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牛爸
来源:雪妈说自闭谱系
我们遇到过两个类型的高功能自闭症孩子。
第一种孩子在社交中很容易爆发攻击性。有时候,只是因为别人说了一句话,问了他一个问题,或者轻轻拍了他一下,又或者并无恶意地笑了一下,都可能勾起他的极大敌意,甚至上手打人。
这让父母十分为难,想带着孩子社交,却总是一言不合就开打,闹得一地鸡毛,心力交瘁。
第二种则与之相反,这部分自闭症孩子能量比较低,社交中有时候一句话也不敢说,甚至头都不抬,在他们心里,似乎所有人都是不友好的,所有人都是坏人,自己则随时都可能被伤害。
这也让父母感到很无力,想给孩子找个玩伴,孩子却逃得远远的,或者目中无人地自顾自玩耍。
这两个类型的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原因呢?
01
伤痕实验的启示
我们先从一个心理学实验切入这个话题,也许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这个实验的名字叫做“伤痕实验”。
这让组织者大为震惊,原来当一个人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后,或者被别人贴上标签后,能够产生这么大的“身份认同”,能够投射出如此大的敌意。
这个心理学实验也传递出一个道理: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那么,对于高功能自闭症孩子,他们内心是否也有着类似的“伤痕”呢?
02
先天基因锁住的心智理论
高功能自闭症孩子心中的第一道伤痕,就是先天基因锁住的心智理论。
一级心智:我知道我自己的想法。比如:我现在很想去公园走走。
二级心智:我知道你的想法。比如:我看得出你现在很着急要上厕所。
三级心智:我知道你是怎么看待他的。比如:我知道你打心眼里不喜欢小明这个人。
……
这样的心智分级,可以一直往下推演。
而我们常常说的社交,就是从二级心智开始的。
但自闭症孩子的社交,也恰恰卡在了这里。
先天基因的特殊表达,让一部分高功能自闭症孩子无法突破二级心智的限制。
他们无法经由别人的行为,解读别人的意图。他们理解不了别人笑容背后到底是善意还是恶意,也无法应对这些善意或者恶意。
他们的打人,往往是一种误解或者对轻微恶意的极具放大,或者在处理这些轻微恶意的时候,没有足够多元的情绪档位和应对手段。
这是先天基因给他们设下的一道禁锢,我们要看到孩子的不容易,尊重他,理解他,呵护他,从情感上温暖他。
就像你看见有把锁在孩子的身上,拼命砸锁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伤害孩子。
我们要做的是去找钥匙,用合适的力度、温暖的善意、浓烈的爱去尝试松动甚至打开这把锁。
同时告诉孩子,这把锁的存在,不是你们的错,爸爸妈妈依然爱你。
这个时候,这把锁已经开始逐渐松动了,孩子的暴力和敌意,会逐步消融在化不开的无条件的爱里。
03
他们对待世界的方式,
来自父母对他们的方式
很遗憾的是,有一部分的家长,一直在砸锁,在伤及无辜的孩子。
在他们的信念里,似乎锁砸开了,孩子就好了。
可是到头来锁没砸开,孩子却遍体鳞伤。
最糟糕的是,锁被砸得面目全非,锁孔都找不到了。
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打人行为,往往怒火中烧,激烈地打回去。
他们没有去看见孩子暴力行为背后的第一道伤痕,他们误认为孩子是故意的伤害别人,蛮不讲理。
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心中形成了第二道伤痕,他们通过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内化成了自己对待外界的方式。
就像前面的化妆师,父母无形之中在孩子的心里画下了一道丑陋的伤痕。
他们觉得别人一定会像父母对待自己一样,嘲讽,厌恶,甚至打骂自己,所以,他们采用了一种“先下手为强”的方式,一言不合就打人。
有些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攻击性的时候,不打孩子,但会特别委屈,进入一种“受害者”的模式里(这个受害者情结,来自于大人的童年创伤)。
这个时候,对于被心智理论限制的谱系孩子,他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情感攻击”,一种负面的内疚能量投射,这个如同前面打骂一样,依然让孩子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巨大敌意。
甚至在某些时候,父母越难过,孩子越打得厉害。
父母需要先停下来,不要以暴制暴,试着透过表面的这些攻击行为,看见孩子背后的不安和焦虑。
也尝试走出“受害者情结”的心理困境,找回稳定的人格自体。
去用大人的坚定,无畏,善意,温柔,智慧,爱意,疗愈孩子内心的伤痕。帮助他建立对外部世界的信任,从而让他愿意将攥紧的拳头慢慢松解。
写在最后:
父母心中的“伤痕”
面对孩子的打人行为,为何父母第一时间就陷入了恐慌,失去了对孩子行为背后的情感需求的看见呢?
那是因为,父母也曾经是个孩子;那个孩子,心中也有着类似的“伤痕”。
父母的童年经历,以及成长中被对待的方式,以及这个社会当中弥漫着的各种不合理信念,也形成了父母成长的“伤痕”。
所以,想要帮助孩子化解这个打人的课题,帮助他们建立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我们大人自己,也要学会去看见自己心中被画下的“伤痕”。
然后,通过一次一次的练习,调用我们自己的资源和智慧,让这个伤痕自行淡化,慢慢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