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UBE技术正以其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逐渐成为治疗脊柱疾病的新趋势。在这万物冬藏,岁月沉香,虽寒风料峭但温暖相伴的美好时刻 ,作为推动中国UBE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员之一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田大胜主任团队联合国际UBE协会中国临床培训中心主办的“安徽省脊柱内镜联盟第四届学术会议,暨安医大二附院第十九期UBE培训班,暨第十二届全国UBE技术培训班”在安徽合肥隆重召开。此次会议汇聚了国内顶尖专家,共同探讨和展示UBE技术的最新进展。在这次盛会中,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多位脊柱内镜领域的专家教授,为大家分享脊柱微创领域的相关知识。本篇文章聚焦的采访对象为周跃教授,相信丰富的内容定会让大家受益匪浅。
1. 从医四十余载,您一直专注于微创脊柱外科领域,在这方面成果斐然,被业界誉为中国微创脊柱外科领域的开拓者和引领者。在您看来,内镜技术和显微镜技术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可能面临的局限是什么?
周跃教授
我从医40年,从事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大概有25年,微创脊柱外科技术是我一生奋斗和追求的技术。显微镜技术和内镜技术在微创脊柱外科领域各有优势和局限。显微镜技术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它标志着脊柱外科技术层面的第一场革命性改变,改变了过去脊柱外科医生在裸眼下去操作的现状,使得手术能够实现小切口下的操作。显微镜技术在70年代欧美国家的兴起和应用被界定为欧美国家最早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代表,也成为世界最早的微创脊柱外科手术的标志。内镜技术则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末进入中国后开启了现代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新篇章。内镜在脊柱外科从90年代末显微内镜技术,到后来的以水为介质的单轴内镜技术,再到现在的双通道内镜技术的发展,构成了脊柱外科技术内镜中最重要的三大技术,后两者在临床应用较广。
显微镜技术与内镜技术相比,其操作环境和操作方式不同。显微镜技术是以空气为介质的操作环境,与传统手术相同,并且由于镜头在手术视野外,不会受到起雾、出血的干扰;而内镜技术以水为介质,镜头位于手术视野区域,通过水压冲洗保持视野清晰,不受出血干扰,且水本身的折光性质使得手术视野更加清晰漂亮(早期的显微内镜以空气为介质,镜头易受到起雾、出血等干扰),因此以水为介质的内镜成为脊柱内镜手术的主流。此外,显微镜技术支持双手操作,特别适合需要双手同时操作的复杂病例,如脊柱肿瘤的切除和神经上的肿瘤剥离,以及缝合等操作。内镜技术主要是单手操作,这在一些特殊病例上可能存在操作局限,因此需要设计适合单手操作的工具和设备来弥补。尽管如此,内镜技术因其微创性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已成为脊柱内镜手术的主流。
总的来说,显微镜技术和内镜技术都是使手术视野更加清晰、微观,保证手术操作更加精细、精准的技术,它们各有存在和发展的空间,两者相互互补、相互支撑,是微创脊柱外科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随着UBE技术迅猛发展,您如何看待UBE技术在未来脊柱外科领域中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地发挥UBE技术的优势,在其推广和应用过程中,您认为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周跃教授
UBE技术在中国发展迅速,已经成为脊柱内镜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UBE技术实际上是脊柱内镜最早的技术之一,有着近40年的历史。它使用传统的关节镜作为辅助技术,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光纤技术的发展,使得内镜可以做得更小,从而在内镜的镜杆上设计出工作通道。UBE技术的优势在于其操作是非同轴的,器械和内镜孔是分离的,这使得手术视野和显露范围不再受限,可以使用传统器械,包括动力、超声刀等,手术空间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扩展。
UBE技术易于掌握,因为它沿用了传统手术的模式,医生如果熟悉传统手术,可以很快上手UBE技术。此外,UBE技术提高了手术效率,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病人在手术台上的时间,从而降低了手术创伤。UBE技术因其在处理高难度脊柱问题,如中重度椎管狭窄、单侧入路的双侧减压以及内镜下脊柱融合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在中国得到了快速的推广。随着中国脊柱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从学习国外技术到应用再到技术创新,中国在某些技术上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未来,UBE技术和单孔镜技术将会相互支撑,根据不同病人的疾病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
3.当今医疗技术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逐渐融入脊椎外科疾病的临床治疗。您如何评价这些新技术在脊椎外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它们与脊椎外科研究的融合会给学科发展带来哪些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我们应采取哪些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
周跃教授
早在十多年前,我还在国内推动传统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时候,就提出手术的微创化、数字化与智能化是现代脊柱外科的标志,也是未来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方向。这些技术的发展将为微创脊柱外科带来革命性的改变,类似于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在脊椎外科领域,无论是借助显微镜技术还是内镜技术,都是将局部视野放大,使术者更清晰的看到组织的解剖结构,但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只能看到镜下的世界,看不到镜外的世界,如同在夜晚开车,看不到灯光外的区域。导航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融合,通过虚拟图像帮助术者看到镜外的世界,使得手术过程更加安全和高效,如同全程导航系统一样,为手术提供实时的指导和跟踪。
