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上班与自由职业之间的 gap year

情感   文化   2023-12-22 22:12   英国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维安记”关注我们

再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不错过维安的每一篇推送!

期待与你相遇几分钟,不多不少刚刚好。

 2023.12.22

 宜 喝热红酒

 忌 临时失约


小没关系,慢也可以,更重要的是不离场。

.

.

.




普通上班族

 


2023是伦敦毕业后工作的第三年。

虽然身处伦敦,其实求职思路与心态与国内的朋友们颇为相似:经历过非常小白的junior阶段,不断试错,在工作上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与擅长方向,慢慢形成了一些四两拨千斤的解决办法。

在原有的公司经历过项目的从零到一之后陷入了一些无聊与升职瓶颈,于是果断地跳了槽,更换了自己的工作方式与环境。

跑路快乐


我发现自己在“工作”这件事上其实蛮冷漠的:最开始是出于体验,觉得新鲜好玩,久了之后意识到或许上班这件事对我而言,实际功用多过于自我实现——不仅仅是关于钱,更多是关于异国他乡与本地文化保持连接,是扎根的重要一步。

我对自己的期许很简单:在伦敦,找到一份除了写稿子之外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赚英镑养活自己,并且有一个逐步上升的职业路径”。

于是就和万千普通毕业生那样,去找工作,去面试,去感受英国职场文化,去感受残酷的竞争,去pitch(推销自己),去拿到签证,拿工资,交税,逐步从漂浮状态上了岸,相对体面与平稳地站在这片土地上。

有人觉得签证这件事让海外求职者变成了“visa slave(签证奴隶)”,但我觉得或许这与任何一段大城市打拼的经历无异——你到了完全陌生的国家,想要获得些什么,总得付出些什么,这个过程其实也是检验生存能力的过程。

每天一杯美味咖啡

从来没有想要靠这份工作完成什么宏大的理想,抵达某种人生巅峰,相反,它是我为自己设定的生活底线,是我觉得最糟也可以相对体面生活的社会身份。

在过去三年里,这份海外地产的工作一直占据着我的大部分时间精力,倒也挺顺利,把自己从“签证焦虑”与“经济独立焦虑”里解放出来,开始在一条并不轻松但也不是那么卷的轨道上运行,成为一个异国他乡里的“普通上班族”,其实对我来说,感觉还不错。

跳槽之后,日常生活像是从十几层豪华邮轮更换到了十座快艇上。之前的工作里多有觥筹交错与歌舞升平,或者一层一层攀爬邮轮带来的繁琐与框架,但好像从来都被密闭在光鲜的大屋子里,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深处海洋的何处,也不知道未来要驶向何方。

依然到处跑工地的日子,但是视野在变大


而现在的工作,在更小的商业模式下与更为精简与和睦的小团队一起完成一些并不宏大却踏实的目标,虽然有时称得上是朴实无华,却在前辈指点下看到了更广阔和丰富的图景,感觉自己开始感受到行业风向与温度,甚至可以触摸到奔腾的细小浪花。

难以说出哪一份工作才是更好,却觉得都是珍贵的体验,互补恰当,让我对整个海洋的认知更为具体。

还有一点不错的,就是当下的工作得以有机会拜访一些本地房东,去到他们家中,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感受个体与住宅之间的关系,到一个人留在房产上以年为单位的生活起伏痕迹。

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惊艳的风景


那感觉有点儿像回到在媒体行业工作的时候:频繁与人交流,写提纲、问问题、感受到个体身上的碰撞与光芒;不仅给了我在这个行业里除了宏大数字之外更多的实感,有时候也会让我对于英国文化与社会生活的认知颗粒度更细,渐渐的,有了很多真实生活的素材。

自由职业者

今年有在积极重建过去因为上班用力过猛而差点丢掉的副业,又或者说,重新梳理喜欢的自由撰稿工作。

从实际回报来看,平台更迭以及甲方预算削减,的确没有毕业那几年写公众号广告各种零敲碎打轻松且赚得多。但有了本职工作,副业写稿子开始变成一种忙里偷闲的快乐,赚点小钱之外,更重要的是,感觉自己的生活不是只有朝九晚五般的无聊,依然保持着输出、进步、链接,以及被看见。


年初许下的愿望一点点兑现了:回国办了读者交流会、签下了心心念念的新书合同、接下了几个意想不到的内容创作与旅行类的撰稿项目,让自己的输出更加落地与精准,同时感觉到自己对于内容的选题类别与文字节奏掌控力都有提高。

