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训练营作品79】陆必松:回家看看

文化   文化   2024-12-12 00:12   广西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欢迎大家光临本平台!阅读、思考与写作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种常态,欢迎广大文学爱好者、作家朋友投稿、赐稿!谢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

公告栏目

翠屏文学沙龙平台主要发表原创首发的文学作品,鼓励和支持各个文学社社员参与文学创作,重点扶持文学新人,通过开展各类文学实践活动,建立编辑与作者之间的交流互动,推动文学创作上新台阶。因此,凡是投稿的作者要按照投稿须知要求进行,对于不是首发稿件的敬请作者不必投稿,稿件发表之后,希望作者自动转发,扩大阅读量,并且认真阅读,核对修改处,同时,明白为什么那么修改,并引以为戒,谢谢大家的合作与支持!



投稿须知:


一是务必关注本公众号;二是投稿可加微信号:yhjs6789,要求文稿后面附上作者简介,作者图片另外发原图;三是平台对稿件有修改权,如不允许修改请作者在文末声明;四是原创作品获得的打赏60%支付给作者,单篇阅读量达到200次及以上并满50元支付,其余留平台用于有关活动;五是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不接收别的平台已经采用的作品,平台只收原创首发稿件,凡是投稿十天没有在平台上发表的可以另行处理。谢谢大家的支持和理解。





回家看看

文/陆必松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我那心爱的妈妈已白发鬓鬓……在想妈日子突然想起这首歌。也是父亲教我拉的第一首小提琴曲子。平淡抒情安静,我仿佛看见妈妈戴着顶针捏着大号缝衣针往花白的头发捋几捋,正缝着三月三五色糯米饭的蚊帐布,在门口,没有老花镜,天空很干净没有云彩,隔壁家的小狗刚跑开母亲就是这幅山村恬静安详画卷的主角


应该是小学三年级,景林老师教我们这首歌,还在黑板上用粉笔抄上简谱,一根自制有点弯的教棍一个字个字的点在黑板上的每个字,一句一句的叫我们,跟着他唱。“过去的时光难忘怀,难忘怀”,转眼半半个世纪过去了,时光再荏苒,岁月何如梭,炊烟袅袅的乡村景象滞留在内心最深处。只有妈妈的白发依然牵挂着千里之外游子,那年高考还没发榜,母亲就说梦里看到我跟着她挑水到五里以外的吞责任地种玉米,在她的世界里也许就是五亩地的耕种和满意的收成。最朴实的愿望最随意的念想,没有成龙成“殷切”期望,日子就像村旁的河水缓缓淌过渐起的纹,没有一点波澜骇浪。或是周公解梦是反的,后来很多时间没有陪伴在母亲身边,自从那年我离开了家乡在外求学就在外工作至今,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回去与母亲唠唠,近几年还有幸一起种玉米,父亲用分散在各地块的责任田跟叔伯调换集中到屋后的一大块旱地,全家大小9个劳力,像个春耕播种的热闹场面。但已经不像是一种劳作,已不在乎将来的收成,更像是一种仪式一种情愫,路过的都夸母亲幸福好生养,儿子儿媳孙子孙女齐上阵,母亲在田边合不拢嘴,就这样把思念耕种在母亲与儿子的心田,用陪伴去浇灌屋后的玉米地。


只是在玉米收获的季节,套种的黄豆绿意葱葱,杂草茂密如林,母亲已经无力手工清除杂草了,得幺弟喷洒草甘膦,让杂草干死在地里,待收完玉米和黄豆,跟玉米杆就地烧毁,肥力还田。要是母亲还稍微年少一点,除草也是老把式,戴上草帽,穿上袖套,一把镰刀匍匐在各个垄间来回穿梭,镰刀和徒手配合,地里就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杂草被推积地头,拿回去喂牛是主要的用途,还有一部分丢到屋边鱼塘,草鱼也喜欢这个新鲜的嫩草。还有那个玉米杆,现在似乎没什么用了,早期可是煮猪食的好柴料,母亲一根根的拔起来(现在采用新技术种玉米不翻犁直接开沟板结严重拔不起来了只能镰刀割断,把根留在地里),敲掉附在根部的土,一捆捆捆好推到屋檐下,都是母亲的宝贝,是引火的好材料,容易点着生火,火也容易旺起来,就是燃烧太快,黑色灰烬留不住余热,煨不了红薯,要是长时间炖东西,还得换用木质柴火。


