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上方蓝字“维安记”关注我们
期待与你相遇几分钟,不多不少刚刚好。
2023.12.29
宜 看烟花跨年
忌 已读不回
“此心安处是吾乡。“
.
.
.
“
离开伦敦
“
小猫是第一次坐火车
伦敦的圣诞总是热闹
小猫的圣诞vibe
“
见家长
”
穿过类似这样的树林
驱车向南的途中会经过几大片绵延的树林,夏日的时候会看到如油画般层层叠叠涂抹出的树荫,而冬日呈现出清晰的质感脉络,如干刷出来一样线条分明。
一路上我抱着小猫开始发呆,听久不见面的父子聊些什么——大多是工作,各自公司近况,市场,投资,政策的走向,以及一些家长里短的细碎。纵使都是英文的交流,依然觉得和大多数东亚文化里的父子别无二致。
男友父母是三十多年前的公派留学生,在八十年代整个欧洲中国人尚少的时候,他们来这读书深造,毕业后慢慢找到工作,有了孩子,也就选择定居在这里。
他们告诉我,那个时候的“留学”与当下的留学是完全不同的状态,更像是在并不荒芜的岛屿上“求生”——
在文化差异极大的社会里忍受巨大的孤独,需要从在超市里打工开始学习日常,毕业后为了找工作辗转多地,甚至上过法庭,当然也有过风光日子,有过可以拍进电影的传奇经历,但如今生活安逸轻松,孩子长大,轻舟已过万重山,也都当是故事罢。
每年收到的节日贺卡,都会摆在壁炉上
男朋友与他的弟弟都在英国出生长大,虽然都长着华人的脸,但思维与语言早已天然就融入了这片土地,他们与普通的英国小孩一样长大、求学与工作,轻而易举地完成了父母那一代几乎一辈子都无法真正跨越的文化之坎。
但幸运的是,我的到来使得这个家里增加了一个中文为母语的选手——3:2之下汉语占据主场,餐桌上得以发生更多深刻与细腻的对话。
在这样近距离的生活与交流里,我好像忽然理解了过去读过却不感同身受的移民与文化认同命题,甚至觉得自己像是进入了某个时髦的移民主题小说故事,成为一条感情副线里面目模糊的女配角。
“
剑桥的平安夜
”
24号上午,朋友圈里已经刷到国内朋友晒出的平安夜大餐,但其实英国人不吃“年夜饭”,他们最为丰盛的聚会并不在24日平安夜,而是在25日的午餐。
平安夜的午后稀松如常,我们只是去到镇上采买食材,在剑桥中心的街上闲逛。这座城市自带细腻的书卷气儿,安宁美丽,随处是桥,康河还留着徐志摩的题词,文艺却也是寻常生活脉络的一部分。
夏天有金发碧眼的年轻小帅哥兼职做向导,为游客们撑船,腹肌和船桨一样是好看的麦色。岸上有读书的学子或者走累游客在绿茵茵的草地上躺着睡觉。男友说自己小的时候这里其实就是一片巨大的游乐场,从陆地到河流,同学们几个都会撑船,荡到树木垂柳茂密之处时会一个猛子扎进水中。
剑桥的街道
城市里到处都是大学学院、博物馆与文化馆,古朴的街道上偶尔有年轻人骑着自行车飞驰,像极了《万物理论》里开篇的场景。
砸中牛顿的苹果树此刻与其他果树一样在引力的作用下秃头落叶,而附近的中餐厅里立着一个关于霍金先生的广告,像极了幽默段子,但又觉得或许说的是真的。
镇上最中心的广场汇集了贩卖蔬果鲜花和工艺品的小摊,四周全是高街普通商店,游客少来这边,多的是买年货的本地人——我们采购了大包小包的食物,水果、芝士、火鸡和大块腌肉,甚至买了些椰子打算尝试煮个椰子鸡。
有趣的是,刚好得知一位读者YaYa在剑桥读博,于是也顺带约了个咖啡,她带我去到商学院的教学楼里晃悠。
和Yaya沿着剑桥的大街上慢慢走,天黑前告别各自回家,她大概是整个剑桥里与我陌生却最熟悉的朋友之一(好几年的公众号读者),想来世界真的很小,要继续写下去了,这样走到哪里都会遇见读者老朋友。
男友母亲口味清淡,厨艺高超,所以哪怕只是平日几餐,也享受到最正宗的中式小炒和最温暖的招待。她时常忙碌在厨房,有时静静看书看手机,闲时手巧,帮bukayo织了一件七号球衣。
作为这个家中唯一的一位女性,她有一种非同寻常母亲的淡然气质,稳住了三个有时候冲动而感性的男人。
bukayo的小毛衣