办完了这个活动依然是我今年觉得最酷的事情


也开始好好更新小红书。

相比于垂直内容让自己作为商业人设,我更像是将其当一张社交名片在使用,借此与好些个曾经觉得是前辈般的人物coffee chat;被一些品牌看到;接到一些不错的商业项目,让闲暇时光忙碌起来,有一些物质和精神上的双向回报。

欢迎各位朋友关注/合作


虽然创作时间都是被挤出来的,会更辛苦一些,但相比过去做全职自由撰稿人的时候,内心反而踏实了很多:

感觉自己多了扎实输入与输出均衡健康的表达节奏,我的意思是——人既被没有掏空,灵感也不至于被浪费,像一颗果树那样有着自己的时令,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应该吸收养分,而什么时候应该静下来努力开花与结果。


因为尝试过自由职业也尝试过朝九晚五,我对于“自由”这件事的理解层次更丰富了起来:

它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光鲜轻松,或者裸辞的理由,更像是一种返璞归真的高阶生活方式,一种需要人有着足够自律、积累、框架感与控制力以及更多品质的时候,才可以享受好的活法。

我总觉得,一切尚且是开始,小没关系、慢也可以,更重要的持续耕耘和“不离场”,让一件事跨越周期,成为自己生命长河里的一部分。


不过是另一个Gap Year

想起刚毕业的2018,因为家中事情,我将英国留学的offer推后了一年,从而多出了一年gap year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时想象力和胆量都有限,做不出什么环游世界之类的壮举,只是一心选择了去北京,去喜欢的公司和行业。

哪怕当时实习工资低到不够交房租也没关系,就自己添钱租了间离办公室五分钟步程的房子,一心用爱发电。


二十出头都是些直白的勇气:实习工资低就低呗,副业多写点稿子赚回来就是了(当时副业几乎是实习收入的十几倍)于是用副业养着自己的主业,在北京的那一年里吃好喝好玩好,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问未来,发疯且快乐”。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告诉自己:不是非得二选其一,在两件事里找到置身平衡的方式也不错:

一件事用来赚钱维持体面生活的,另一件用来维持精神理想的,双线并行的快乐,虽然辛苦是辛苦了点,却也不错。

小红书上也分享了一篇思考


如今回想起来,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飘飘摇摇晃荡来去,看似是换了行业换了日常,其实依然过着这样“脚踏两条船”的日子。

不同的是,现在和大多数人一样,有着一份相对稳定的主业,赚得异国他乡基本生活所需之后,让自己留在适宜的环境里,继续做喜欢的事情,搞点副业维持精神角落,顺便赚点小钱。

依然热烈天真,只是不再有学生时代初出社会那种无知无畏的浪费感,不再肆意挥洒精力和时间,而小心分配,追求某种更可持续的生活。

想来这或许是另一种意义上的Gap Year: 没有把自己的成长与生活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横跨在很多的“Gap”之上,以多种形式去架构、探索。

虽然辛苦,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耐心,却的确感受到了更加丰富与迷人的人生。

生活不是只有“辞职去旷野”或者“上班苟着受气”两种选择,而是要处理一分为二之间的平衡关系:

在日常工作与喜爱之事之间游走:让一件托举着我的生活最低点,而另一件带我飞向更广阔的地方。


我虽然投资的基金眼光不好赚的不多,但对于自己的人生精力分配倒是有些思考,一些稳健保底,一些充满刺激与风险,也还不错。

生活是关于精力分配的艺术。

认清自己工作与生活的各自的意义,让工作成为实现理想生活的手段,将“上班”为己所用,带来薪水保障的同时,也提供某种架构与内心滋养。

而剩余的时间里,请不要放弃,接着做那些让自己感觉到内在安宁与灵魂长存的事情。

这是2023年里,关于自己工作与内心的梳理,希望与你有共鸣🍻。WEIANNOTE
 

“你的2023年,过得怎么样呢?”



文字|维安

排版|维安

图片|维安

音乐|《golden hour》


 微 博 @卷毛维安  |  小 红 书尹维安  

 电 台 蓝绿调频(网易云音乐)


 “ 终其一生,要成为迷人而丰富的某某。”


维安记
“终其一生,还是想成为迷人而丰富的某某啊!” 微博@卷毛维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