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言自语真奇怪。” “一个人转圈、晃来晃去、在课堂里走来走去,真想一巴掌把他按在位置上!” “他明明会说话为什么发脾气?” “总是故意抢别人东西等你去追他,真无语。”
这些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家长们是不是很熟悉?
孩子的问题行为,真的很令人困扰。
吼叫,讲道理,也只是治标不治本,不见真正的效果。
别急,家长。
可能,你只是没找到重点。
放对“重点”,你能做的就很多,而且都能通向真正的“解决问题”。
1.
优先级1.2.3
你以为的“问题行为”
只能排最后
什么是问题行为?
当下处理的优先级排第一的是“安全问题”:
干扰到他人,比如打人。干扰到孩子自身安全,比如冲跑至马路。
有些你以为的问题行为,优先级只能排到最后。
比如,有一个小朋友喝水的时候,嘴唇一定要沿着杯口转一圈之后再喝。他的妈妈觉得:“是不是哪里失调了?是不是在寻求视觉刺激?”
还有家长就觉得孩子要戴个帽子遮阳,但小朋友无论怎么样都不戴,家长就会问老师:“他为什么不戴帽子呢?明明太阳那么大!”
只因为是特殊孩子,行为就被放大成了问题。
但这样的行为其实没有干扰到任何人,大不了他下次喝水的时候,妈妈走开眼不见为净就好了。
你也许会说怎么没有干扰到他人,干扰到我了,我看不下去,就要说。
但问题背后意味着他们面对的困难,有很多功能需要去提升,他们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解决,我们不能把有限的时间放在当下对该行为的厌恶情绪上。
孩子自言自语,要马上管。
并非因为他奇怪。是因为孩子自言自语已经大声到影响课堂内容进行,需要马上制止。
但如果没有影响到他人,甚至不用处理它。因为自言自语是所有孩子在语言发育过程中都会出现的,只是我们的孩子语言沟通上面有些落后,所以出现在了“不该出现的年纪”,需要另外再做语言沟通能力上的提高。
孩子睡觉的时候喜欢吸手指,要管。
因为手指破皮了还在吸,导致伤口一直好不了,危害了ta自身的健康。可以用抱枕,或者按摩的方式替代,让他入睡。
如果没有破皮,吸吮手指并不算问题行为,ta可能有触觉上的需要,或安全感上的需要。每个孩子都会吸手指,只是当吮吸手指这一本该出现在1岁孩子身上的行为,出现在这个4岁孩子身上时,要考虑,是否ta在日常中感受到过多的压力,让ta用吸手指表达?
你可能看出来了,判断问题行为的标准是:
1.与孩子或他人生命安全相关的,立马制止。
2.与孩子能力或是问题解决技巧相关的,比如丢玩具是因为不会玩,则可以协助孩子完成,丰富孩子的游戏技巧,帮助孩子能力提高。
3.与家长自己看不下去有关的,不处理,反而不会造成孩子的情绪问题。
看看你最在意的那个问题行为,处理的优先级,排名第几?
2.
解决“问题”的方式
是满足ta“能力提升”上的需要
比起找问题,不如找“需要”。
你眼中的问题,代表着ta能力提升上的需要。满足了这一需要,会发现很多行为的消失或减弱。
一个谱系孩子7岁了,妈妈反应他注意力不集中、喜欢咬笔杆子、上课偶尔会发呆走神、生活自理能力差、老师喊他从书包里拿一本拼音本,他能拿7分钟,书包拉链拉不回去,衣服到现在也不会自己独立穿。
注意力不集中,不能算问题行为,因为每个孩子身上都会出现这一情况,甚至大人身上也是。
咬笔杆,能理解妈妈的困扰,因为确实不太卫生,笔杆上面有细菌。
但我们要解决的,并不是单纯的咬笔杆这件事。
这个7岁孩子问题解决的切入点,可能首先会放在“书包拉链拉不回去”上。
想象他可能会面对的:
当老师说:“小朋友,我们要从书包里把语文课本拿出来,翻到第几页。”
接收到这一指令后,他应该把书包拉链拉开,找到这本课本,拿出来之后把书包放回去,再把拉链拉回去。
可能因为手部精细功能上有问题,导致他拉拉链拉不回去,写作业的时候,书写速度慢了,跟不上,他就无聊了,不想干了,就开始咬笔杆。
另外,他从老师指令中截取重点,来排序自己动作的能力,也就是组织计划的能力可能比较弱。因为生活自理也是需要自己按流程执行的,比如穿衣服,就需要把手放进袖子里,然后扣扣子......洗碗,需要涂洗洁精、冲洗、把碗从大到小叠放......
