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谱系圏子工作了十多年,在国内转导300多个家庭个案,见过不同年龄不同程度的谱系娃。
每个找到我的家长,都经历过一段困难和辛酸的过程。
他们会碰到各种状况和问题,我以自己的经验和专业,帮助他们在这条路上找到希望,看见孩子可能的潜力和进步,这是我最感欣慰的。
大部分孩子确诊时,父母会找机构开始训练孩子,这些训练有一定程度的效果,但随后,父母还是发现孩子诸多问题:缺乏主动性、不喜欢思考、眼神关注弱、心智能力及自我成就感的满足需求低、仍存在注意力不足……
如果孩子在干预很久后,以上这些问题没有明显进步,那就是他们的核心能力尚未建构起来。
1.
普通孩子 VS 谱系孩子
差别在于“学徒能力”
普通孩子天生就是一个很好的“学徒”。
不需要额外给ta物质的强化,比如饼干、糖果去诱惑,去逗ta、跟ta玩,ta都可以很自然地关注你,用声音和你互动。
跟人互动会令他们有愉悦的感觉,这种感觉对他们来说就已经是强化了。
他们的眼神切换很快,会从物跟人之间快速转移视线,看起来很灵活,时不时观察别人在做什么、说什么,然后模仿别人学习。这样,从成人身上学会经验,变成自己的能力,这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
我们称为这种能力叫做“学徒能力”。
谱系孩子则不是一个很好的学徒。
虽然他们记忆力很好,很会背诵,但是思考比较少,偏向于直接反应的学习形态,以自己的方式来判断及做事情,而不是透过参照别人怎么做来学习。
他们通常不看、不听、不说、不理,不想跟人交往。自己一个人处于ta自己的世界,感觉很安逸。
比较会沉迷在一些特定的物品,很狭隘的兴趣里面,然后不断的重复,比如说ta玩玩具,会排列玩具,不会功能性地玩。
干预谱系孩子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
当然是跟普通孩子拉近距离。
2.
如何建立
和普通孩子一样的学习模式?
答案是“动静结合”
我们要先了解普通孩子究竟是如何学习的。
一般孩子的能力发展分为动态和静态,是同步发展的。
(有些家长可能会误以为动态能力就是跑跳、追逐、玩游戏这些能力,静态能力就是坐着比较安静地学习,像是桌面教学,不是这样的。)
静态能力,包含认知理解、动作技巧、口语表达能力、特殊喜好、专长,还有各项技能等,这个部分也是我们家长比较常去训练孩子的。
动态能力,就是人际交往,沟通所需要用上的能力。它包含最基础的对人的关注、好奇。
说得学术一些,就是社交动机,有社会性的参照,能够跟随,透过模仿别人来学习。喜欢分享、展示跟炫耀,这些都是高阶一点的社会性能力;
表现在实际场景中,ta会跟别人沟通协商,会表达自己的困难和想法,还有自己的情绪,会跟同伴共同合作,有弹性思维,会解决在社交上所遇到的一些人际冲突,有观点取替、换位思考、感同身受的能力,这些都是属于动态的社会性能力。
动态能力和静态能力,是同步发展的。
如果孩子动态能力不足,就不会主动参照别人是怎么做的,通过模仿别人学习。
如果静态能力不足,会影响到ta的社交。
比如他想跟别的小朋友玩,但是因为他的动作不协调,动作笨拙,可能会跟不上同学的步调,小朋友也就不太会愿意跟他玩;
如果他认知能力不够,那可能他会听不懂同学在说什么。认知不足会影响他们的理解力。
一般的谱系孩子在干预,最好是动静态能力一起带。
动静态一起介入其实是没有冲突的,只要我们目标设定好,就可以从互动中把这些能力带入进去。比如,在互动里面加入认知,让孩子在互动中练习各项技巧。
在一来一往的互动,我们帮助孩子学会怎么进行沟通,怎么跟同伴分享。在互动中,ta也能够学会去观察别人,调整自己,而不会很刻板,坚持己见。
甚至静态能力,也应该在互动的模式下练习,因为我们的孩子本身普遍存在泛化的困难,如果单单去训练孩子,ta可能学会了,但是在生活情境当中却不会用上,或者是用不好。
所以我们不建议家长单独把静态能力抽离出来做训练。
3.
动态能力比你想的更重要!
动态转静态
关键在于训练到引导
我见过不少国内家长会更重视孩子的“静态能力”,比如:
感统有异常,动作不协调,就会送孩子去上感统课;
如果孩子认知理解比较弱,就会给他上认知课;
孩子不会跟人玩,就送他去上游戏课......
这些课程的介入都是会对孩子的静态能力会有帮助的。
似乎理所当然的,家长会忽略动态能力。
但我们来看高功能的孩子,他们语言认知能力也不弱,静态能力都是很好的,那为什么他们还需要干预呢?
因为会说话不等于会沟通,即便有语言,在沟通上面其实也是会遇到困难。
常见的困难有:
不能在情境当下使用恰当的语言;
没有沟通的动机,有时候会变成自言自语、自问自答,或者是重复提问一样的问题,说一样的话题;
对人的关注不够,眼神还是弱的;
虽然主动想要跟人交往的,但这种社会欲望比较低,也不会跟人家沟通,不会进行社会互动。
动态转静态,关键在于“训练”到“引导”,这一家长心态上的转变。
一般家长平时都是“训练”孩子比较多。
训练会比较看重结果,就是看孩子有没有学会,能不能做得出来。
如果你认为你的孩子一定要“被教”才能学会,那么你就把孩子带到一个静态的学习模式里面。
你有没有曾经想过,其实你的孩子,ta是可以像普通孩子那样,主动模仿、学习的?
“引导”一般来说是放讯息给孩子,然后让孩子去思考、判断、作出反应,也给孩子空间去调整跟做决策,比较重视过程。
我们怎么样把训练调整成为引导孩子呢?可以从以下四点做起:
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2、允许错误发生
3、给予多一点耐心
4、利用生活场景
关于以上这4点,文章:《林丽如:我是如何带着父母们干预谱系娃?(上)》中有具体解释。
写在最后:
曾经有几位妈妈们说,孩子上课时不配合,闹情绪,治疗师要妈妈忽略孩子的哭闹,继续训练,不配合就让孩子到旁边罚站。后来孩子在家里情绪问题也很大,而且对上训练课很抗拒。
这样毫无感情联结的训练,就像驯养动物。
孩子是有情感的,当你不共情ta的感受,ta如何学会理解别人的感受,你不尊重ta,ta如何学会尊重别人?如果在活动中只为了食物或玩具而配合,ta如何感受跟人互动的乐趣?如何在活动中体验成就感和自信心?如何学会自我肯定?
谱系孩子和普通孩子一样,他们也希望自己的感觉被看见,被尊重。
本文来源:
1.《暖星微课第5季 | 林丽如:如何协助孩子发展社会性能力》
2.《暖星社区 | 林丽如:我是如何带着父母们干预谱系娃?(上)》
整理: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