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浙江省各市高三一模二模三模文言文阅读汇编

文摘   2024-11-02 11:40   北京  

浙江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真题汇编(持续更新)

2024年浙江省各市高一上学期期中古诗阅读汇编

2024年浙江省各市高一上学期期中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浙江省各市高一上学期期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4年浙江省各市高二上学期期中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浙江省各市高二上学期期中古诗阅读汇编

2024年浙江省各市高二上学期期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4年浙江省各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浙江省各市高三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2024年浙江省各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网页原因很多加点字,显示不出来点,原版word文件中可显示

2024年浙江省各市高三一模二模三模文言文阅读汇编

一、文言文阅读

2024·浙江杭州十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注】①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②记:布告。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驱而之薛A使吏召诸民B当偿者C悉来D合券E券遍合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存,在文中是安慰、慰问的意思,与曹操《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意思相同。

B.比,等同、和⋯⋯一样的意思,与《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意思不同。

C.何市,意为买什么。《赤壁赋》而今安在哉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

D.期,读一周年,满一年的意思,与《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意思不同。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谖托人介绍成为孟尝君的门客,未表现出任何才能,却通过多次弹剑而歌一再要求提高自己的待遇,而孟尝君则有求必应。

B.冯谖经门客推荐去孟尝君的封地薛邑收债,临行前,他问孟尝君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说,你看什么是我家里缺少的就带些回来吧。

C.冯谖到达薛邑后,召集欠债的人核对契券,核对完后,假传孟尝君的命令,当场烧毁契券,将债务一笔勾销,百姓感激孟尝君的仁慈。

D.文章从写冯谖受人轻视,到写他焚券市义,再到后来迎君道中终日的情景,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过秦论》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5.冯谖市义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形象特点? 请简要概括。

2024·浙江杭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圣人之辞,可为也;使人信之,所不可为也。是以君子强学而力行。

圣人之辞,可为也者,谓可依放而得之;使人信之,所不可为也者,有其辞而无其德,人不信也。君子强学而力行者,《儒行》云:夙夜强学以待问,力行以待取。言圣人之所以能使人信者,不惟其辞,而惟其学与行。故求为圣人者,亦不惟务为圣人之辞,而当务为圣人之学与行也。《缁衣》云: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中论·贵验》云:孔子曰:‘欲人之信己也,则言而笃行之。皆其义。

(《法言义疏·修身》)

材料二:

客问于某曰:张荆州之行,子将何以告之?某应之曰:吾将告之以讲学。客笑曰:若是哉,吾子之迂也! 荆州早岁发策大廷,天子亲擢为第一,盛名满天下,吾子顾以讲学告之,不亦迂乎!

某曰:子以吾所谓讲学者果何也耶?盖天下之患,莫大于自足,自足则画矣。信如子言,荆州若挟是数者以居,则仆尚何道?惟荆州方且退然若诸生,曾无一毫见于颜面,此仆之所以叹息慕向,而讲学之说是以敢发也。

盖天下之物众矣,纷沦轇轕,日更于前,可喜可怒,可慕可愕,所以荡耳目而动心志者,何可以数计?而吾以藐然之身当之知诱于外一失其所止则迁于物。夫人者,统役万物者也,而顾乃为物役,可乎哉? 是以贵于讲学也。天下之事变亦不一矣。几微之形,节奏之会,毫发呼吸之间,得失利害,有霄壤之势。吾朝夕与之接,一有所滞塞,则昧几而失节。其发也不审,则其应也必盭〔注〕。一事之隳,万事之所由隳也,岂不可惧乎? 是以贵夫讲学也。夫惟讲学而明理,则执天下之物不固,而应天下之变不胶。吾于天下之物无所恶,而物无以累我,皆为吾役者也。

然所谓讲学者,宁有它求哉? 致其知而已。知者吾所固有也,本之六经以发其蕴,泛观千载以极其变,即事即物,身亲格之,超然会夫大宗,则德进业广,有其地矣。

(《南轩先生文集·送张荆州序》)

[注]盭:同,乖戾,罪过。

6.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吾以A藐然之身B当之CD诱于外EF失其所GH则迁于物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指对古书的详细注解,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意义不同。

B.微,小、少,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意为没有,两处词义不同。

C.叹息,即叹气,与《琵琶行》中我闻琵琶已叹息叹息词义相同。

D.霄壤,指天地,比喻相去甚远,霄壤之势与成语天壤之别意义相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要让人信服,不仅靠文辞,还要身体力行,材料一引用《儒行》《缁衣》等文章中的语句进一步强调了的重要性。

B.材料二提出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天下事物,学习的意义之一就是让人明白道理,应对变化,不拘泥于外物。

C.张荆州名满天下,为人正直谦逊,南轩先生虽未曾与他谋面,却心生思慕之情,所以想趁送别之际向他表达对学习的看法。

D.以六经为本阐发意蕴,纵观历史探究变化,亲身追寻事物本源,南轩先生认为这样学习,能帮助学者提升品德,增长学问。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求为圣人者,亦不惟务为圣人之辞,而当务为圣人之学与行也。

2)盖天下之患,莫大于自足,自足则画矣。

10.两则材料均涉及的目的,而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4·浙江新高考联盟·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侍臣曰:“狄人杀卫懿公,尽食其肉,独留其肝。懿公之臣弘演呼天大哭,自出其肝,而懿公之肝于其腹中。今觅此人,恐不可得。

特进魏征对曰:“昔豫让为智伯报仇,欲刺赵襄子,襄子执而获之,谓之曰:‘子昔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子乃委质智伯,不为报仇;今即为智伯报仇,何也?’让答曰:‘臣昔事范、中行,范、中行以众人遇我,我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遇我,我以国士报之。’在君礼之而已,亦何谓无人焉?”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忠义第十四》)

材料二: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节选自方孝孺《豫让论》)

1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疵能察A韩魏之情B以谏智伯C虽不用D其言以至E灭亡F而疵之智谋G忠告H已无愧于心也。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文中指放置在……里面,与拒关,毋内诸侯中的词义相同。

B.委质,文中指臣服、归附,与厚币委质事楚中的委质词义不相同。

C.骄,文中指使……骄盛,与成语谄上骄下中的词义不相同。

D.厌,文中指满足,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中的词义相同。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提及弘演,是感慨臣之忠;而魏征举豫让的事例,是劝谏君之贤,国君若能礼遇臣子,则不必忧虑无人可用。

B.方孝孺将段规、任章、郄疵与豫让对比,是为了说明真正的忠臣在以国士待之的情况下,更应竭忠尽智,力劝其主。

C.方孝孺用两个何足道哉,否定了智伯败亡后,豫让逞血气之勇,情愿把自己归附到刺客一类人之中的复仇行为。

D.相比于豫让,作者以更辛辣的笔触批判了那些毫无节操可言的贰臣,认为这些人厚颜无耻,是远不如豫让的无耻小人。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昔事范、中行,范、中行以众人遇我,我以众人报之。

2)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

15.魏征和方孝孺借豫让所阐述的为臣之道是否一致?请根据材料分析。

2024·浙江宁波十校联盟·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闻之,知其体康也。

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叟有子曰舜。舜之事瞽叟,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叟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子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节选自《孔子家语》)

材料二:十八年,初,宣公爱夫人夷姜,夷姜生子伋,以为太子,而令右公子傅之。右公子为太子取齐女,未入室而宣公见所欲为太子妇者好说而自取之更为太子取他女。宣公得齐女,生子寿、子朔,令左公子傅之。太子伋母死,宣公正夫人与朔共谗恶太子伋。宣公自以其夺太子妻也,心恶太子,欲废之。及闻其恶,大怒,乃使太子伋于齐而令盗遮界上杀之。与太子白旄,而告界盗见持白旄者杀之。且行,子朔之兄寿,太子异母弟也,知朔之恶太子而君欲杀之,乃谓太子曰:界盗见太子白旄,即杀太子,太子可毋行!太子曰:父命求生,不可。遂行。寿见太子不止,乃盗其白而先驰至界。界盗见其验,即杀之。寿已死,而太子伋又至,谓盗曰:所当杀,乃我也。盗并杀太子伋,以报宣公。宣公乃以子朔为太子。十九年,宣公卒,太子朔立,是为惠公。

(节选自《史记·卫康叔世家》)

16.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未入室A而宣公见B所欲C为太子D妇者EF说而自取之G更为太子H取他女

1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通,与《鸿门宴》中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中的词义相同。

B.瞽叟,这里指虞舜的父亲,意为老年男子,说明他是盲人。

C.旄,竿头以牦牛尾为饰,通常用作军旗或信物,苏武牧羊时手持的就是这种旄节。

D.逆,指违背、不顺从,与《孔雀东南飞》中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中的词义相同。

1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面对父亲的棍棒责罚不躲不藏,任其打至昏厥,醒来后为了使父亲保持身心安康,在房中弹琴唱歌给父亲听。

B.孔子认为瞽叟差点犯下不父之罪,但是父子二人最终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这主要是因为舜的孝心与智慧。

C.子朔和子寿同是太子伋的异母兄弟,但两人对待太子的态度差异明显:子朔与其生母一起诋毁太子,子寿却愿意为太子赴死。

D.宣公得知两个儿子被强盗杀死后痛苦不已,只好另立子朔为太子,他也就是后来的惠公。

1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

2)及闻其恶,大怒,乃使太子伋于齐而令盗遮界上杀之。

20.从材料一中孔子的观点来看,太子伋的做法是否值得肯定?为什么?