她不断往我电脑旁投喂不同的零食:威尼斯带回来的糖果,邻居家送来的Mince Pie,去年从上海买的的酱菜或者石家庄带来的花生糖,我时隔多年重新回到全职女儿,胡吃海塞,才是第三天已经胖了三斤,然而真正的圣诞大餐还没开始。
25日早晨吃过早餐,我随他们全家人围坐在客厅的圣诞树旁,开始一个一个拆礼物。
多亏我对每个人的性格喜好有了认知,这次买起礼物比去年容易了一百倍——给他父亲的蓝牙音箱、给她母亲提休后的画本与画材、给作为数学老师的弟弟一直分量不错的签字笔和日程表,以及男友的香水。我也收到了比生日更丰富的一大堆礼物。
我给大家准备的礼物上有一个对应的贴纸
瓜分礼物之后众人钻进厨房里开始忙碌起来。
圣诞大餐是两个男孩子们的主场,男朋友做主菜和配菜,弟弟做甜点,两个J人计划完整配合紧密,丝毫没有可以插手的余地。我迎来了他们的远方亲戚,带着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儿玩填色游戏,把家里所有的桌游都给玩了个遍。
圣诞大餐算是家宴,相比丰盛,更多的还是一个气氛:塞满香料与滋味的烤火鸡、用可乐卤煮过的猪腿肉、黄油烤出来的香脆土豆与约克夏布丁,蜂蜜与迷迭香烤出来的胡萝卜与欧防风(一种外形像白萝卜蔬菜),还有不可缺少的太妃糖布丁(竟然是用椰枣做的,神奇)。
其实内容和平日吃的sunday roast 差不多,其但当所有杯盘铺满在一起的时候,会觉得“哇”——一年到头的收获非常视觉的形式呈现在了眼前。
饭前大家会相互交叉围成一个圈拉开cracker,这是英国圣诞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仪式感。 cracker也叫圣诞拉炮,形状如同大号糖果,由硬纸筒制成,拉开时会发出鞭炮般的响声,里面会有一顶皇冠状的小纸帽以及一张脑经急转弯或带有英式幽默梗的小笑话。
小女孩儿朗读起了她的纸条上的问题,两个哥哥瞬间接下了话,坐在一旁的女孩的爸爸以及男友的爸爸摸不着头脑,最后只能拍着脑袋笑:“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吃了那么久的英国饭,英国的笑话还是听不明白“。
大家也笑,然后干杯。
火鸡的味道比鸡肉更细腻鲜美,Gammon(腌猪腿肉)很快就被分完,胡萝卜与残留着新鲜清甜的香气,太妃糖布丁成为了大家一起夸赞的满分甜点,等到大家已经吃饱喝足收桌子时,男友的父亲忽然端出了两盘冒着热气的油炸的春卷,红豆馅儿酥脆的皮,非要让我们再尝尝。
他是上海人,有着自己对过年味觉的理解。就算习惯了英国的一切,在重要的时候依然记得“三十晚上侬要吃金条”,我一尝,哈,还真是货真价实国内的味道。
被gravy(圣诞餐里的肉汁)征服的味蕾里这会儿又铺了一层豆沙和碎春卷皮,一股脑融进了暖呼呼的胃里。
我在饭桌上听着大家闲谈英国几十年的生活,一些关于融入的往事,感觉自己好像撕裂了这个国家的另一层隔膜,进入到更深入的地方去。
官方的Christmas speech圣诞祝辞正式开始,今年是新国王出面的第二年,没有女王的身影好像隆重感都差了点意思,但大家还是坐在电视前,如同中国人有事没事,都会打开春晚听个响。
暮色将尽的黄昏,我和男朋友出门去附近买些东西,披上大衣往外走,这是这么多天来除了睡觉之外我们为数不多独处的时刻。
此时风很大,我牵着他的手,走在广阔的夕阳里面,四周不像伦敦满是高楼大厦,得以看见天空层次丰富的云彩。
我们经过了一处风格与周遭格格不入的造型奇特的教堂,仿佛一个稳定的三角放置在地面上,顶端悬挂一处细巧的十字架,粉色的晚霞从背后漫溢出来,美得像一幅关于极地的画儿。
文字|维安
排版|维安
图片|维安
音乐|《golden hour》
微 博 :@卷毛维安 | 小 红 书:尹维安
电 台 :蓝绿调频(网易云音乐)
“ 终其一生,要成为迷人而丰富的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