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成因分析
(1)社会学校传播力度:
对上海市徽及沙船的认知程度方面,社会和学校传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的了解。社会宣传渠道的有限性和宣传频率的不足,可能导致部分公众对上海市徽及沙船缺乏清晰的认识。
学校教育中,若未能将上海海洋文化、市徽及沙船等内容充分纳入课程体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就难以系统地学习和了解这些知识,从而影响整体认知水平。
(2)对上海海洋文化的认知:
公众对上海海洋文化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了对上海市徽及沙船的理解。若对上海海洋文化的内涵、历史和价值认识不足,可能无法深刻领会市徽中沙船所代表的意义。
(3)个人兴趣:
个人兴趣的差异使得公众对上海市徽及沙船的关注程度不同。部分人对历史、文化、船舶等领域具有浓厚兴趣,会主动去了解和研究,而对这些方面兴趣缺乏的人则可能关注度较低。
个人的生活经历、职业背景和文化素养也会影响兴趣的形成。例如从事航运相关工作或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知识的人,更有可能对沙船产生兴趣。
(4)创新发展:
沙船在传承和弘扬海洋文化方面的创新发展程度不足,影响了公众的认知和参与度。如果能够有更多新颖的展示方式、互动体验和教育形式,将吸引更多人关注和了解沙船。
缺乏将沙船与现代科技、文创产业等有效结合的创新手段,限制了沙船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难以激发公众的兴趣和热情。
(二)沙船发展历史
1.沙船的历史演变
平底船是中国海船的原始船型。唐武德年间,长江口处经过常年的流沙冲击形成了一个岛,因航行的船只需具有行沙涉浅与较强防流沙的特性,所以平底船后来俗称为沙船。
沙船,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具特色的船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沙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发展。唐宋时期,沙船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在宋代被称为“防沙平底船”,并开始在沿海和江河的航运中崭露头角,为江南一带的物资运输发挥一定作用。南宋时期,沙船基本成型。到了元代,沙船被称为“平底船”,此时其在漕粮运输等方面展现出重要价值,大型沙船的载重量可达1200吨以上。明代是沙船发展的重要阶段,从明朝初期开始,沙船因其出色的航海性能,如平底、吃水浅、稳定性高、运载量大、不惧浅滩等优势,在近海运输中广泛应用。其分布范围极为广泛,北方海域、长江、内河甚至远至福建、广东、东南亚地区都能看到沙船的踪迹。政府对沙船颇为重视,将其广泛用作官船、漕船、军船等。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也不乏沙船的身影。明中叶起,崇明、太仓、通州等地的民间富户开始自造双桅沙船几只至几十只不等。清代,沙船走向成熟和鼎盛。沙船在这一时期的航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技术和规模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
沙船的历史演变,不仅是船舶技术不断进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古代航运业的繁荣与发展,为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沙船的造船与驾驶技术发展
沙船的造船技术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演进。其船体采用平底结构,有利于在浅滩和沙滩地区航行。沙船的船板拼接技术精湛,采用多重榫卯结构,增强了船体的坚固性和密封性。
在材料选择上,优质的木材如楠木、樟木等被广泛应用,确保了船体的质量和耐久性。此外,从早期较为简单的平底船型逐步发展,出现大梁拱结构,既增加甲板强度便于排水,又扩大舱容和储备浮力,提高抗沉性。采用纵向的扁龙骨与横向的水密横舱壁,加强了船体强度,尤其在搁浅时降低船体断裂风险。船型整体是方头方尾,俗称“方艄”,具有宽、大、扁、浅的特点。沙船的帆装系统也独具特色,多桅多帆的设计使其能够充分利用风力,提高航行速度。
沙船的驾驶技术同样经历了不断的积累和创新。船员们通过长期的实践,掌握了根据风向、水流和潮汐等自然条件灵活调整航向和航速的技巧,利用多桅多帆进行调戗技术,能在“之”字型路线下实现帆组对逆风和侧风的利用,从而实现逆风航行,即所谓“沙船能调戗使斗风”。在导航方面,沙船船员运用天文观测、地标识别和指南针等工具,确保船只准确航行。同时,从元代开始船员对北洋航线的水情地貌有深入了解,包括水浅多沙等特点,沙船在这样的航线上凭借其吃水浅、抗搁浅等优势得以较好行驶;对不同海域的风险有认识,比如南洋、东洋航线风高浪急和礁石密布等;对季风、潮汐等自然因素的把握和利用,以规划航线和安排行船时间。他们还总结出了一系列应对恶劣天气和复杂海况的应急措施,保障了航行的安全。
在明清时期,沙船在江南地区的造船技术和驾驶技术都达到了相对成熟和稳定的阶段,并且在沿海和内河航运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其技术和经验也在不断传承和改进,直到近代西方轮船技术大规模传入后,沙船等传统木帆船的优势逐渐丧失,其技术发展才逐渐停滞并走向衰落。
(三)沙船与上海航运的发展
上海,这座屹立于长江入海口的璀璨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其航运的发展与沙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沙船,作为一种独特的平底帆船,在上海的考古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虽然没有直观的沙船文物震撼登场,但透过历史文献的记载和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沙船曾经的辉煌。在上海的历史进程中,沙船的身影若隐若现,它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崛起。
1.上海考古中的沙船印迹
2015年,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上海市文物局组织相关单位在长江口崇明横沙水域开展水下考古重点调查时,发现了一艘木质古船——“长江口二号”。经过多年的考古调查勘探,确认该古船年代为清代同治时期。从其长宽比例和已探知的特征推测,它极有可能是沙船,这是我国沿海海域水下考古首次发现此类船型。复旦大学考古学教授高蒙河指出,潜水员曾在船体中部摸到船底转圆处,其特征与福船、广船的尖底不同,更符合沙船的特点。而今年 6 月中旬发现的船舵,从已摸到的吊舵孔、勒肚孔等特征推断,也符合沙船船舵的特征。