2024·浙江宁波·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六年,献公卒。里克将杀奚齐,先告荀息曰:三公子之徒将杀孺子,子将如何?荀息曰:死吾君而杀其,吾有死而已!里克曰:子死,孺子立,不亦可乎?子死,孺子废,焉用死?荀息曰:昔君问臣事君于我,我对以忠贞。君曰:‘何谓也?’我对曰:‘可以利公室,力有所能,无不为,忠也。葬死者,养生者,死人复生不悔,生人不愧,贞也。’吾言既往矣,岂能欲行吾言而又爱吾身乎?既杀奚齐,荀息将死之。

人曰:不如立其弟而辅之。荀息立卓子,里克又杀卓子,荀息死之。君子曰:不食其言矣。

既杀奚齐、卓子,里克及丕郑使屠岸夷告公子重耳于狄,曰:子盍入乎?吾请为子。重耳告舅犯曰:里克欲纳我。舅犯曰:不可。以丧得国,则必乐丧,乐丧必哀生;因乱以入,则必喜乱,喜乱必怠德。是哀乐喜怒之节易也,何以导民?民不我导,谁长?公子重耳出见使者,曰:子惠顾亡人重耳,父生不得供备洒扫之臣,死又不敢莅丧以重其罪,且辱大夫,敢辞。

(节选自《国语·晋语》)

材料二

之为言,中也;之为言,正也。息之所以为者有是夫?间君之惑,排长嗣而拥非正,其于中正也远矣。或曰:夫己死之不爱,死君之不欺也。抑其有是,而子非之耶?曰:子以自经于沟渎者举为忠贞也欤?或者:左氏、榖梁子皆以不食其言,然则为信可乎?曰:又不可。不得中正而复其言,乱也,恶得为信?

狐偃之为重耳谋者,亦迂矣。国虚而不知入,以纵夷吾之昏殆,而社稷几丧。且重耳,兄也;夷吾,弟也。重耳,贤也;夷吾,昧也。弟而昧,入犹可终也;兄而贤者,又何栗焉?使晋国不顺而多败百姓之不蒙福兄弟为豺狼以相避于天下由偃之策失也。而重耳乃始伏伏焉游诸侯,阴蓄重利,以其弟死,独何心软?仅能入,而国以霸,斯福偶然耳,非计之得也。若重耳早从里克、秦伯之言而入,则国可以无向者之祸,而兄弟之爱可全,而有分定焉,故也。夫如是,以为诸侯之孝,又何戮笑于天下哉?

(节选自柳宗元《非<国语>》)

【注】①里克:晋国卿大夫,晋献公的股肱之臣,太子申生(因被陷害自杀而死)的坚定拥护者。②奚齐(前665~前651):春秋时晋国君主,晋献公与宠妃骊姬之子,申生、重耳和夷吾的异母弟。③舅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狐氏,名偃,字子犯,大戎(今山西交城)人,晋国重臣。④间:利用。⑤经:缢

死。

2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晋国A不顺B而多败C百姓之不蒙福D兄弟E为豺狼F以相避于天下G由偃之策H失也。

2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指《孟子》中所说的幼而无父之人,与《陈情表》愍臣孤弱中的含义相同。

B.养生,文中与葬死相对,和《庄子》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中的养生内涵不同。

C.左氏,即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编年体史书《左传》和国别体史书《国语》据传是他所撰。

D.幸,指庆幸、高兴,与杜牧《阿房宫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一句中的词义不同。

2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息忠贞为国,立场坚定,而且言出必行,直至献出生命也不改初心,他的精神得到了《国语》作者的高度肯定。

B.杀掉奚齐、卓子后,里克等人专程到狄国邀重耳回晋即位,重耳最终采纳舅犯的建议,委婉地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C.柳宗元认为,荀息间君之惑,排长嗣而拥非正,做法失当,因此,他虽兑现了有死而已的承诺,但并不能称为

D.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柳宗元对相关历史人物的批判,观点未必完全正确,然其大胆质疑、理性分析的精神值得学习。

2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君问臣事君于我,我对以忠贞。

2)夫己死之不爱,死君之不欺也。抑其有是,而子非之耶?

25.柳宗元为何说晋文公重耳被天下人耻笑?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2024·浙江温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浦先生张公

[明]吴廷翰公讳某,字廷言,自称淮浦钓者,无为桐城乡人。公生颖秀异常,始读书,能通大义。及长,潜心正学,博通五经,尤邃于《春秋》,至诸子百家靡不殚究,与兄载道一时皆以经学闻,然不为举子业。尝从葵苍公入京师,阅历山川形胜及民风土俗。每喟然兴叹,盖深有志于时焉。及归,坎坷,人无由知,乃隐居泥汊河,以渔为业,不别治生。郡举怀才抱德,吏以牒从事, 曰:“何以异于举业?”辞不就。府守宋公鉴、州守赵公璧闻而高之,数不至。后更回禄

愈不能自存,乃入城,做刘氏塾。既而官授一社,先府君始遣不肖往学焉。未几,郡大疫,家口多没,公悲悼之余,神气安定,起居如常,竟不染。性不喜老释攻之不遗余力若世俗巫觋祷祝一切禁不行。乡人迂之,至是始心服公。

呜呼!公为人孤介绝俗,性复峭直,时面规人过不,乡人稍为不善者,唯恐公知之。家极贫,无寸业,不喜干谒富人, 室无屐迹焉。方伯时,与其相善,后贵显,数欲得一顾,竟不往。方伯子石池先生恩亦雅敬公,然毫发不以资。某童子时窃尝记公终日危坐,短衣弊履,凝尘满几,澹如也。每饔飧不继,其室悬釜以待,有叹声,公若罔闻。时于童子家取米一二合作粥,然亦止今日,若明日亦不复计。盖有人所甚不堪者,而未尝一见颜色。每朗吟长啸,声如玉磬,琅琅然,闻者莫不竦敬,不知其贫也。尝自赞曰:“言不足以惊世,貌不足以动人,饘粥于以糊口,缊袍于以蔽身,匪矫情而干誉,聊乐道以安贫。文敛华而就实,学温故而知新,樓神乎鸿濛之表,适意乎寂寞之滨。吾之所志如此而已,庶几效古之逸民。”某尝得之故纸中,乃手笔也。夫公之所志如此,而世方眩于功利词章之习,孰有能窥之者!

(选自《吴廷翰集》,有删改)

[]①淮浦先生张公:吴廷翰外祖父张纶,作者早年曾受其启迪。回禄:传说中的火神名。

26.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性不喜A老释B攻之C不遗余力D若世俗E巫觋祷祝F一切GH不行

2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邀请,与《过秦论》秦人开关延敌”“延及孝文帝词义都不同。

B.不肖,子不如其父,引申为不才、不贤,也可用作自谦之辞,文中为作者自指。

C.贷,宽恕、宽免之意,与成语严惩不贷”“法无可贷中的词义相同。

D.微,无、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词义相同。

2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浦先生聪颖过人,通晓大义,曾跟随葵菴公游历名山大川,考察风俗民情,有济世之志;后回归乡里,虽不得志,但其品行深受地方官吏推崇。

B.在淮浦先生教授乡学后不久,郡里发生大瘟疫,先生家中人口大多病死,他悲伤之余神态依然安详平和,日常生活照常,由此乡人认为他迂腐。

C.石池先生与其父亲方伯一样,也非常敬重淮浦先生,但从未给过先生任何钱财资助,这与先生为人耿直方正、性格严峻刚正、追求异于世俗有关。

D.淮浦先生学问高深,其诗文风格质朴,寄寓高远,却很少有人能了解其中蕴含的深意,作者认为这与世人汲汲于功名,一味研习科考文章有关。

2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举怀才抱德,吏以牒从事,曰:何以异于举业?

