鲁滨逊,把自己放置在命运的孤岛之上,看自己能够活多久,活得怎么样。”


不得不说,伦敦是适合我的那座“孤岛”。


首先从气候和氛围上来说,非常适合我这种不耐高温和人多嘈杂的体质,因此得到了肉体的基本舒展。虽然很多人讨厌这里的阴雨狂风与漫长黑夜,甚至是英国人慢热社恐的拘谨感,但这样的边界对于i人来说,恰好获得了一种社会性的自由空间,可以独自观察这座城市,并且成为源源不绝的写作素材。



这里有着丰富且低成本的艺术与精神生活,博物馆、美术馆、剧院、书店、音乐会,各式各样的文艺生活与打卡不完的活动,可以让我们这些粗粝成长的小城市青年重修“美育”教育,重新开始打开自己的感官,去听去看去闻去感受各种各有的文化呈现。


百逛不厌的古董和vintage


哪怕只是一杯咖啡,一块点心,一块广告牌或者一次街头游行,你都会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多元与热闹非凡。


当然,光鲜生活背后的代价高昂,伦敦的生活成本有目共睹。名校毕业生在求职市场上并不稀罕,签证难求,因此留下并不是容易事。



大多学生一毕业即将面临入不敷出的尴尬境地,在此基础上更难捱的是亲密关系上的动荡,远离家人,难有稳定的朋友圈与感情,孤独感时常会挑战着异国孤独的神经,会在很多个夜里问自己:“留下的意义是什么?非得留下不可吗?”

 

异国他乡的几年重塑了我,让我成为一个从内心生出根,自己滋养自己的人。


说实话,归来时心境大有不同,没有了二十出头时极端旺盛的表达欲(又或者当时以此为生),现在我27岁,觉得自己依然有很多可以继续学习的地方,不完美,但至少成为了一个有自信和底气驾驭自己生活的女人,并且对未来希望常存。



个人成长小史


这差不多四年里,我感觉自己蜕掉了原来为自己塑造的那一层壳。
 
我可以不再以自由职业,或者说学校里的一点点小成就过活,而放下所有已知已得的东西,放下所有的ego和骄傲,开始追赶陌生社会化的一切,让自己身处于此变得合情合理。
 
归属感的出现是缓慢的。求学的第一年里只有初来的新鲜与出逃的刺激,以及那种独身女学生的张扬,会觉得自己过上了新鲜而无拘束的生活,但丝毫不惧怕生活的脆弱。

那时候没有担忧过签证问题,也没想清楚要在这里待多久,更没有任何雄心壮志留下来,因为觉得在英国找工作很难,而自己其实又不是没有退路,一直写稿子好像也给了我一些摆烂的底气,索性无兴参与本地生活。

 
疫情打断了原有的计划,但好像我也就这样顺势地改变了生活的策略,想着实在不行试试找工作,没想到一次就中地找到了,然后顺势搬了家,开始往返在豪宅楼宇与居民区之间,进入到了一个与之前生活完全无关的行业,拿到了签证,也开始了在英国正式的职场生活。

也因此时常分享高楼上的城市风景

 
期间谈过一段不长不短的恋爱,像是一根救命稻草,把我从孤独的池子里颤巍地拉了出来,开始有了一些归属感与浪漫色彩。只不过那时候我自己的心绪不平,依然会将自己的人生方向寄托在他人之上,而初入职场技能修炼还青涩,面对工作上的各种挑战也时有胆怯,于是想着抓着什么就是什么。
 
转折发生在去年的5月底,我独自去了一趟芬兰与瑞典,在漫长的旅行与休整之后决定精简自己的生活,舍弃所有将就而来的人事物,因此简短地将感情关系画上了句号。对方也是成熟的人,我们得以保持着不联络但留有欣赏尊重的友谊,也非常感激有过一段愉快的相处经历。