沙船的构造具有优越性,它船身扁浅,船底宽平,方头方尾,多桅多帆,肋骨多,舱面建筑少。不仅行驶快捷平稳,而且转向灵活,在沙洲之间行驶如履平地,即便搁浅,也能安然平卧,不伤船体。
2.沙船与上海港的兴起
沙船与上海港的兴起更是密不可分。上海地处我国南北海岸线中端和长江入海口,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沙船以其船底平坦、吃水浅的特点,在水浅滩多的北洋航线如鱼得水。它受潮水和风浪影响较小,不易搁浅,宽体多桅的船型又赋予了它良好的稳性和适航性。早在隋代,中央政府打通南北水道,上海及江苏沿海已有沙船作业。南宋迁都后,上海镇初现航运都市景象。元代时,上海镇升格为上海县并设立市舶司,沙船运输业初具规模。明永乐初年开浚黄浦江后,上海港更是成为江海航运的重要枢纽,沙船在此集结,货物往来频繁,为上海港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沙船在近代上海航运转型中的作用
在近代,沙船在上海航运转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近代航运技术的发展,上海的航运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沙船并没有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它在与西方轮船的竞争中,不断调整和适应。一方面,沙船业主们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航运技术和管理经验,对沙船进行改良;另一方面,沙船在一些特定的航线和货物运输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沙船的存在,为上海航运的转型提供了缓冲和过渡,也为上海在近代航运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做出了贡献。
总之,沙船与上海航运的发展息息相关。从古代到近代,沙船见证了上海的崛起、繁荣与转型。它是上海航运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即使在现代,我们依然可以从历史的记忆中,感受到沙船曾经的辉煌和它为上海航运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四)沙船与上海的城市文化
1.沙船在上海城市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在上海这座海纳百川的国际大都市中,拥有着许多多元化的文化底蕴。在众多的文化内涵中,沙船这一名字则是正式出现在明朝,在这时沙船的名字就已经常出现在地方官员的书信中。为后续沙船在上海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在明清闭关锁国的政策之后,沙船航运的发展象征着上海地区人民敢于投入经济建设的勇气,以及不断进取的精神。
在上海的发展历史中,沙船航运不仅仅带动了上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更是迎合了上海那独有的城市文化气质——开明睿智。因为沙船的航行需要船员具备丰富的航海经验和勇敢的冒险精神。在长期的航海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航海文化。这种文化包括对海洋的敬畏、对航行技术的不断探索和传承。船手们带着我国独特的文化,以沙船作为时代的冲锋号,一艘艘把我们的气质文化,货物经济向外输送,使我们一点点的打开了航运经济的大门,促进了各个地区的文化与融合与经济交流。充分体现了上海的大气谦和。沙船所体现的坚韧、灵活和适应变化的特质,与上海的城市精神相契合。沙船的存在见证了上海在航海领域的探索和成就,象征着上海人民敢于征服海洋、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决心。
沙船所体现的坚韧、灵活和适应变化的特质,与上海的城市精神相契合。上海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挑战,但始终能够凭借自身的地势优势和创新精神,在困境中求发展,在变动中谋机遇。沙船如同这座城市的精神象征,鼓励着上海人民追求卓越,开拓创新。
沙船作为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象征,见证了上海的兴起与发展。它所代表的开拓创新精神、经济贡献、航海文化和城市精神,已经深深融入到上海的城市印记之中。在当今时代,我们应当珍视沙船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经典,让其继续为上海的城市发展和文化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2.沙船文化的未来展望
如今上海作为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已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辉煌的成就如东方的一颗明珠闪耀在世界的舞台上。而沙船文化,作为上海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上海的发展历程,也为其未来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上海如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了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和全球金融、贸易、航运的关键枢纽。上海依靠于黄浦江将整个中国与全世界联系在一起,通过海陆空一起联运,使得生产总值不断提高,为上海的城市高速运行打下了夯实基础。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沙船文化所蕴含的精神特质密不可分。沙船文化中的勇于开拓精神,激励着上海不断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模式。沙船文化的开放包容,使得上海能够吸引来自全球的资源和人才,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我认为在未来,沙船航运应该更多的投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当中,来到校园进行展示,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城市的发展,以及沙船航运给我带来的城市文化底蕴与内涵,让我们向过去几代上海人民的开明睿智,追求卓越学习,使我们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学习,生活中来,进一步体现市民对上海的归属感与认知感。
