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麻醉:全麻或脊麻
体位:a.俯卧位、b.胸、膝俯卧位:髋关节和膝关节弯曲
1911年Hibbs实施了第1例脊柱融合术,术中取自体棘突作为植骨材料植于椎板间达到植骨融合的目的。
1948年Cleveland为治疗单纯后侧融合术后假关节形成将植骨部位向外侧延伸至关节面的外侧和横突基底部。
1959年Watkins将上述方法推广,植骨融合的部位包括横突间、峡部以及关节突关节。
Moe强调在所有进行后侧及后外侧融合的病例中都应进行关节突关节融合。
临床实际应用中常在椎板切除、神经根管减压后进行后外侧融合。
因为其手术入路简单,容易暴露,并发症发生率低,因此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其对于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效果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后路腰椎融合手术,借助螺钉 钛棒 填充骨。
腰椎退变性疾病(L3-S1) 退变性滑脱 盘源性腰疼 后外侧融合失败、假关节形成
严重的骨质疏松 感染 病变节段超过三个 Ⅲ度以上脊柱滑脱 严重的硬膜外瘢痕
上方相邻椎体椎板下1/3部分咬出 关节突关节内侧1/2切除 包括将重叠的下关节突和椎板边 缘外侧部分切除
保持双侧下关节稳定性 椎管后方充分减压 椎间盘从两侧减压充分 终板处理
PLIF——处理间盘
双侧植入融合器
从两侧分别将椎间融合器植入椎间隙
Cage 椎间融合器较短,X线透视下矢状位过椎体2/3,正位像不过中线椎弓根螺钉、钛棒后路固定融合。
3、TLIF——经椎间孔椎体融合(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
原则:不同于PLIF,TLIF是通过单侧入路进行椎体间融合,以恢复正常的椎间隙高度和腰椎生理前突。
TLIF技术最早由Harms于1982年报道。其特点是采用后入路,从单侧进入椎管而达到双侧椎体间融合。不需干扰中央管,减少了脑脊液漏的发生;不需过多牵拉神经根和硬膜囊,减少神经损伤的概率。保留了对侧椎板与小关节,增加植骨面积,可行360°融合;保留了棘突上、棘突间韧带,能重建腰椎后部张力带结构。
TLIF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腰椎退变性疾病(L3-S1?L1-S1)
退变性和椎弓根峡部裂性滑脱
盘源性腰疼
后外侧融合失败、假关节形成
需要进行完整关节突关节切除的退变性疾病
退变性侧凸对骶髂关节进行前柱支撑
禁忌症:
感染
终板破坏
硬膜外瘢痕严重粘连
TLIF技术的优缺点
优点:对硬膜囊和神经根牵拉少,由于是单侧入路,理论上手术时间短。可以通过通道或显微镜下半椎板拉钩进行微创手术。
缺点:可能会伤及神经根出口区损伤神经根;对侧是间接减压;椎间盘切除不完全。
TLIF手术技巧——减压范围
一侧下关节突和部分上关节突切除 显露椎间盘
4、PLIF&TLIF
各有优势,目前大部分学者倾向于TLIF 很少或者不能进行两侧TLIF,骨质破坏太多;可以一侧TLIF,另一侧开窗减压。
1933 年Burns最早将ALIF 用于治疗腰椎滑脱 1986 年Crock将这一方法用于椎间盘源性腰痛
中、下腰椎退行性病变 脊柱滑脱 椎板切除术失败综合征、后路融合假关节形成 肿瘤手术时前路切除术后进行前路的稳定手术
椎间隙高度丢失,伴有骨质疏松 Ⅲ度和Ⅳ度滑脱症 感染 骨折
选择合适大小的Cage充分减压。
4、ALIF术后X线片
1、AxiaLIF经皮经骶前入路轴向椎间融合(axiallumbar interbodyfusion)
AxiaLIF 2004 年Cragg等报道:
DLIF/XLIF 是从侧方将间盘摘除,植入椎间融合器配合椎体侧方钛板固定或后路经皮螺钉固定。
目前DLIF&XLIF已经扩展到脊柱的各种退变、畸形、滑脱、肿瘤以及翻修手术,并且为胸椎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术入路。 因为受体位所限及髂嵴的阻挡,XLIF只适用于腰5以上节段的椎间融合(T5-L5),而对于小关节及黄韧带明显增生的患者为实现充分减压还需行后路手术。 最佳适应证为动力性和退变性侧凸力线不佳导致的椎管狭窄症患者。
DLIF& XLIF Anatomiclandmarkidentification&initialincision
通过植入的大号椎间融合器不仅保证了良好的融合,而且通过撑开椎间隙实现了椎管容积的扩大,达到了神经减压的目的。
对于退变性侧凸来说可以通过椎间融合器达到冠状面部分矫型和前路撑开恢复腰前凸的目的。
由于完全不进入椎管因此也完全避免了椎管内出血和神经损伤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