2)吾之所志如此而已,庶几效古之逸民。

30.淮浦先生自赞为乐道以安贫,其乐道安贫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024·浙江温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卫端木叔者,子贡之世也。其先赀,家累万金。不治世故,放意所好。其生民之所欲为,人意之所欲玩者,无不为也,无不玩也。墙屋台榭,园囿池沼,饮食车服,声乐嫔御,拟齐楚之君焉。至其情所欲好,耳所欲听,目所欲视,口所欲尝,虽殊方偏国非齐土之所产育者无不必致之犹藩墙之物也。及其游也,虽山川险阻,涂径修远,无不必之,犹人之行咫步也。宾客在庭者日百住,庖厨之下不绝烟火,堂庑之上不绝声乐。奉养之余,先散之宗族;宗族之余,次散之邑里;邑里之余,乃散之一国。行年六十,气干将表,弃其家事,都散其库藏、珍宝、车服、妾媵。一年之中尽焉,不为子孙留财。及其病也,无药石之储;及其死也,无瘗埋之资。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葬之,反其子孙之财焉。

段干木闻之,曰:“端木叔,达人也,德过其祖矣。其所行也,其所为也,众意所惊,而理所取。卫之君子多以礼教自持,固未足以得此人之心也。

杨子曰:“既生,则废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将死,则废而任之,究其所之,以放于尽。无不废,无不任,何遽迟速于其间乎?

(节选自《列子·杨朱》,有删改)

材料二: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自乱离已来,吾见名臣贤士,难求生,终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愤懑。侯景之乱,王公将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无全者。唯吴郡太守张嵊,建义不捷,为贼所害,辞色不挠;及鄱阳王世子谢夫人,登屋诟怒,见射而毙。夫人,谢遵女也。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悲夫!

(节选自《颜氏家训·养生》)

【注】①废:搁置,此处可理解为“听任”。②谗慝:为奸作恶。

3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殊AB偏国C非齐D土之所产E育者F无不必G致之H犹藩墙之物也

3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藉,意为凭借,与《谏逐客书》藉寇兵而赍盗粮意思不同。

B.世故,意为生计,与老于世故”“人情世故中的世故意思不同。

C.诚,意为确实,与《六国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意思相同。

D.临,意为临近,与《石钟山记》郦元以为下临深潭意思相同。

3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木叔家财万贯,锦衣玉食,奉养宾客数以百计,每日声乐不绝;后逐步遣散宾客以及家中婢妾,并在一年之内散尽家财,最终无安葬之资。

B.段干木高度评价端木叔的德行,认为其行为虽然惊世骇俗,但是符合情理,而卫国君子多以礼教自持,自然难以理解其放诞行为背后的深意。

C.颜之推认为应当爱惜生命,但要选择正当的手段,不能因满足欲望、为奸作恶而遭致死亡,但可以为忠孝仁义、全家济国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D.乱世中,许多名臣贤士苟且求生却遭受侮辱,而吴郡太守张嵊和世子夫人皆为义而死,保持了气节,颜之推借两者鲜明的对比阐明了生死观。

3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葬之,反其子孙之财焉。

2)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

35.以上两则材料以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表达了对待生死的态度,但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

人物

对待生死的态度

杨朱

颜之推

强调生与义之间的关系,认为应当舍生取义。

王羲之

2024·浙江温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文侯封太子击于中山,三年,使不往来。舍人赵仓唐进称曰:为人子,三年不闻父问,不可谓孝;为人父,三年不问子,不可谓慈。君何不遣人使大国乎?太子曰:愿之久矣。未得可使者。仓唐曰:臣愿奉使。侯何嗜好?太子曰:侯嗜晨凫,好北犬。于是乃遣仓唐绁北犬, 奉晨凫,献于文侯。

仓唐至,上谒曰:孽子击之使者,不敢当大夫之朝,请以燕闲,奉晨凫敬献庖厨,绁北犬敬上涓人。文侯悦曰:击爱我,知吾所嗜,知吾所好。召仓唐而见之, 曰:击无恙乎?仓唐曰:唯,唯!如是者三,乃曰:君出太子而封之国君名之非礼也文侯怵然为之变容,问曰:子之君无恙乎?仓唐曰:臣来时,拜送书于庭。文侯顾指左右,曰:子之君长①孰与是?仓唐曰:《礼》,拟人必于其伦。诸侯毋,无所拟之。曰:长大孰与寡人。仓唐曰:君赐之外府之裘,则能胜之,赐之斥带②,则不更其造。文侯曰:子之君何仓唐曰:业《诗》。文侯曰:于《诗》何好? 仓唐曰:好《晨风》《黍离》。文侯自读《晨风》, 曰:子之君以我忘之乐?仓唐曰:不敢,时思耳。文侯复读《黍离》。 曰:子之君怨乎?仓唐曰:不敢,时思耳。文侯于是遣仓唐赐太子衣一袭,仓唐以鸡鸣时至。

太子迎拜,受赐,箧,视衣,尽颠倒。太子曰:趣早驾,君侯召击也。仓唐曰:臣来时不受命。太子曰:君侯赐击衣,不以为寒也。欲召击, 无谁与谋。故敕子以鸡鸣时至,诗曰:‘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 自公召之。’遂西至谒文侯。大喜,乃置酒而称曰:夫远贤而近所爱,非社稷之长策也。乃出少子挚,封中山, 而复太子击。故曰:欲知其子,视其友;欲知其君,视其所使。赵仓唐一使, 而文侯为慈父, 而击为孝子。

(节选自刘向《说苑·奉使》,有删改)

【注】①长: 读cháng②斥带: 大丝带, 又称为

36.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出[A]太子而封之[B][C]君名之[D][E]礼也[F]文侯怵[G]然为之[H]变容

3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偶,匹敌,相提并论,和《与妻书》中汝幸而偶我词义不同。

B.业, 以……为业,与《种树郭橐驼传》中驼业种树词义相同。

C.敕,国君诏命,与《林黛玉进贾府》中敕造宁国府词义相同。

D.发,打开,与《庖丁解牛》中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词义不同。

3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仓唐认为,魏文侯和太子击父子之间三年未通音信,可谓不慈不孝,违背人伦,因此劝谏太子派人出使大都,并推荐自己。

B.赵仓唐出使前特意向太子询问魏文侯的嗜好,到达后上书求见并敬献晨凫、北犬,这是为了投其所好,动之以情,有助于进谏。

C.赵仓唐在回答魏文侯问话时,从容得体,引用礼制,既维护了太子击的身份,又劝谏了魏文侯应遵守礼仪、礼义, 以理服人。

D.作者认为,赵仓唐出使达成了使三人获利的目标:魏文侯有慈父之名,太子击恢复地位且有孝子之称,小儿子挚分封中山国。

3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侯顾指左右,曰:子之君长孰与是?

2)乃置酒而称曰:夫远贤而近所爱,非社稷之长策也。  

40.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赵仓唐、魏文侯、太子提及《诗经》的不同意图。

赵仓唐

魏文侯

太子

2024·浙江嘉兴·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国乱。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忘主外交,以进其与,则其下所以为上者薄也。交众与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忠臣之所以危死而不以其罪,则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则奸臣进矣,此亡之本也。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属数虽多,非所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然则主有人主之名,而实托于群臣之家也。故臣曰:亡国之廷无人焉。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务相益,不务厚国;大臣务相尊,而不务尊君;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故主仇法则可也。

(节选自《韩非子·有度上》)

材料二: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势。急得其人,则身佚而国治;急得其势,则身劳而国乱。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至诚之道也。

(节选自《荀子·君道》)

4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则好赏A恶罚B之人C释公DE行私FG比周H以相为也。

4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指察知、弄明白,与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中的词义相同。

B.称,同,指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引申为用来评判事物的客观公正的标准。

C.外交,指对外结交,与现在所说的外交官外交所表达的含义并不一样。

D.贵,指……为贵,引申为尊重,与齐彭殇为妄作中的用法相同。

4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能按照法度实施奖惩的人提拔到百官之上,韩非认为只有这样,君臣之间的是非才能分清,国家也才容易治理。

B.当臣子百般考虑如何让私家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君主手底下即便官员众多,也没有一个真正把君主放在心上的。

C.在韩非看来,亡国之君的朝廷之中是没有人相伴的,因为这个时候君权已经衰落到极点,臣子都敢不来上朝了。

D.仅知道法律条文是不够的,还需深入理解法律的精神和意义,如此才能正确地运用法律,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

4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

2)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至诚之道也。

45.两段材料都向明主提出了治国建议,请比较其异同。

2024·浙江绍兴·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十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曰:朕每观前代史书,彰善痒恶,足为将来规诫。不知自古当代国史,何因不令帝王亲见之?对曰:国史既善恶必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止应畏有忤旨,故不得见也。太宗曰:朕意殊不同古人。卿可撰录进来。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太宗见六月四日事,语多文,乃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真书其事侍中魏征奏曰:臣闻人主位居尊极,无所忌惮。惟有国史,用为惩恶劝善,书不以实,后嗣何观?陛下今遣史官其辞,雅合至公之道。

(吴兢《贞观政要·卷六》)

材料二:

余读《唐史》至太宗六月四日事,为之喟然太息。嗟乎!以太宗之英武好名,而卒定计于秦府群小,惜哉!太宗首倡非常之谋以哉定海宇,则高祖之有天下,诚太宗之功也。虽然,立子以长不以功,高祖之欲传位于太宗,固义有不可;而太宗之屡辞不受者,岂亦有见于此乎?由是而观,则太宗之心,固已灼知大义之所在矣。其后卒至喋血禁门、贻讥万世而不顾者,亦由房、杜二人陷之而然耳。岂独房、杜哉?当是时,太宗既诛巢隐,一二近臣惟劝其释甲以就刑,可也;若高祖念其事非得已而原之,然后辅之以图后功,亦可也;竟乃释此不为。而尉迟敬德者,乃摞甲持矛直至前,借曰恐其惊动上意,亦何事于矛甲哉?敬德此举直恐高祖之怒心一发,且将不利于太宗,故特假此以迫胁之。使高祖不幸如其所料,则敬德之矛宁无所施乎?秦府群小之不忠于所事,乃至此也。噫!此辈未足深恨;太宗为一代贤君,亦从之而不疑,何其悲哉!

