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英或回国的抉择

情感   文化   2023-03-02 21:55   英国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维安记”关注我们

再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不错过维安的每一篇推送!

期待与你相遇几分钟,不多不少刚刚好。

 2022.3.12 

 宜 长途电话

 忌 明知故问


“在异乡的辛苦是陌生的辛苦。

.

.

.


 

搬家


 

朋友要搬家了,赶在他们的屋子合同到期前赶着去吃顿饭。


两年前他们刚搬进去的时,这座两室一厅惹得大家羡慕不已:离公司十分钟步程,自带花园阳台,落地窗采光优越,房主留下了好品味的书架与地毯,重点是价格也不贵!在寸土寸金的伦敦租房市场里如同一条漏网的花鲤鱼。


两个朋友都是学画画出身,于是不大的房子兼具了展览的属性,走廊与墙面挂着最新的习作,画架子上的画儿总是半成品。


于是每次拜访的时候颇有点看展的新鲜感,逛完一圈之后舒服地坐下,小屋子里冬天铺上老虎形卡通地毯,夏夜可以在老旧的小阳台上乘凉吃饭,时有花朵刚刚凋谢,满满都是生活糖纸铺开的松弛气息。


这是我在巴黎59Rivoli工作室拍摄的图片

朋友家就类似这种调性


仿佛一个秘密的据点即将倒闭,得知他们要搬家的消息我很难过,买点菜儿直奔上楼,luna见我来了才从笔记本前起身,我们开始悠悠地洗菜,解冻,淘米,一边聊着近日八卦一边慢慢做饭。


Jett是Luna的舍友,此时刚下班推着单车回来,鼻尖冻得通红,扯下头上戴耳机便钻进厨房给我们做茄子。滋啦啦热油声盖过了未完八卦的重点,惹得人大声喊:“什么,你刚说谁又分手了?”。


哈哈,八卦是姜蒜糖醋味的,多配点更下饭。于是我们开始摆餐桌,移开桌上的画本、画笔、电脑和一大盆郁金香,铺上碗碟——古董的餐盘和宜家的爆款装了青菜和米饭,土耳其来的花碗盛茄子,英国牌子的平碟有番茄炒蛋,新鲜的饭菜从四面八方汇聚一堂。


饭桌上他们各自分享着各下一处住所,luna要搬到东边造型奇特但古怪的co-living loft,jett看中了北边一间美好大窗公寓却没抢到,一个晚上都在念叨。


我看着他们兴高采烈又神伤,仿佛正在送别两个拿到录取通知书即将奔赴异地求学的老朋友,珍重珍重,碰了碰杯中的奶茶。


伦敦老乡



伦敦其实也不大,至少比曾经生活的北京要小很多,但总给人一种“得抓紧时间会面,不然不知道下次见面是何时”的焦虑感。

 

停留此地的中国人真的不少,游客留学生一抓一大把,如果数数因为工作或其他机缘留下了的同龄华人其实又寥寥。大家仿佛人群中的浮萍,在波澜的海面上匆匆一会又各自飘走,行踪不定。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有缘遇到聊得投机的陌生人,会不自觉打探下去:“你来伦敦多久了,什么签证?做什么工作,未来打算回国吗?”

 


没人会觉得被打探隐私,反而都坦诚相待,因为所谓答案就那么几种,而是否长居也决定了这段友情的短择与长择(没有褒贬)。

 

在海外的中国人之间形成了一种莫名的情谊,虽然来自而且五湖四海,却能找到同乡的亲切感。


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还记得以前上大学的时候,说起自己遥远的家乡反而有点儿不好意思,觉得这西南穷乡僻壤的地方生怕别人不知道,仿佛只有大城市新一线才有面儿。


但现在不同了,不仅大家都热情洋溢地自豪地介绍起自己的家乡,学起家乡菜,说起家乡话,甚至把国内邮寄来的家乡特产分了又分,好像这是一种遥远的的仪式,久远而新鲜,让大家彼此之间和而不同。


Jett 是贵州人,来英国前曾在北京求学工作待了差不多十年,在大厂也卷过,也南下去深圳飘过,最后到了伦敦之后发现或许是真正喜欢的地方,找到了感情稳定的男朋友,可以大大方方牵着彼此在大街上亲吻。这种自由和舒坦是对他而言珍贵的归属感。


而luna来伦敦时间和我差不多,我见证了她从毕业到实习的一路艰辛,后来为了继续画画儿毅然辞职奔自己的热爱,也在咖啡店里打过工,目前找到了喜欢的画廊实习,生活跌跌撞撞也野蛮生长得很好。

 