希望在未来,沙船文化将继续为上海的发展注入强大推动力。使上海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提升在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的影响力。在科技创新方面,凭借沙船文化中的勇于探索精神,上海将在人工智能、教科研等前沿领域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
5.调研方法
收集和整理有关上海航运历史文化、沙船的技术特点、发展历程以及相关沙船文化的各类文献资料,包括历史典籍、学术著作、研究论文、档案记录等;设计科学合理的问卷,针对上海高中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沙船文化的认知度、兴趣度、传承意愿等方面的数据,再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将沙船文化与其他类似的船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之处,找出沙船文化的独特之处与可借鉴之处;前往博物馆实地考察,亲身感受沙船文化的氛围与现状,在馆内访谈调查,了解他们对沙船文化的认识、传承经验与面临的问题。
6.调研步骤
(1)明确此次调研的目的与问题,如探究沙船文化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传承的有效途径等,并将其细化为具体的调研问题;
(2)确定人员与分工,制定方案,选择合适的调研方法,如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进行广泛的文献检索,收集与沙船文化相关的历史资料,学术研究成果等,按照原计划开展调查,拍摄照片,记录情况,再实施访谈和问卷调查,确保获得准确可靠的信息;
(3)对收集到的各种文献、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内部研讨,撰写研究报告初稿,阐述调研的背景、目的、方法与过程,详细分析调研结果,包括沙船文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传承与弘扬沙船文化的建议与措施,得出有价值的信息与结论;
(4)最后进一步审核与修改报告,完善报告,制作展示材料,汇报展示成果。
三、针对问题提出措施建议
1.充分研究沙船历史与工艺,提取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图案,融入到现代生活用品的设计中,如抱枕、餐具。这样能让沙船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时刻唤起对沙船的记忆。开发沙船文化的数字文创,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让群众仿佛置身沙船航行场景。通过这种前沿科技,生动展现沙船文化的魅力。同时与知名设计师和品牌合作,推出限量版的沙船文创精品,提升文化附加值。借品牌影响力扩大沙船文化的传播范围。在公共空间举办沙船文创展览,设置互动环节,鼓励群众参与创作。增强群众的参与感和对沙船文化的认同感。
2.开展“沙船文化走进校园”系列活动。定期邀请资深专家或是组建学生宣讲团到校举办精彩的沙船文化讲座,用生动且富有故事性的讲述方式,为学生详细阐释上海市徽中沙船的深厚历史渊源、所承载的城市精神以及重要象征意义,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精心组织学生参观沙船文化专题展览,借助丰富的实物、精美的图片以及逼真的模型等多元展示,让学生全方位、沉浸式地直观感受沙船的独特魅力。还可安排趣味十足的沙船手工制作课程,引导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深入钻研沙船的精巧构造和精湛工艺,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更能让学生深刻领略本土非遗魅力,增强文化自豪感,促使沙船文化在年轻一代中得以传承和弘扬,同时也为校园文化增添丰富色彩,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3.为更好传承和弘扬沙船文化,建议在上海地区开展沙船专项特展。首先,精心策划展览内容,展示沙船的历史发展、制造工艺、文化内涵等。其次,运用多媒体技术,如虚拟现实、3D投影等,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沙船魅力。再者,邀请沙船文化专家进行现场讲解和讲座,与观众互动交流,解答疑惑。同时,设置沙船模型制作等体验区,增强参与感。此外,联合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开展沙船文化科普教育活动。还可以在展览中展示与沙船相关的艺术作品,如绘画、摄影等。开展沙船专项特展的好处众多,不仅能使人们更详细、全面地了解沙船文化,提升文化认同感,激发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促进沙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且能够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为上海的文化建设增添独特的色彩。
4.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沙船文化,可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和短视频的优势。创建沙船文化专题网站,集中展示沙船的历史、工艺和文化内涵,包括图文资料、影像记录等,方便人们详细、系统地了解。鼓励制作优质沙船文化短视频,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精彩的解说以及富有创意的表现形式,吸引更多观众。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抖音、微博等,举办沙船文化相关话题活动,引发大众讨论,形成传播热潮。还可邀请专家、工匠进行线上直播,分享沙船知识、技艺以及背后的故事。此外,设立线上互动社区,让爱好者们交流心得,共同推动沙船文化的传承。相信这些措施能让沙船文化突破地域限制,触达更广泛的人群,为传承注入新的活力,使沙船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四、参考文献
【1】沈毅敏.沙船发展演变纵横谈[J].航海.2015.
【2】潘君祥.沙船航运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J].文化博览.2015.
【3】刘锦.中国传统航运业的近代命运——上海沙船业的衍变为考察对象[J].江苏社会科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