 
那段“放弃”的经历给了我勇气,于是我开始放弃,又或者说精简更多我生活中的东西。

我继续努力工作,并且开始努力交朋友,把自己真正的抛出去,尝试与人coffeechat,尝试主动靠近仰慕的人,尝试让自己也发出光来,并且享受这种发光的感觉。
 
整个过程并不幸运,回看起来,我的人生历程与万千海外华人无异:找工作,找签证,找稳定的长期恋情,找留下的理由。

普通人的海外生活相比摸着石头过河,更像是在一边往前,走一边为自己造下一块石头,不仅需要赚钱养活自己,还得不断得为自己找到精神支持与心安的理由。而当你突破这一切之后,会觉得自己发自内心地生出了某种智慧与定力。

画展偶遇一幅画,尽头是我原来的家

 
故事反而在我开始放松下来后莫名其妙地渐入佳境:我遇到了命中应当遇见的爱情,遇到了人生中新的发展机会,以及各种各种我都不知道要如何去形容的奇妙的橄榄枝。

幸运之余,我依然努力地保持平静,我知道这些东西来之不易,我需要好好的经营,而我认为经营意味着:别心急,放轻松,接受与感激这一切,然后用心地去耕耘它们。
 
一如当年,我依然不惧怕竞争、分离与失败。



成长的回溯

 

这次回国时间很有限,不过休假的半个月。但我非常地珍惜,并且希望记录下自己离开依旧此刻归来的心境,想要捕捉关于自己久别重逢的复杂心境——

 

在伦敦的某些时候,我会回想起国内的生活,几座我常去的城市记忆时常具像化地袭来:


北京北海边红墙的垂柳倒影,鼓楼顶部升起的月亮;杭州西湖三月微凉的寒气与满目翠绿,校区之间往返的大巴在雨天时车窗氤氲;更多是关于桂林,关于从家走到市中心时穿过解放桥遥遥看见象鼻山的江面开阔,包括我家楼下米粉卤水特别的味道和油条轻微的碱味。


归国时的部分行李,都是送给朋友亲人们花花绿绿的礼物


远离后我对异国他乡反而祛魅,又忽然对故乡有了新的认知与理解。我会忽然意识到国内疆域广阔的美与可爱,文化丰富,应当自豪,真的很希望有机会再能把每一个省都再走走。

 

我想要去看看我的老朋友们,我曾经成长与求学过的城市们,去看到他们的改变,然后看看未来是否还有机会让我们的生命再次交叠,出现更新一点有趣的东西。


当年手上戴着的物什已经简化到只有一个莫比乌斯金手镯


归程或是成长的回溯。


特别是当你形成了某一种稳定的价值观与性格之后,再去看那些并不成熟的来路,终于有勇气去直面曾经觉得是破碎的事情,并且可以真正的理解,去安慰,甚至发自内心的去接纳与欣赏。

 

离开的时候最温柔,因为开阔的前路击散了此前心中困住的淤闷;而归程温柔,因为已经被治愈得几近完全,可以用开阔眼光理解来时的一切。

 

 

命运的齿轮继续转动

 

四年前的那篇文章里写:“我需要一段全新的生活,需要一个更大的器皿容纳我日益丰满和努力生长的内心灵魂。”

 

而现在我觉得,好的意志与精神不一定需要容器,它可以自由成长在任何地方,应该是自由平和与轻盈,并且保持流动性。



这次回来,总觉得会发生一些新的灵感与人生转折,比如读者见面会(准备就绪啦),比如见第三本书的编辑(欧耶),比如让我父母见一下他们未来的女婿(哈哈),比如看看有什么好的商业机会可以与老朋友们一起合计一下。

 

刚查了查北京的天气,未来几天有连绵的大雨,忽然想起包里好像没带伞。也不管了,至少伦敦的夕阳我能赶上,我这个人就是这样,不太担忧太远,当下得享受好先。

 

起飞在即,就写到这里,各位老朋友们,感谢你一直在这里,咱们国内见!WEIANNOTE

 

“See you soon!”



文字|维安

排版|维安

图片|维安

音乐|《The One You Love 》


 微 博 @卷毛维安  |  小 红 书尹维安  

 电 台 蓝绿调频(网易云音乐)


 “ 终其一生,要成为迷人而丰富的某某。”


维安记
“终其一生,还是想成为迷人而丰富的某某啊!” 微博@卷毛维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