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在手术中实现更精准的操作,减少对X光等辐射的依赖,降低医生和患者的风险。人工智能技术在术前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更精准的疾病诊断和手术规划,在术中可以跟踪和指导手术操作,甚至预测手术结果,术后还能帮助制定康复计划和管理病人。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也为医生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曾有人问我“周教授,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来会不会让我们医生失业?”,我说“人工智能不会完全代替我们的医生,但是人工智能一定会淘汰不懂人工智能、不会人工智能、没有掌握人工智能的医生”。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年轻医生需要了解、学习和掌握人工智能技术,以便能够操纵和利用这些技术,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未来的医生需要具备与技术同步发展的能力,以确保在医疗领域保持竞争力。
4. 您在多个国际学会担任重要职务,在对外交流中,您认为目前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脊柱外科领域存在哪些差距和优势?我们应如何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以进一步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地位?
周跃教授
中国在微创脊柱外科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在脊柱内镜领域,某些技术已经达到了引领的地位。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微创脊柱外科技术从最初的不认同和反对到现在被广泛接受,已经走过了一段很长的路。
2024COA我做了一个《中国微创脊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专题,为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中国在脊柱外科领域的地位,中国需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既要走出去向世界学习,也要请进来主办国际学术活动,让世界了解中国在该领域的发展。与国际相比,中国在病人数量、医生手术操作技术和技巧以及技术创新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甚至在某些领域领先世界。然而,整体上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发展和未来引领方面,尤其是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方面,中国还需要继续努力。
同时,中国需要重视技术创新,因为创新是民族发展的源泉,也是走向世界的关键。未来的技术创新需要结合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这些最先进的技术与传统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结合将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鼓励和支持年轻一代的微创脊柱外科医生与时俱进,重视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在脊柱外科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原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主任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从事脊柱外科基础研究、临床和教学工作20余年,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11部。获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和医疗成果奖、2项重庆市科研课题及3项学校科研课题。
在教书育人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部队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2004年获总后育才银星奖,2006年荣立三等功;并参与编写全国研究生教材《外科学-前沿与争论》教学专著及其他骨科专著11部,承担教学课题1项。近5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多项微创脊柱外科新技术新手术,初步建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策略,完成了大量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得到患者及家属高度评价。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骨科主任兼脊柱病区主任
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安徽省首届卫生健康杰出人才
社会任职:
安徽省脊柱内镜联盟理事长
中国康复医学会创伤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委员会常委
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康复专委会第二届委员会双通道脊柱内镜学组副组长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骨科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委
安徽省微创医学会第二届骨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安徽省预防医学会骨与关节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委
安徽省康复医学会脊柱微创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
安徽省康复医学会脊柱微创外科专业委员会脊柱内镜工作组副组长
安徽省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主编《单侧双通道内镜实用技术手术图谱》,主译《脊柱内镜手术技术》,副主译《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参编中英文书籍3部,获专利3项
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发表中英文论文55篇,其中SCI 26篇(中科院 1区Top期刊4篇,IF≥10分 3篇),主笔撰写《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临床专家共识》
《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安徽医学》特约审稿人,《中华外科杂志》通讯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