更多类似这样的朋友还有很多,他们从或大或小的城市飘来,在陌生国家重新建构自己的生活,经历过一番不小的动荡。



run的代价

前段时间很多人讨论起“小镇贵妇”,又一次将大城市漂泊的辛苦与小城市简单富足的小生活明晃晃地摆在眼前比较,刺痛着年轻人的心。

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时我和朋友自嘲说生活在海外算不上大城市打工人也算不上小镇贵妇,夹在中间却两头的苦都占了——既有大城市的漂泊和辛苦,也得承受一些无聊和发展有限天花板。但因为过于遥远,朋友圈里别人看到的也只是周游欧洲的潇洒和岁月尽好的惬意,说苦也没人信。

 
更年轻的时候,扩张的时刻,漂泊是一种冲锋陷阵,而到了一定年纪之后,人生之计由攻为守,开始想要找到归属之地。

在异地的辛苦是一种陌生的辛苦。工作到生活到爱情,最后绕来绕去终究会回到“签证”之上,人生野心与计划再大都得靠一张薄薄的卡片承载。
 
如果选择留下,便要遵循游戏规则。比如在英国,签证是入场券,是日常生活后缀之零前的那个1,是一切未来构想的前提。
 
我身边有很多认识的朋友,为了这个前提开始找工作,简历大把地投,领英开起会员,用时髦的chat GPT修改简历,每天骑驴找马地寻觅下家,衡量着自己在这个陌生人才市场里到底几斤几两,是否可以靠努力和运气留下来。

 
其中有人铁了心要留下,想要逃离家庭与环境的捆绑,觉得海外的环境可以真的让自己身心舒展,于是希望尽自己所有的全部力气去换来一张入场门票,甚至也做好了心理准备:实在不行,小公司也行,没有那么喜欢或者有些无聊的工作也可以接受,留得青山在。
 
听她这样一说我十分感慨:很多人不想回国是疲于那种发展中社会的快节奏和卷,不想被社会大环境裹挟,不想进入按部就班的比赛式生活,但为了逃离一种辛苦,却尝到了另一种辛苦。

一种一直与“不确定性”与“漂泊孤独”为伴的辛苦。
 


平衡的人生与流动的人

 

有的人拼命想run出来,也有的实在受够了无聊温吞的生活想回国,大家不过是围城内外的芸芸众生,望着彼岸求一个奔头,也想要离“理想生活”更近一点,而这笔帐盈亏各异,也难以与他人解释得清。

关于回国或者留英,又或者人生中无数中关于“去留”的问题,每每与人讨论时我都会想到两句话:
 
“人生是平衡的”。
 
留英意味着闲适生活与相对包容的环境,却也得忍受更低的职业天花板与漂泊的无聊(个人理解)。

生活到了哪里都是苦甜参半,犹如硬币的两面,好坏都得收下。不可能有“最优解”,只会有更加适合自己的那种选择。回国可以带来家人陪伴与更多的职业选择机会,但也意味着更快的节奏与单一价值观的裹挟。

既然如此,不如以自己作为坐标轴,衡量内心所向,然后去选择更喜欢与适合的生活方式。


 
“人是流动的。”
 
Luna说过这句话,给过我很多启发。当下的决定不见得不会改变,真正改变了想法之后再掉转航线也不迟。

如果当下喜欢海外生活不妨多生活几年,等到了思乡心切便收拾包袱回祖国;或者先回国闯荡一番,实在不行再出来读书/申请新工作;更棒的是能找到一个“中英两地随时跑”的职业路径,不仅链接两处的资源,也给自己留下人生的plan B。

人得让自己多变动变动,才有生机。


 
很多年前好朋友的作品入选平遥摄影展,我帮他做策展:一组记录钱塘江上风景的摄影作品:雾气氤氲,桥梁和城市边线若隐若现,分不清是游子归来还是离乡远航。我当时为其命名为《漂泊的故乡》。


在外多年,待到他乡比故乡更熟悉了之后,我忽然想起这个名字,觉得很妙。

所谓的故乡一直随我背着行囊四处游历,从未停息。只是目前走啊走啊走到一个觉得还不错的舒服的地方,忽然想要停下扎根试试。

会不会再走呢?我不知道,但这个问题其实不会再困扰着我。因为像我们这些为自己造故乡的人,在哪里都应当成长得很好。WEIANNOTE

 


“想知道读者中有多少人在海外生活?

或者想要去海外留学/生活?”



文字|维安

排版|维安

图片|维安

音乐|《Gato》


 微 博 @卷毛维安  |  小 红 书尹维安  

 电 台 蓝绿调频(网易云音乐)


 “ 终其一生,要成为迷人而丰富的某某。”


维安记
“终其一生,还是想成为迷人而丰富的某某啊!” 微博@卷毛维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