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发现
原文献信息:
痴呆是一项全球性健康问题,当前估计全球有5740万痴呆患者,预计到2050年将增至三倍。痴呆不仅导致严重的健康后果(如残疾和死亡),还对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现阶段针对痴呆尚无有效的治愈手段,不过痴呆具有较长的临床潜伏期,这为开展早期预防工作提供了关键窗口期。故而,精准识别处于高风险的人群、及时实施相应的干预举措对于降低痴呆的发生率以及减轻其相关负担而言意义非凡。
既往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认知衰老存在双向关联。一方面,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如生活目标感较弱)与MCI和痴呆风险增加相关,而较强的生活目标感等心理健康因素不仅可以延缓痴呆发病,还能缓解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累积对认知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MCI和痴呆可能与心理健康水平降低有关,如确诊痴呆的患者在维持人际关系方面通常会面临更大的困难。
以往的研究大多关注生活目标感这一单一维度,但心理健康是多维度的,不同维度在痴呆进展过程中极有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轨迹。该研究基于美国拉什记忆和老龄化项目(Rush Memory and Aging Project)的910名认知正常的老年人,对受试者进行了逐年随访以诊断MCI和痴呆,并采用Ryff心理幸福感问卷对6个心理健康维度进行了全面评估。通过锚定MCI或痴呆的确诊时间,采用倒叙时间尺度描绘各个心理健康维度在MCI或痴呆发病前的变化轨迹。研究发现,在MCI发生之前,生活目标和个人成长两个维度的下降速度已显著快于正常老龄化人群。此外,积极人际关系维度在MCI确诊之后的下降速度相较于确诊之前显著加快。而在MCI发生之后,无论最终是否发展成为痴呆症,心理健康各个维度的下降轨迹均呈现出相似性。
综上,该研究首次借助逆向尺度轨迹分析,证实了较低水平的心理健康,尤其是生活目标与个人成长维度,可作为潜在MCI的早期预测指标。因此,提高心理幸福感的策略应于MCI发生前尽早施行,以充分发挥其对认知健康的积极作用。
作者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系郭杰副教授、陆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王娇副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系郭杰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徐卫历教授为论文的最后作者。该团队长期聚焦健康老龄化议题,包括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期识别、干预靶点挖掘以及全生命周期中相关风险与保护因素的甄别等。
关于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 Psychiatry 覆盖神经科学全部内容,关注常见疾病(卒中、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癫痫、周围神经病变、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神经精神病)。期刊尤其重视领域内的疑难问题,如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等。
|
欢迎订阅期刊Email Alerts获取最新文章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