母亲的针线活技术算及格吧,缝的衣服破洞有点毕加索风格,破布是拉扯上了,说好看算有点为难。不像影视剧里面的主角把破洞绣出朵花来,但我觉得母亲补得最适合了,跟这宽松褪色赊销的蓝棉布裤子很搭,犹如灰太狼脸上的伤疤,没有一点违和感。


上一次我上工地复核异形铝板被角码勾断了一根裤袢,穿腰带用的裤袢,母亲在帮我晒衣服的时候,可能是衣架要钩挂在裤袢的缘故发现断了一根,母亲即在裤子甩半干的工况下缝了起来,这个还有点技术难度,线跟面对接,定位和下针都比较难,裤袢还要卷回来藏头,这个就有点厚了,缝衣很难刺穿,针在头皮发间再蹭多少油都顶不过去,不像在老家铁盒内还有顶针,即类似有很多盲孔凹槽的宽大铁戒指,顶在穿有缝线的手缝针屁股后面,方便用力把缝针顶穿过裤袢,拇指把缝针压在拼拢的食指中指夹紧往外拉拔,就可以把线牵引过来了。其实拉拔缝针的还有一个专用镊子,家里的应该是奶奶传下来的,都被盘的发黑,也锈迹斑斑,只有在纳鞋底的时候用上这个家伙。而现在母亲只能直接将缝针屁股顶到桌面顶过去,桌边留下一个一个小洞是后话。在背面使劲拉勉强能把缝针拉得出把线带出来,循环往复6次,基本算接上,行百里路半九十,关键核心工序还是后面的线头打结,先把缝线绕成一个圈,针尖穿过去,用大拇指压住,结点尽量靠近布面,加强两到次,结点足够大,不至于线头脱落,最后母亲用门牙对准结点外侧咬住缝线左右一磨一扯,线就断了,大功告成。我在收衣服的时候就发现了补接好的裤袢,500个月大孩子了,不能哭鼻子了,心中涌起一股暖流,那是被母亲深深关怀的感动,是那些不经意间的温暖瞬间,触动了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让我沉浸在幸福之水在眼框内打转。端详着、抚摸着,这不正是妈妈的吻、甜蜜的吻吗,泪水没滴在裤袢上,叫我思念到如今。


母亲年纪渐长,对我们动员她出来城里跟我们一起生活,都被否定了,感觉都是我们为了她好,想孝顺,但有时适得其反,正如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你冷一样。


其实孝顺往大的说就是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对我们具体个体就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就是要尊崇父母的意愿,倾听她的想法,有条件为母亲创造舒适喜欢的环境和愉悦的心情,比什么都好。只身在外也只能多创造条件和机会回到山村,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世上也有很多的无奈,钱多事少离家近都只是愿望,四海为家也算常态。遥望家乡的小山村,再唱那首《妈妈的吻》,可否有那只可爱的小燕子,可否回了家门,儿女有个小小心愿,再还妈妈一个吻,吻干她那思儿的泪花,安抚她那孤独的心,儿女的吻,纯洁的吻,愿妈妈得欢欣!


预订这个周末的高铁票,回趟家!






作者简介:陆必松,男,壮族,70后,广西都安人,曾经是都安高中153班学生。喜欢跑步的文学爱好者,辗转两广为家谋生计,从事工程设计与管理工作,偶有感想突发记心得。






新书推介:


都安作家群小说集《依山而上》收录了都安县12位作家的小说,他们是凡一平、李约热、红日、韦俊海、翔虹、周龙、韦禹薇、黄伟、韦云海、陈昌恒、韦绍新、郭丽莎等,《民族文学》原主编石一宁作序,由漓江出版社出版,韦云海主编。此书33.7万字,468页,定价66元,目前在都安县新华书店有售,书上已经设计有作者签名,欢迎大家到都安县新华书店选购,网上购买可以加微信yhjs6789联系订购,感谢支持!











关注请扫码
致敬不凡
致敬平凡


翠屏文学沙龙
翠屏文学沙龙注重原创首发的文学作品发布,扶持文学新人,开展文学实践活动,推动文学创作上新台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