(戴良《论唐太宗六月四日事》)

【注】①六月四日事,即玄武门之变,指唐太宗李世民发动政变杀死兄弟,终被高祖李渊立为皇太子。②巢隐,指隐匿的敌人。

4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史官执笔ABC有隐DEF改削G浮词HI书其事

4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指隐蔽、含蓄,与《陈情表》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中的词义不相同。

B.正,指使端正,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使活着,两者用法相同。

C.非常,文中指不同寻常,与现代所说的非常时期中的非常含义一样。

D.上,与借曰恐其惊动上意中的一样特指君主、帝王,文中指李世民。

4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为帝王却不能查看当朝国史,结果这些国史不能起到规劝警戒自己的作用,令李世民感到十分遗憾。

B.李世民认为通过政变诛杀兄弟,和周公东征诛杀管叔、蔡叔和季友用毒药杀死叔牙两件事一样,利于国家稳定。

C.材料二记载了玄武门之变中高祖、太宗、秦府群小等历史人物的种种表现,戴良对他们抱以惋惜之感。

D.在戴良看来,李世民平定天下,心中持有家国大义,多次辞任太子,他是一位英武且珍惜名誉的人。

4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有国史,用为惩恶劝善,书不以实,后嗣何观?

2)立子以长不以功,高祖之欲传位于太宗,固义有不可。

50.戴良称李世民的部下为小人,原因有哪些?

2024·浙江绍兴诸暨市·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优施教骊姬夜半而泣谓公曰:“吾闻申生甚好仁而强,甚宽惠而慈于民,皆有所行之。今谓君于我,必乱国,无乃以国故而行强于君。盍杀我,无以一妾乱百姓。”公曰:“夫岂惠其民而不惠于其父乎?”骊姬曰:“吾闻之外人之言曰:为仁与为国不同。为仁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故长民者无亲,众以为亲。苟利众而百姓和,岂能惮君?以众故不敢爱亲,众况厚之,彼将恶始而美终,以晚盖者也。凡民利是生,杀君而厚利众,众孰沮之?今夫以君为纣,若纣有良子,而先丧封,无章其恶而厚其败。钧之死也无必假手于武王而其世不废祀至于今。君欲勿恤,其可乎?若大难至而恤之,其何及矣!”公惧曰:“若何而可?”骊姬曰:“君盍老而授之政。彼得政而行其欲,得其所索,乃其释君。”公曰:“不可与政。我以武与威,是以临诸侯。未而亡政,不可谓武;有子而弗胜,不可谓威。我授之政,诸侯必绝;能绝于我,必能害我。失政而害国,不可忍也。尔勿忧,吾将图之。”

(节选自《国语·晋语》)

材料二:

陈王涉读《国语》言申生事,顾博士曰:“始余信圣贤之道,乃今知其不诚也。先生以为何如?”答曰:“王何谓哉?”

王曰:“晋献惑听谗,而书又载骊姬夜泣公,而以信入其言。人之夫妇夜处幽室之中,莫能知其私焉,虽黔首犹然,况国君乎?予以是知其不信,乃好事者为之辞,将欲成其说以诬俗也。故使予并疑于圣人也。

博士曰:“不然也。古者人君外朝则有国史,内朝则有女史。举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以无讳示后世。善以为式,恶以为戒,废而不记,史失其官。故凡若晋侯、骊姬床笫之私、房中之事,不得焉。若夫设教之言,驱群俗,使人入道而不知其所以者也。今此皆书实事,累累若贯珠,可无疑矣。”王曰:“先生真圣人之后也。今幸得闻命,寡人无过焉。”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申生: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太子。献公的妃子姬为了让自己亲生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申生,最终申生被逼自杀。②博士:文中指孔鲋,孔子八世孙。

5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钧之死AB无必C假手于武王D而其世E不废FG至于今

5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惑,指迷惑。传道受业解惑表示疑惑、困惑,二者词义不相同。

B.愚,指使人变得愚昧、愚笨。与《过秦论》以愚黔首中的用法相同。

C.掩,掩藏、隐藏。势拔五岳掩赤城表示遮盖,两者词义不相同。

D.累累,连缀不断、连续成串的样子。与成语罪行累累累累词义不同。

53.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献公听到骊姬对申生的谗言后有些犹豫疑惑,骊姬又在优施的教导下在夜里对着晋献公哭诉,终于让他相信自己所说的话,这些事情都被史官记载下来。

B.骊姬认为施行仁义的人,把爱自己的亲人称作仁,而效忠国家的人,把安定社稷称作仁,如果爱亲人妨害了效忠国家,则可以弑杀君父,比如纣王的儿子。

C.晋献公认为自己能够驾驭诸侯,依靠的是武力与威势,一旦交出政权导致失去二者,诸侯就会断绝与晋国的邦交,继而谋害晋国,这是国君所不能容忍的。

D.陈王涉读书具有质疑精神,并主动向博士官子鲋请教,听了子鲋的一番话后,赞赏他不愧是圣人之后,并感叹有幸听到子鲋的教诲,自己就可以没有过失了。

5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大难至而恤之,其何及矣!

2)善以为式,恶以为戒,废而不记,史失其官。

55.陈王涉质疑骊姬夜泣公真实性的依据是什么?子鲋是从哪两个角度进行解答的?请简要分析。

2024·浙江绍兴·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讳某,字凝远,固始人。父嵩,以累举进士推恩,闭门教子,不肯仕,累赠奉直大夫。公,奉直第二子,幼有美质,读书日数千言,学为文,辄惊其长老。崇宁中,甫年十八,入太学,声名籍甚。会女真陷全燕,乘虚南下,两河皆震,吏士相顾无人色,或委官去。郡檄公饷军,公南方书生,平生不习金鼓,初咸意公难之。而公得檄即行不暇秣马冒兵往来军赖以无乏。虏出塞,会公亦遭奉直,始南归。终丧,得南剑州顺昌县尉。时所在盗起,公素得士心,徐设方略,穷其窟穴,未几悉平。调泉州安溪县丞,改宣教郎,犹安其官,不求徙。有自吏部拟注来代者,始徙南安县丞。其恬于仕进如此。南安大饥,民弃子者相属,公请于州,出常平钱米,设安养院于延福僧舍,糜粥汤液,皆不失其宜。明年,岁丰,悉访其所亲之。迁知晋江县,会诏造战舰,公躬督其役。劳费视他邑省殆半,而事独先期办。安抚使张忠献公闻于朝,特减磨勘年,遂为荼事司干办公事。公于是行能已为时所知。秩满,造行在所,顾不数见公卿。赴铨,得通判南剑州而归。将之官,以绍兴二十一年六月十一日感疾不起,享年六十有八。积寄禄官至左朝奉大夫,累赠正议大夫。

(节选自《全宋文·傅正议墓志铭》,有删改)

材料二:

傅公在学校二十年,声震京师,同舍生去为公卿者袂相属,而公始仅得一第。既仕矣,适时艰难,妄男子往往起闾巷,取美官,公又弃不用,则亦何自乐哉?及读所作《至乐庵记》,自道其胸中恢疏磊落,所以乐而忘忧者,文辞辨丽动人,有列御寇、庄周之遗风,然后知公盖有道者。或曰:使天以富贵易公之乐,公其许之乎?予曰:公所以处贫贱者,则其所以处富贵也。颜回之箪瓢,周公之衮绣,也。观斯文者盍以是求之。

(节选自《全宋文·跋傅正议至乐庵记》,有删改)

【注】①减磨勘年:凡官员任用、升迁都有规定任期年限,若获朝廷恩例,可减少一定年数,提前转官或参选,称减年。②列御寇:列子,道家代表人物。

5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公得檄A即行B不暇C秣马D冒兵E往来FGH以无乏。

5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始设于汉武帝时期,一般设在京城,声震京师发生在傅公就读太学期间。

B会公亦遭奉直忧与《屈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中的含义相同。

C悉访其所亲归之中的与《归去来兮辞》聊乘化以归尽中的用法、含义均不同。

D周公之衮绣,一也中的与《兰亭集序》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中的含义相同。

5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公幼时每天读数千字,刚开始学习作文章常被长者称赞,后刚满十八岁就进入太学,并声誉显赫。

B.女真南下进攻时一些官员弃官逃走,傅公虽为一介书生,不晓军事,但仍为军队供应军饷,可见其忠肝义胆。

C.傅公担任南安县县丞时恰逢当地发生严重饥荒,他号召官员募集钱粮,为难民提供饭食,做法都合乎时宜。

D.同写傅公,但因文体不同,材料一简述傅公生平事迹,材料二侧重他人对傅公的评价,两者互为补充。

5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素得士心,徐设方略,穷其窟穴,未几悉平。

2)妄男子往往起闾巷,取美官,公又弃不用,则亦何自乐哉?

