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再次出门远行

情感   文化   2022-12-08 22:08   英国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维安记”关注我们

再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不错过维安的每一篇推送!

期待与你相遇几分钟,不多不少刚刚好。

 2022.12.8 

 宜 保持钝感 

 忌 内耗自己 


“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做什么?“

.

.

.


 


七小时无网时间

 

开始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是11月底,正在飞往迪拜的飞机上。


这次是去出差,虽然行程订得临时且手忙脚乱,却意外得到了7小时飞行无网的写作时间。本来昏昏欲睡,处理完工作内容之后反而困意全无,打开离线文档想要写点什么。

 

这是很久之前做自由职业时留下的职业习惯:无聊的时候就会把电脑打开,新建空白文档,想到什么就写,让思绪通过键盘落到实体,将念头变为活生生的素材。

 

工作这两年的确改变了自己不少,首先是生活习惯框架上的,再是思维观念和为人处事方式的。我曾以为一个人读完大学研究生之后基本上观念相对定型,加上我这种很早开始做自由职业的人,早早地塑造了一副不向普通职场妥协的隐形反骨,大概率不会真地接受表面朝九晚五实则五味杂陈的职场生活。


清晨赶飞机的路上

后来,事实证明,在某种环境里人浸润许久,人会形成一种如水般的适应性,变得容易摇晃却又容易平息。

 

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塑造了我,以及当前生活里围绕着的几乎一切。

 

它最初给我带来的仅是生活的“最低保障”——养活自己的工资,在陌生的国家立足的相对体面的身份。而后做着做着熟悉了套路,反而产生某种趣味,慢慢好奇起来,想要借此了解更多。于是大胆跨上前去,想要加速抵达另一个更大更真实的世界。

 

代价也有。比如失去了过去想来则来想走则走的闲散自由,一切都得完全地以目标为导向,拿数据和结果说事儿。


比如这次出行,工作行程很满,提着两箱子超重的行李(全是楼书)直奔会场,没时间像个旅客一般四处游荡,但目标明确,高效快速地从另一个视角深入完全陌生的之地,也算是新的体验。


顺带在飞机上看了个世界杯,不错



18岁出门远行

 

多年前看过余华的一篇文章,叫《十八岁出门远行》,具体内容已记不清,但每次想到这个题目依然很感动。
 
我自己也就是18岁那年背着书包和行李去遥远的城市上大学,而后毕业工作、留学,一路从外省晃荡到了外国,一路远走之后再也没有回来。
 
“在路上”的体验感占据着我成年之后的大多数时光,搬家、旅行、说不上居无定所但绝不愿意长久停留。年轻时容易厌倦,时常行程慌张,但又隐隐为傲,觉得奔波证明自己活得热气腾腾,是浪漫生活的一种。


我想这大概是一种对过往的补偿。

还记得20岁左右的时候和妈妈还有外婆去日本旅行,当时是跟旅行团,带我们的导游收大家的护照做资料,提起同行两个年轻女孩,啧啧赞叹,说她们年纪不大但早已周游列国,护照上满满当当地出入境章。

导游晃荡着那本被翻得粗糙的旧护照,我也悄悄翻看自己的崭新小本,心里羡慕不已——彼时刚开始上大学,从家乡到遥远的地方求学,对于外省的文化与生活已经觉得新鲜,不敢相信有一天可以全球各地到处跑,也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可以有足够的钱和勇气。
 
说来后面还真的蛮幸运,在大学的末尾,也就是疫情之前生活还自由热烈的那几年里,曾密集地得到很多外出旅行的机会。有时去做旅行体验师或者自由撰稿的记者,有时因为自己刚好有闲钱时间还愿意说走就走。

于是在生命力最旺盛的那几年里,也短暂地打卡集邮过一些目的地,想要以数量衡量成就感,来证明自己年少却已行过万里风景。刚开始是兴奋期待的,而后机场车站海关去得多了,反而如同走进楼下的便利店一样并无心跳加速的快乐,愈发平静。告诉自己,既然如此,接受那种日常与陌生交织的快感。

今年最喜欢的一棵圣诞树

 
旅行这件事其实复杂的很,与自己本身的状态也息息相关。

换而言之,当你没有真正准备好的时候,去过的那些地方其实并不属于你。你们之间并没有发生着真正的“链接”,如同人与人之间擦肩而过的关系,只留下浅浅的印象,打个照面也就过了。
 
乍见之欢的时刻总会显现,但能够真的与内心同频的地方,需要靠真正理解另一种国家或者城市的生活,还是得到有了一些阅历与思考的时刻,才会真正从“出去玩“这件事里的兴奋感里脱离出来,转而追求的是一种平静和松弛的感觉。




26岁依然继续远行

 

近几年有了一些旅行的新体验。


比如会习惯独自旅行,每年都会赠予自己一周左右的独行时间,选择认为较为安全的城市和线路,然后尽量选择从未体验过的事物,因为想要给自己找一些“刺激”,从而冲击一下规律生活积攒在身上的那种如同油垢般的痕迹。想要把一切打乱,打散,重新抹平抹净,重新开始。


比如今年夏季去的芬兰和瑞典,其实就是一次很好的自我“重置”契机。



一个人在路上,有足够的时间保持安静,不必强制与他人交谈,不必总是参与公众活动,有自己的目的地,安静地观赏、行走、奔赴一个又一个站点,偶尔遇到惊喜。这个过程像极了人生。