其实不止 ASD 孩子,特殊孩子都习惯被安排了。很多家长都会帮ta把所有事情给做完。
前期家长可以辅助孩子,后期就让孩子自己去准备。我们可以从收自己的玩具、收拾碗筷、收拾书包开始,让ta自己去组织计划。
当ta有一定的执行功能了,就能够更好地去做一些组织类、计划类的活动,也不会是习惯等待指令或者是被安排的一个情况了。
3.
当下可以做的
哪个都比
两个争吵的大脑更有用
放对重点,你能做的有很多。
有一个爸爸说,自己4 岁半有语言的孩子总是故意抢别人东西,等着被抢的小朋友去追他。在后面喊他,他越跑越快。
东西追回来了,他也不愿意把玩具还给它的小主人,会给大人,或直接丢地上。
如果是抢了比他小的孩子,爸爸会想:“当哥哥的怎么可以抢弟弟妹妹的东西,太不像话了。”
抢别人东西,的确是一个问题,因为就算是为了获取关注,也会让小伙伴讨厌他。有的普通孩子的嘴会很厉害:“讨厌!以后再也不和你玩了。”这个有语言,功能不错的孩子听后,可能会对其他小朋友更加有敌意。
作为家长,你可能会生气地叫他:“快还给别人”,或:“捡起来!”,但如果他怎么都不还或不捡,说“我就是故意的”,可能就变成:他的情绪上来了,你的怒火也上来了,两人僵持不下的局面,两个生气的大脑在那里争吵对话。
以下几个方法,可能都比我们两个大脑的对峙更有用。
1.他抢了别人玩具,当我们追到他的时候,可以先对他表示同理:“我知道你想要和ta玩,但是不知道怎么玩。”然后告诉他:“你把别人东西拿走了,别人会难过。”
2.既然知道他不会还给对方小朋友,就事先避免僵持不下的局面出现,给他做一个“正确示范”,家长拿到玩具后,还给对方小朋友,对对方说:“对不起,他就是想要和你玩一下。”
3.当下一次他想抢的时候,我们家长可以抢先一步阻止“抢玩具”这件事发生,同时说:“哦你想要和小朋友玩这个玩具呀。爸爸跟着你,帮你跟ta说。”或者直接和对方孩子互动,成为一个“孩子王”,带着孩子加入,示范给自己孩子如何才是和别人游戏的正确打开方式。
防止、示范,都是建立在情绪平和的基础上实现的。当孩子说“我就是要抢他的,我就是故意的。”这时候你的怒火也可能会窜起来,沟通就没用了。把他的情绪降下去,把自己的怒火也降下去,才能再去跟他沟通,接下来的示范也才会有用。
以上这些干货,来自邵玉珊老师在暖星的直播《你以为的问题行为,真的是问题行为吗?》她经验丰富,有着14年以上OT职能治疗经验。擅长发育迟缓、自闭症、多动症、感统失调等特殊儿童早期介入。早在7年前的轻课程时代就开始和暖星合作。
这些重要的思路在过去的几年间,触动了非常多的家长和老师们。如果你也时常困扰于怎样跟孩子互动起来,来听听这些直播课吧,会有所启发的。
编辑 | 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