60.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傅公有列御寇、庄周之遗风,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其表现。

2024·浙江金华·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亿字大年,建州浦城人。祖文逸,南唐玉山令。亿将生,文逸梦一道士,自称怀玉山人来谒。未几,亿生,有毛被体,长尺余,经月乃落。能言,母以小经口授,随即成诵。七岁,能属文,对客谈论,有老成风。雍熙初,年十一,太宗闻其名,诏江南转运使张去华就 试词艺,送阙下。连三日得对,试诗赋五篇,下笔立成。太宗深加赏异,命内侍都知王仁睿送至中书,又赋诗一章,宰相惊其俊异,削章①为贺。翌日,即授秘书省正字,特赐袍笏。俄丁外艰,服除,会从祖徽之知许州,亿往依焉。务学,昼夜不息,徽之间与语,叹曰:“兴吾门者在汝矣。”淳化中诣阙献文改太常寺奉礼郎仍令读书秘阁。属后苑赏花曲宴,太宗召命赋诗于坐侧:又上《金明池颂》,太宗诵其警句于宰相。明年三月,苑中曲宴,亿复以诗献。时公卿表疏,多假文于亿,名称益著。真宗在京府,徽之为首僚,邸中书疏,悉亿草定。即位初,超拜左正言。诏钱若水修《太宗实录》,奏亿参预,凡八十卷,而亿独草五十六卷。书成,知处州。三年,召为翰林学士。五年,以疾在告,遣中使致太医视之,亿拜章谢,上作诗批纸尾,有“副予前席待名贤”之句。亿刚介寡合,在书局,唯与李维、路振辈厚善。当时文士,咸赖其题品,或被贬议者,退多怨诽。王钦若骤贵,亿素薄其人,钦若衔之,屡抉其失;陈彭年方以文史售进,忌亿名出其右,相与毁訾。上素重亿,皆不惑其说。亿有别墅在阳翟,亿母往视之,因得疾,请归省,不待报而行。上亲缄药剂,加金帛以赐。亿天性颖悟,自幼及终,不离输墨。文格雄健,才思敏捷,对客谈笑,挥翰不辍。善细字起草,一幅数千言,不加点窜,当时学者、翕然宗之。而博览强记,尤长典章制度。喜诲诱后进,以成名者甚众。重交游,性耿介,尚名节,多周给亲友,故廪禄亦随而尽。

(节选自《宋史》)

注:削章:上奏章。

6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淳化AB诣阙C献文DE太常寺FG礼郎H仍令读I书秘阁

6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在这里是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被追尊的名号,始于殷代,此处 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太宗用法相同。

B.超拜,破格提拔、任命。其中,是指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归省,回家探望父母,与归有光《项脊轩志》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中的归宁,意思相同。

D.文中廪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县官日有廪稍之供一句中廪稍都包含发放禄米的意思。

6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亿的出生充满了神奇色彩。他一出生有长约尺余的毛发覆盖他的身体,几个月后才脱落,体现了他的不凡,为下文描写他的天赋与才能作了铺垫。

B.杨亿才华出众。他不仅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就是连当时的一些大臣也很赏识他,真宗曾下诏让钱若水主持《太宗实录》的编修,钱若水就奏请朝廷请求杨亿参预。

C.杨亿刚正耿介。当时的文士,都依靠他评价,有些遭到他贬议的人,回去后多对他有所怨恨,同时也受到了一部分人的嫉恨。

D.杨亿的成才有天赋的成分,但也离不开他个人的努力。他从小到老,都在写文章,哪怕是与客人谈笑间,也照样挥笔不停。

6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丁外艰,服除,会从祖徽之知许州,亿往依焉。

2)陈彭年方以文史售进,忌亿名出其右,相与毁訾。

65.杨亿虽才华横溢、仕途畅达但也不免遭人怨恨诋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2024·浙江金华东阳市·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岑文本为中书令,宅卑湿,无帷帐之饰。有其营产业者,文本叹曰:“吾本汉南一布衣耳,竟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极矣。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更得言产业乎?”言者叹息而退。户部尚书戴胄卒,太宗以其居宅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之造庙。魏征宅内,先无正堂,及遇疾,太宗时欲造小殿,而辍其材为征营构,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素褥布被,以遂其所尚。

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宣、饶二州诸山大有银坑,采之极是利益,每岁可得钱数百万贯。”太宗曰:“朕贵为天子,是事无所少之,惟须纳嘉言,进善事。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昔尧、舜抵璧于山林,投珠于渊谷,见称千载。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为近代庸暗之主。卿遂欲将我比桓、灵耶?”是日敕放令万纪还第

贞观十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上疏谏曰:“臣自擢居左右,每侍帷幄,屡奉明旨。常许仁义之道,守之而不失;俭约之志,终始而不渝。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疏奏,太宗谓征曰:“人臣主,顺旨甚易,忤情尤难。朕今闻过能改,庶几克终善事。若违此言,更何颜与公相见?复欲何方以理天下?自得公疏,深觉词强理直,遂列为屏障,朝夕瞻仰。又寻付史司,冀千载之下识君臣之义。”乃赐征黄金十斤,厩马二匹。

(节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贤良曰:盖桡枉者以直,救文者以质。昔者,晏子相齐,一狐裘三十载。故民奢,示之以俭;民俭,示之以礼。方今公卿大夫子孙,诚能节车舆,适衣服,躬亲节俭,率以敦朴,罢园池,损田宅,内无事乎市列,外无事乎山泽,农夫有所施其功,女工有所粥其业;如是,则气脉和平,无聚不足之病矣。

(节选自《盐铁论·救匮》)

6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始皇营建A宫室B而人多C谤议DE为徇F其私欲G不与众H共故也。

6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劝说,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含义不同。

B.御史,是中国古代执掌监察官员的一种泛称,约自秦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

C.还第,即回家,古代往往指官吏因辞职或被解职而返回私宅。

D.事,侍奉,与《答司马谏议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中的第一个用法不同。

6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王室和大臣们认真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结果。

B.贞观年间,岑文本因出身低微而觉得自己配不上高官厚禄,放弃谋求私产;戴胄、魏征身居要职却居宅简陋,得到太宗的嘉许。

C.魏征担心太宗不能坚持勤俭节约,于是进呈奏章谏议;太宗认为自己听到错误就能改正,可以把善事坚持到底。

D.只要公卿大夫和他们的子孙能控制使用的车辆,穿着合乎礼法的衣服,以身作则,厉行节俭,做敦厚朴素的表率,国家就会贫富调和,社会安定。

6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2)盖桡枉者以直,救文者以质。

70.唐太宗罢免权万纪官职的原因是什么?

2024·浙江金华义乌市·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豫让遁逃山中,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释去之。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使兵围之。豫让曰:“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于是襄子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若夫豫让为智伯臣也,上不能说人主使之明法术度数之理以避祸难之患,下不能领御其众以安其国;及襄子之杀智伯也,豫让乃自黔劓,败其形容,以为智伯报襄子之仇。是虽有残刑杀身以为人主之名,而实无益于智伯若秋毫之末。此吾之所也,而世主以为忠而高之。

(选自《韩非子》)

材料三:

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

昔郄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选自方孝孺《豫让论》,有删改)

7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A于此时B曾无一语C开悟D主心E视伯之F危亡G犹越人视秦人之肥H瘠也

7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指最终,终于,表示事情的完成、终结,与成语不忍卒读词义相同。

B.形容,指形体容貌,与《屈原列传》中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形容词义相同。

C.下,指轻视,看不起,与《六国论》中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用法相同。

D.不胜,指禁不住,不能忍受,与《鸿门宴》中刑人如恐不胜不胜词义不同。

7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遇智伯,受重用,在智伯被灭后,逃到山中,为报知遇之恩毅然选择多次刺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

B.豫让埋伏刺杀赵襄子未遂,赵却非常理解豫让的行为,认为他是义士,并将自己的衣服相赠以成全他。

C.郄疵侍奉智伯,能洞察韩魏的企图,积极为智伯建言献策,虽结果不尽如人意,也可算是无愧于心了。

D.智伯暴虐为政,荒淫无度而又贪得无厌,他不接受豫让的建议,在讨伐赵襄子时,反而招致身死国灭。

7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2)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

75.司马迁、韩非子和方孝孺对豫让的评价褒贬不一,请简要分析。

2024·浙江台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无为。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上有所长,事乃不方。矜而好能,下之所欺;辩惠好生,下因其材。上下易用,国故不治。