 

那次旅行里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在从芬兰到瑞典的游轮上(详情见北欧行记:一个人去芬兰会遇见什么?),夜晚十点之后我独自留在9层的咖啡厅写作,游客散尽,灯光未熄,窗外是流动的海水,如同向后吹拂的蓝色迷雾。



那个画面令我终身难忘。可惜当时不知道应该分享给谁为好,纵使最后也发了朋友圈小红书微博该发的都发了,也无法极尽分享那时那刻我内心极端的柔和与平静。只好默默珍藏在心里。

 

还有一次也是最近,因为工作原因有机会参加迪拜的房展活动,和同事一起带着任务和调研的问题单刀直入切入一座城市的抽象血脉。


酒店就在会展中心附近,每天早上直接去会场,出来的时候已经天黑,回过邮件吃过晚饭之后已经十点多。


就这样连轴转了三天,依然没有自己身在遥远中东的实感。每次一抬头就遥遥能望见迪拜的地标,世界上最高的人工建筑哈利法塔,但总觉得自己并不置身于此。这种感觉与单纯地快乐旅行实在相差太多。



行李箱里并无一件适合度假的花裙子,都是高跟鞋、白衬衫和正式场合的衣服,这个过程并不chill,甚至可以说是辛苦,但整个人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兴奋,因为每日需要与无数中东客户、中介或者形形色色的人交谈,非常random(随机)地遇到新的命题与任务,一方面需要给回答他人的问题,但同时在谈话中我也试图挖掘我想要的答案。


 

这种谈话中抽丝剥茧推拉周旋的感觉十分有趣,而我试图层层证明自己对于市场和环境的(并不成熟)的猜想,了解陌生市场与行业里的情况,敲击他人话语中的有用信息拼凑出尽量客观有用的图景,这一切都让我兴奋无比,比直接深入另一个城市游玩拍照打卡要印象深刻得多。


或许这些想法在行业前辈看来稚嫩可笑,可作为行业中一个初出茅庐的小白,我的确珍惜自己争取来的机会、久违的兴奋感与不竭的探索欲。



熟悉的一切散落四方

 

在迪拜的最后一个晚上,一位在迪拜的朋友开车到酒店楼下接我。

 

她是我在大学时的同学,不同学院也不同专业。我们在2017年的时候都在乌镇戏剧节工作,当时我是采访记者,她是摄影师,我们自那时交换微信后浅聊过几句后就再未见过面或者说过话。我对她印象深刻——总是穿着oversized黑色衣服的酷女孩,皮肤白身材纤细,拿着相机时冷又迷人。她说她也记得我,记得我写的东西,对我印象一直很好。

这一晃就是五年,再见到彼此的时候,她说自己毕业后就到迪拜定居,而后结婚生子,已经有了一个快一岁的可爱女儿。她模样没变,却难得穿了纯白色的商务风套装,爱马仕里还放着一盒糖果。眉眼里还是冷冷的,但有了做母亲的温柔。


 

她扭开音响,放起了cigarette after sex的歌(果然人的听歌品味是不会变的),车子开上高速,我终于远远看清了迪拜这座城市的形状。此时晚风温柔,不热也不冷,道路两旁从低矮的房子变成了沙漠和微微闪烁的星星,我们开向了阿联酋与阿曼接壤的沙漠。

营地名叫@BADAYA, 在迪拜的朋友可以去玩玩

她的朋友在这里开了一个旅行的沙漠营地,刚开始营业,这次刚好有空跟着她来吃个饭玩玩,我也就因此忙里偷闲地感受到了中东之地最为浓缩和浪漫的风情。


我穿着拖鞋在白色的细沙里走着,四周静谧无比,只有露天帐篷里的烛火灯光和漫天的星星,真的感觉到“天地一沙鸥”的那种苍凉孤寂但有静谧安然的感觉。



那个晚上非常愉快,啤酒、烤肉、世界杯,甚至还骑了骆驼,同行的伊朗小哥还开着越野带我们在几乎全黑的沙漠里冲了一会儿野沙(不要命了),我坐在后座里晃晃荡荡,看着天上的星星,忽然觉得一切特别地不真实, 不知道自己怎么忽然就到了这里,但好像又觉得一切凑巧刚好,仿佛命中注定。


虽然也年纪不大,但有时候依然会恬不知耻地陷入沉思,冒出深刻的人生诘问: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做什么?


想不出答案的时候自己也会笑笑。以前觉得那么大,大到这辈子都看不完的世界,现在又忽然觉得其实也挺小,熟悉的一切开始散落到四方。也不知道往后更多的旅行,是会遇到新的东西呢,还是在与过去的经历相遇呢?

 

Anyway,等到下次旅行再说吧。WEIANNOTE



“疫情之后,你最想出门去哪里远行?



文字|维安

排版|维安

图片|维安

音乐|《take you away》


 微 博 @卷毛维安  |  小 红 书尹维安  

 电 台 蓝绿调频(网易云音乐)


 “ 终其一生,要成为迷人而丰富的某某。”


维安记
“终其一生,还是想成为迷人而丰富的某某啊!” 微博@卷毛维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