用一之道,以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徙。故圣人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不见其采,下故素正。因而任之,使自事之;因而予之,彼将自举之;正与处之,使皆自定之。上以名之,不知其名,复修其形。

(节选自《韩非子·扬权第八》)

材料二:

秦拔魏邢丘。范雎日益亲,用事,因承间说王曰臣居山东时,闻齐之有孟尝君,不闻有王;闻秦有太后、穰侯,不闻有王。夫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谓王。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华阳、泾阳等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为此四贵者下,乃所谓无王也。穰侯使者操王之重,决制于诸侯,剖符于天下,征敌伐国,莫敢不听;战胜攻取则利归于陶,战败则结怨于百姓而祸归于社稷。臣又闻之,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其主。淖齿管齐,射王股,擢王筋,悬之于庙梁,宿昔而死。李兑管赵,囚主父于沙丘,百日而饿死。今臣观四贵之用事,此亦淖齿、李兑之类也。夫三代之所以亡国者,君专授政于臣,纵酒弋猎。其所授者妒贤疾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不为主计而主不觉悟,故失其国,今自有秩以上至诸大吏,下及王左右,无非相国之人者。见王独立于朝,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王以为然。于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以范雎为丞相,封为应侯。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五》)

7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所授者妒贤A疾能B御下C蔽上以成D其私E不为FGH而主不觉悟

7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方,指失去方向,文中用来形容处理政事失去方向,不能办成。

B.举,指任用、举用,与《陈涉世家》举大计亦死词义不同。

C.卑,使……卑微,与《苏武传》单于壮其节的用法相同。

D.有秩,古代官名,乡官,掌管听讼收税等事,相当于后世的乡长。

7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强调,事物都需各展其才,让公鸡掌夜报晓,让猫捕捉老鼠,国家政事的处理也应如此。

B.韩非子认为君主喜欢自夸逞能,臣下就会借此欺骗他;臣下卖弄口才和智慧,君主就会被利用。

C.范雎认为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灭亡的原因都是君主把专权转授给臣下,自己纵酒行猎,不理政事。

D.范雎先分析太后、穰侯等人擅权的现状,再借用历史故事晓以利害,最后表达对秦国未来局势的担忧。

7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无为。

2)范雎日益亲,用事,因承间说王曰……

80.材料一与材料二揭示的君主为政之道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4·浙江台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韩破,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后十年,(良)数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有删改)

[注]①不死于盗贼:不会死在和贼的拼搏上。②伊尹、太公:伊尹辅佐汤建立商朝。吕尚(即太公望)是周武王的开国大臣。

8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为子房A才有余BC忧其度DE之不足F故深折其G少年刚锐之气H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8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省意思是不领悟、不明白;挟持解释为秉持、操持、具有,所挟持者甚大指心中的抱负远大。

B,意思是注视,与范增数目项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中的”“在词类用法上相同。

C鸡鸣指早上1点到3点,与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鸡鸣词意相同,文中的平明也指不同的时辰。

D匹夫多指有勇无谋的人或平民,文中多处提到匹夫,要么指出张良的平民子弟身份,要么批评其行事鲁莽。

8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灭韩后,张良雇佣大力士,在秦始皇出游的途中击杀秦始皇,失败后变更姓名,逃亡下邳。秦始皇因此次刺杀大怒,在全国抓捕刺客。

B.张良对老父的态度不断变化,从因老父的无礼想殴打他,到因老父年老又强自忍耐,再到大惊”“大怪,形象地展现了张良对老父认识的改变。

C.苏轼认为世人把老父看作鬼怪一类是不正确的,老父有可能是当时隐居的君子,故意做出奇特的行为,来磨炼张良的耐性,其用意不在授兵法。

D.苏轼指出古代的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处,具有面对突发事件从容不惊、无故受辱也不生气的品质,认为伊尹、太公、荆轲、聂政便是此类豪杰之士。

8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倨傲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85.苏轼在材料二中针对材料一的不同事例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议论。请仿照下面的例子,概括事例与议论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使用原文。

例:材料一张良感叹与刘邦关系融洽——材料二张良的忍耐性格对刘邦有影响。

2024·浙江9+1联盟·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病矣,若不可讳而不起此病也。仲父亦将何以诏寡人?”管仲对曰:“微君之命臣也故臣且谒之虽然君犹不能行也”公曰:“仲父之命于寡人,寡人敢不从乎?”管仲衣冠起,对曰:“臣愿君之远易牙、竖刁、堂巫、公子开方。夫易牙以调和事公,公曰惟烝婴儿之未尝,于是烝其首子而献之公。公喜宫而妒,竖刁自刑而为公治内。公子开方事公十五年,不归视其亲。齐、卫之间,不容数日之行。臣闻之,务为不久,盖虚不长。其生不长者,其死必不终。”桓公曰:“善。”管仲死,已葬。公憎四子者,废之官。逐堂巫而苛病起兵,逐易牙而味不至,逐竖刁而宫中乱,逐公子开方而朝不治。桓公曰:“嗟!圣人固有悖乎!”乃复四子者。处期年,四子作难,围公一室,不得出。有一妇人,遂从入,得至公所。公曰:“吾饥而欲食,渴而欲饮,不可得,其故何也?”妇人对曰:“易牙、竖刁、堂巫、公子开方四人分齐国,涂十日不通矣。公子开方以书社七百下卫矣,食将不得矣。”公曰:“嗟兹乎!圣人之言长乎哉!”乃援素憾以裹首而绝。

(节选自《管子·小称》)

材料二: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桓公声不绝乎耳,色不绝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邪?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8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微君之命A臣也BCD且谒之E虽然F君犹不GH行也

8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摄,文中指整理,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摄乎大国之间词义不同。

B.窦,文中指孔穴、洞,与《幼学琼林》中的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词义相同。

C.书社,古制二十五家立社,登记社内人名谓之书社。文中指按社登记的人口、土地等。

D.冠,文中指帽子,与蒲松龄《促织》中的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词义相同。

8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竖刁、易牙、开方等人为了迎合齐桓公的喜好而不择手段,所作所为违背了人之常情,所以管仲提醒齐桓公要远离他们。

B.管仲认为竖刁、易牙、开方等人的作假不可能持久,掩盖虚伪也不会长远,他们很快会露出狰狞的面目,后来果然应验。

C.开方本是卫国公子,他隐瞒身份,隐藏在齐桓公的身边,身在齐而心在卫,最后一举作难,瓜分齐国,为卫国获得利益。

D.对于管仲的话,齐桓公经历了由坚信到怀疑,到肯定的过程,他为怀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最后他忍饥挨饿,自尽而亡。

89.把下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父之病病矣,若不可讳而不起此病也。

2)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邪?

90.材料二中,苏洵对于管仲有什么看法?

2024·浙江Z20联盟·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九月,契丹主将五万骑,号三十万,自扬武谷而,旌旗不绝五十余里。代州刺史张朗、忻州刺史丁审琦婴城自守,虏骑过城下,亦不诱胁。审琦,洺州人也。

辛丑,契丹主至晋阳,陈于汾北之虎北口。先遣人谓敬瑭曰:吾欲今日即破贼可乎?敬瑭遣人驰告曰:南军甚厚,不可轻,请俟明日议战未晚也。使者未至,契丹已与唐骑将高行周、符彦卿合战,敬瑭乃遣刘知远出兵助之。张敬达、杨光远、安审琦以步兵陈于城西北山下,契丹遣轻骑三千,不被甲,直犯其陈。唐兵见其羸,争逐之,至汾曲,契丹涉水而去。唐兵循岸而进,契丹伏兵自东北起,冲唐兵断而为二,步兵在北者多为契丹所杀,骑兵在南者引归晋安寨。契丹纵兵乘之,唐兵大败,步兵死者近万人,骑兵独全。敬达等收余众保晋安,契丹亦引兵归虎北口。敬瑭得唐降兵千余人,刘知远劝敬瑭尽杀之。

是夕,敬瑭出北门见契丹主,契丹主执敬瑭手,恨相见之晚。敬瑭问曰:皇帝远来,士马疲倦,遽与唐战而大胜,何也?契丹主曰:始吾自北来,谓唐必断雁门诸路,伏兵险要,则吾不可得进矣。使人侦视,皆无之。吾是以长驱深入,知大事必济也。兵既相接,我气方锐,彼气方沮,若不乘此急击之,旷日持久,则胜负未可知矣。此吾所以亟战而胜,不可以劳逸常理论也。敬瑭甚叹伏。壬寅,敬瑭引兵会契丹围晋安寨,营于晋安之南,长百余里,厚五十里,多设铃索吠犬,人跬步不能过。敬达等士卒犹五万人,马万匹,四顾无所之。甲辰,敬达遣使告败于唐,自是声问不复通。唐王大惧。

丁未,唐主下诏亲征。雍王重美曰:陛下目疾未平,未可远涉风沙;臣虽童稚,愿代陛下北行。帝意本不欲行,闻之颇悦。张延朗、刘延皓及宣徽南院使刘延朗皆劝帝行,帝不得已,戊申,发洛阳,谓卢文纪曰:朕雅闻卿有相业,故排众议首用卿,今祸难如此,卿嘉谋皆安在乎文纪拜谢,不能对。己酉,遣刘延朗监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符彦饶军赴潞州,为大军后援。诸军自凤翔推戴以来骄悍不为用彦饶恐其为乱不敢束之以法。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晋纪一》有删改)

材料二: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①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节选自孙武《孙子兵法·谋攻篇》)

[注]①虞:戒备,准备。

9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诸军A自凤翔B推戴以来C骄悍D不为用E彦饶恐F其为乱G不敢H束之以法。

9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向南进发,名词作动词,与《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用法不相同。

B.置,设置,与《项脊轩志》内外多置小门墙字意思相同。

C.跬步,半步,即迈开一次腿的距离,与《劝学》故不积跬步跬步意思相同。

D文纪但拜谢与《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用法不相同。

9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主统领五万骑兵到达晋阳,在汾北的虎北口布列兵马,派人向石敬瑭询问攻敌的策略,得到答复后就与后唐骑将高行周、符彦卿交战。

B.契丹主派遣三千轻骑兵,直接突击城西北山下的后唐军队队列。后唐军队见他们疲困争相追逐,不曾想却遭到契丹伏兵攻击,在北面的步兵大多被杀。

C.契丹军队长途跋涉深入敌营作战,在士兵战马都十分疲倦的状态下却大获全胜。石敬瑭得知取胜的原因后对此十分赞叹佩服。

D.孙武认为作战预知胜利的方法具体有五种,总的来说要力求对整个战局有宏观的把握,准确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从实际出发制定策略以确保每战必胜。

9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吾自北来,谓唐必断雁门诸路,伏兵险要,则吾不可得进矣。

2)朕雅闻卿有相业,故排众议首用卿,今祸难如此,卿嘉谋皆安在乎?

95.孙武指出: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孙武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2024·浙江Z20联盟·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节选自《论语》)

材料二: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五伯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文公死晋袭文公之余威得为诸侯之盟主者百有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注】①公子纠:齐桓公之兄长,齐桓公与之争位,最终杀了他。管仲曾是公子纠的家臣。②谅:小小的诚信。③自经:自缢。④归:藏钱的府库。⑤摄:兼任。⑥竖刁、易牙、开方:齐桓公的三位宠臣。⑦文:指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

96.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公死ABC文公之余DE得为诸侯之盟FGH百有余年

9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在材料一中的意思是辅佐,与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一句中的词义相同。

B.被发左衽,指头发披散,衣襟向左开,文中代指华夏将沦为文明未开化的夷狄之族。

C.弹冠而相庆,含贬义,指三子在管仲死后为自己将得到齐桓公的重用而相互庆贺。

D.手足,文中借代举动,与成语情同手足”“手足之情中的手足词义不相同。

9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从一臣不事二主的立场怀疑管仲是个仁者,而孔子则从造福天下百姓的角度肯定了管仲的历史功绩,言外之意认为他有大仁。

B.孔子认为管仲器小,批评他不俭,家有三归官事不摄;还批评他不知礼,在有些生活享受上甚至超越了齐桓公。

C.苏洵认为,从源头上考量齐国的成败,成功起于鲍叔而不是管仲,衰败则起于管仲而不是受齐桓公宠幸的竖刁、易牙等三个奸臣。

D.同为春秋霸主,晋文公之才没超过齐桓公,手下大臣又不如管仲,然而在两人死后,晋、齐两国的国运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果。

9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2)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100.同为批评管仲,孔子与苏洵的批评目的却不相同,请简要说明。

2024·浙江精诚联盟·三模)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十一月乙亥,王僧辩又奉表曰:

紫宸旷位,赤县无主,百灵耸动,万国回皇。虽醉醒相扶,同归景毫,式歌且诵,总赴唐郊。犹惧陛下俯首潸然,德不嗣。传车在道,方慎宋昌之谋;法驾已陈,尚杜耿纯之劝。岳牧翘首,天民累息。

臣闻星回日薄,击雷鞭电者之谓天;岳立川流,吐雾蒸云者之谓地。苞天地之混成,洞阴阳之不测,而以裁成万物者,其在圣人乎!故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黄屋庙堂之下,本非获已而居;明镜四衢之尊,盖由应物取训。伏惟陛下稽古文思,英雄特达,比以周旦,则文王之子;方之放勋,则帝挚之季。千年旦暮,可不在斯。庭阙湮亡,钟鼎沦覆,嗣膺景历,非陛下而谁?岂可使赤眉更立盆子,隗嚣托置高庙。陛下方复从容高让,用执谦光。展其矫行伪书,诬罔正朔,机而作,断可识矣。匪疑何卜,无待蓍龟。

日者,公卿失驭,祸缠霄极,侯景凭陵,奸臣互起,率戎伐颖,无处不然,劝明诛晋,侧足皆尔。刁斗夜鸣,烽火相照。中朝人士,相顾衔悲;凉州义徒,东望殒涕,惵惵黔首,将欲安归!陛下英略纬天,沉明内断,横剑泣血,枕戈尝胆,农山圮下之策,金匮玉鼎之谋,莫不定算扆帷,决胜千里。击灵鼍之鼓,而建翠华之旗,驱六州之兵,而总九伯之伐,四方虽,一战以霸。斩其鲸鲵,既章大戮,何校灭耳,莫匪奸回,史不绝书,府无虚月。自洞庭安波,彭蠡底定,文昭武穆,芳若椒兰,敌国降城,和如亲戚,九服同谋,百道俱进,国耻家怨,计期就雪,社稷不坠,翳在圣明。今也何时而申帝启之避凶危若此方陈泰伯之辞。国有具臣,谁敢奉诏。

天下者高祖之天下,陛下者万国之欢心,万国岂可无君,高祖岂可废祀。即日五星夜聚,八风通吹,云烟纷郁,日月光华,百官象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飞舻巨舰,竟水浮川;铁马银鞍,陵山跨谷。英杰接踵,忠勇相顾,湛宗族以酬恩,焚妻子以报主。莫不覆盾衔威,提斧击众,风飞电耀,志灭凶丑。所待陛下昭告后土,虔奉上帝,广发明诏,师出以名,五行夕返,六军晓进,便尽司寇之威,穷蚩尤之伐,执石赵而求玺,斩姚秦而取钟,修扫茔陵,奉迎宗庙。陛下岂得不仰存国计,俯从民请。汉宣嗣位之后,即遣蒲类之军;光武登极既竟,始有长安之捷。由此言之,不无前准。

臣等或世受朝恩,或身荷重遇,同休等戚,自国刑家。苟有腹心,敢以死夺。不任悽悽之至,谨重奉表以闻。

(节选自《梁书·本纪第五元帝》,有删改)

【注】①景亳,因其地有景山而称景亳,在今河南省梁园区蒙墙寺一带,相传为汤始居之地。

10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标号上画“√”

今也A何时B而申C帝启之DEFGHIJ陈泰伯之K

10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指谦让,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其言不让含义相同。

B.见,指观察、查看,与《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含义不同。

C.虞,指忧虑、忧患,与成语不虞之誉含义相同。

D.当,指应当,与《登泰山记》中崖限当道者含义不同。

10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僧辩多次上表劝谏世祖,此次上表是为了劝谏世祖能顺应天命,继承帝位,主宰神州,让天下百姓能够心神安定。

B.王僧辩认为机会转瞬即逝,此时正是登上帝位的最佳时机,切不可因谦让而错失良机,更无须依靠龟甲来占卜测算。

C.王僧辩认为世祖雄才伟略,性情沉稳,遇事果断,只需运筹帷幄,积极征伐,便可一雪前耻,决胜千里,一战称霸。

D.王僧辩认为世祖已结天下百姓的欢心,百姓将会像五星和八风一样汇聚在世祖周围,接踵而至,拥护世祖,报答皇恩。

10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伏惟陛下稽古文思,英雄特达,比以周旦,则文王之子。

2)臣等或世受朝恩,或身荷重遇,同休等戚,自国刑家。

105.语言艺术往往影响了劝谏结果,试分析本文与《谏太宗十思疏》劝谏语言上的相同点。

2024·浙江金丽衢十二校·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为人主而身察百官,则日不足,力不给。且上用目,则下饰观;上用耳,则下饰声;上用虑,则下繁辞。先王以三者为不足,故舍己能而因法,审赏罚。先王之所守要,故法省而不侵。独制四海之内,聪智不得用其诈,险躁不得关其佞,奸邪无所依。远在千里外不敢易其辞势在郎中不敢蔽善饰非;朝廷群下,直凑单微,不敢相逾越。故治不足而日有余,上之任势使然之。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莫如法。

(节选自《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法定之后,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

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无专行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

法者,非天堕,非地生,发于人间,而反以自正。是故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所立于下者,不废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所谓亡国,非无君也,无法也;变法者,非无法也,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是故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

(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10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远在千里AB不敢CD其辞E势在F郎中G不敢H蔽善I饰非

10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奸邪,指奸邪之人,与邪曲之害公也邪曲用法和意思均相同。

B.轨,车两轮之间为轨,后指车轮碾过的痕迹、路线,这里比喻秩序、规矩。

C.中,指符合、合乎,与《促织》中又劣弱不中于款词义不相同。

D.公道,指公正无私的道理,与熟语人间自有公道公道意思一样。

10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主亲自考察百官,会时间不够,精力不足,即使君主目、耳及脑并用,臣下也会掩饰,所以君主要运用自己的才能并依赖法律治国。

B.韩非子认为君主能够轻松掌控整个天下,各种类型的臣子在各种场合都不能使坏逾越本分的原因,就在于君主能够善于运用法律执政。

C.治国不能因为豪门权贵犯罪而偏袒,就像墨线不能弯曲来迁就歪斜不正的木料一样,应当以法为准绳,来确保法律的严肃性、公正性。

D.君主可以制约官员的恣意妄为,但君主也受法令礼仪的制约,没有人能独断专横,那么正道就可以畅通,政事就能无为而治。

10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2)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

110.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法律思想有哪些历史进步之处?

2024·浙江金丽衢十二校·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尝读《汉书·天文志》载:“海旁蜃气象楼台”,初未之信。

庚寅季春,余避寇海滨。一日饭午,家僮走报怪事曰:“海中忽涌数山,皆昔未尝有,父老观以为甚异。”余骇而出,会颍川主人走使邀余。既至,相携登聚远楼东望。第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联如叠��,列如崪岫,隐见不常。移时,城郭台榭,骤变欻起,如众大之区,数十万家,鱼鳞相比。中有浮图老子之宫,三门嵯峨钟鼓楼翼其左右檐牙历历极公输巧不能过。又移时,或立如人,或散如兽,或列若旌旗之饰,瓮盎之器,诡异万千。日近晡,冉冉漫灭,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

《笔谈》记登州海市事,往往类此。余因始信。

噫嘻!秦之阿房,楚之章华,魏之铜雀,陈之临春、结绮……突兀凌云者何限!运去代迁,荡为焦土,化为浮埃。是亦一蜃也,何暇蜃之异哉?

(选自林景熙《蜃说》)

材料二:

洛阳处天下之中,殽、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者,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其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选自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

11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三门嵯峨A钟鼓B楼翼C其左右D檐牙E历历FG公输巧H不能过。

1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春,指农历三月,与孟春、仲春合称三春指时代、朝代或季节的末期。

B.焦土,文中指烧焦了的土,与《阿房宫赋》中可怜焦土焦土用法相同。

C.挟,文中指拥有、倚仗,与《赤壁赋》中挟飞仙以遨游意思不同。

D.候,文中指看、观察,与《归去来兮辞》中稚子候门意思不同。

1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景熙按时间顺序——“第见”“移时”“又移时直到日近晡等,细腻地描绘了瞬息万变的海市蜃楼奇观。

B.历朝历代高耸入云的宫殿楼台那么多,改朝换代之后,终究烟消云散,与之相比,海市蜃楼实在没什么好惊讶的。

C.洛阳处于全国中心,地理位置重要,是各方势力必争之地。天下太平时则罢,要是发生变乱,洛阳首当其冲必遭兵灾。

D.唐时在洛阳建造的一千多座楼馆府邸,因唐末战乱全部被毁,作者由此感叹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1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近晡,冉冉漫灭,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

2)其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115.两则材料在写法上都因事而议,托事兴讽,请选择其中一则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ACE 2A    3B    4.(1)孟尝君便到他的封地薛邑去,离那里还差一百里路,老百姓就扶老携幼,整日在路上迎接他。

2)砍下树木做武器,举起竹竿做旗帜,天下的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应和着,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着他。 5.目的:使孟尝君赢得薛地民心。巩固孟尝君在薛地的地位。

性格:深谋远虑、做事果断。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冯谖赶着车到了薛邑,派官吏召集应该还债的老百姓都来核对借契,借契全核对过了。

意思是之薛动宾结构,在其后A处断开;

诸民当偿者,意思是应该还债的老百姓,作的宾语,在其后C处断开;

券遍合意思是借契全核对过了,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在其前E处断开。

故在ACE三处断开。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和文言句式的能力。

A.错误。意思不同。生活、养活;安慰、慰问。句意:穷得没有办法养活自己。/委屈你们来慰问我。

B.正确。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意思是等到。句意:跟门下的食客一样对待。/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

C.正确。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为市何而今在安哉。句意:用它买些什么回来呢?/而今天又在哪里呢?

D.正确。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意思是穿一年孝服的亲族。句意:过了一年。/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经门客推荐错,由原文“……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可知,是冯谖自己主动来的。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就国,到他的封地;终日,整日;迎君道中是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意思是在路上迎接他

2,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名词作状语,像回声一样;,担着;,通,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先找到冯谖的做法,联系下文分析其目的,通过文中的描写分析其性格。

结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可知,由后来孟尝君到薛地受到的欢迎和爱戴,可知市义的目的是使孟尝君赢得薛地民心,巩固孟尝君在薛地的地位。

结合起,矫命……”可见其做事果断,当机立断;结合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可知,孟尝君被君王忌惮,回到薛地,收到欢迎,这些有冯谖的功劳,足见他有先见之明,深谋远虑。

参考译文:

齐国有个名叫冯谖的人,穷得没有办法养活自己,托人请求孟尝君,说他愿意在孟尝君家里当个食客。孟尝君问:“客人有什么爱好?”回答说:“他没有什么爱好。”又问:“客人有什么才能?”回答说:“他没有什么才能。”孟尝君笑着接受了他(的请托),说:“好吧。”

孟尝君身边的办事人员因为孟尝君看不起他,便拿粗劣的饭菜给他吃。过了不久,冯谖靠着柱子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办事人员把这情况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鱼吃,跟门下的食客一样对待。”过了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办事人员都笑话他,并把这情况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照别的门客那样给他准备车吧。”于是冯谖乘着他的车,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说道:“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看待了。”这以后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在这里)没有办法养家。”办事人员都厌恶他,认为他一味贪求、不知满足。孟尝君问道:“冯先生有亲人吗?”答道:“有个老母亲。”孟尝君派人给她吃的、用的,不让她缺少什么。于是冯谖再也不唱歌了。

后来孟尝君发出了一个布告,询问家里的食客们:“谁熟悉会计工作,能替我到薛邑去收债吗?”冯谖(在布告上)签名,写道:“我能。”孟尝君看了感到奇怪,说:“这(签名的)是谁呀?”办事人员说:“就是唱那‘长铗啊,回去吧’的人。”孟尝君笑着说:“客人果真有才能啊,我对不起他,以前不曾接见他。”便特意把冯谖请来并接见他,向他道歉说:“我被一些琐事搞得很疲劳,被忧患缠得心烦意乱,生性又懦弱愚笨,陷在国事家事之中,(不得脱身与先生见面,)得罪了先生。先生不以(我对您的简慢)为羞辱,还有意替我到薛邑去收债吗?”冯谖说:“愿意(替您)做这件事。”于是准备车马,收拾行李,载着借契出发,告辞的时候,冯谖问:“债款收齐了,用它买些什么回来呢?”孟尝君说:“看我家里缺少的东西(就买些回来)。”冯谖赶着车到了薛邑,派官吏召集应该还债的老百姓都来核对借契,借契全核对过了,(冯谖)站起来,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债款赐给老百姓,随即烧了那些借契,老百姓们欢呼万岁。

冯谖一直不停地赶车回到齐国(都城),大清早就求见孟尝君。孟尝君问:“用债款买了什么回来?”冯谖说:“您说‘看我家里缺少的东西(就买些回来)’。我私自考虑,您宫里堆积着珍宝,猎狗和骏马充满了牲口圈,美女站满了堂下。您家里缺少的只是‘义’罢了!我私自用债款给您买了‘义’。”孟尝君不高兴,说:“好吧,先生算了吧!”过了一年,齐王对孟尝君说:“我不敢用先王的臣子做我的臣子。”孟尝君便到他的封地薛邑去,离那里还差一百里路,老百姓就扶老携幼,整日在路上迎接他。孟尝君回头看着冯谖说:“先生给我买‘义’的道理,今天才算理解了。”

汇编不易
需要本篇文言文阅读与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10 元   获取
8份高三模拟全套价格50 元

8份高一期中全套价格50 元
8份高一期末全套价格40 元
8份高二期中全套价格50 元

8份高二期末全套价格40 元

8份高三期末全套价格40 元

彦师语文课堂
能讲解考场答题技巧,也补充忽视的好玩的好笑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