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MJ | 中国贫困农村地区儿童营养不良状况显著改善,为全球提供范例

学术   2024-12-12 17:03   北京  

主要发现

近日,The BMJ发表了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共同完成的一项研究论文。研究依托全国性大规模抽样调查,发现2016-2021年间中国贫困农村地区6~23月龄儿童贫血、生长迟缓、消瘦等营养不良问题迅速改善,患病率降速远超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的相关要求。截至2021年,中国贫困农村多项儿童营养指标已超过发达国家水平。研究期间,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县域的儿童营养不良差距缩小或消失,但与母亲文化程度相关的健康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



原文献信息:

https://www.bmj.com/content/387/bmj-2024-079499


背景介绍

营养不良是全球面临最严峻的儿童健康危机,有近一半的五岁以下儿童死亡可直接或间接归因于营养不良。目前,全球三分之一的五岁以下儿童仍存在营养不足或超重等健康问题,三分之二的儿童因饮食质量差而面临隐性饥饿风险。在中国,尽管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营养不良问题仍然存在,尤其是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2013年的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进展情况报告显示,农村地区儿童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约为城市地区的3-4倍,在贫困农村地区这一比例更是达到一般农村的2倍。生命早期1000天(从怀孕到2岁)是个人生长发育的“机遇窗口期”,不仅会影响婴幼儿的体格生长和脑发育,而且对预防成年慢性疾病具有关键作用。


2012年,世界卫生大会确立了三项重要目标,要求到2025年将全球五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的数量减少40%,将儿童消瘦率减少到并维持在5%以下,并确保儿童超重的流行率不再攀升。不仅如此,控制儿童营养不良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其中可持续发展目标2.2要求到2030年消除所有形式的营养不良。但据联合国最新数据显示,全球远未达到降低五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患病率的预期目标[1]。为应对这一挑战,中国自2013年起在832个贫困县开展扶贫攻坚工作,通过多部门协同合作,围绕健康社会决定因素采取综合措施增进人群健康[2]。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已累计投入人民币2822亿元,约合390亿美元。相关举措涵盖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安全饮用水和卫生设施、以及儿童营养改善专项项目等多个领域的联合行动。


主要研究

研究团队利用2016年至2021年间在中国19个省份的116个贫困县进行的六轮横断面调查数据,分析了210088名6~23月龄儿童的营养状况。研究发现,中国农村贫困地区6~23月龄儿童的贫血、生长迟缓、消瘦和超重状况显著改善。其中,贫血患病率从2016年的18.29%下降到2021年的8.85%,年平均下降速率为9.11%。生长迟缓患病率从7.48%降至4.09%,年平均下降速率达10.44%。这些指标的改善速度都远高于全球目标(世界卫生组织设定生长迟缓年降速为3.9%)。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县域的儿童生长迟缓和消瘦差异几乎消失,且最贫困县儿童生长迟缓改善速度快于相对富裕县,母亲教育水平较低群体的生长迟缓的降速也快于较高教育水平群体。


研究期间,被调查贫困县人均GDP持续增加。2016年,有44.0%的首访儿童所在县域属于人均GDP最低的四分位组;截至2021年,这一比例降至10.9%。相应,四分位人均GDP最高的富裕组儿童占比则由11.6%增至43.2%。同期,被调查儿童母亲文化程度也迅速提升。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18.1%的儿童母亲未完成义务教育,达到大学以上学历者仅有7.7%;截至2021年,未完成义务教育,这一比例降至12.5%,而达到大学以上学历者则升至18.4%。


然而,与母亲教育水平相关的不公平问题依然存在,母亲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儿童生长迟缓和消瘦患病风险是较高教育程度组的2倍左右。此外,研究还发现,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的身高发育落后程度比体重发育落后更为明显;各种营养不良形式在性别和教育方面的差异在儿童6月龄时最大。同时,男孩的营养状况比女孩差,但这种性别差异也在6月龄时最为明显。这些发现都强调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提示应该更早地开展营养干预工作,并在儿童健康管理中采取全面的措施。


总结

基于全国性大规模调查数据,该研究报告了中国在6~23月龄儿童营养不良改善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2.2方面取得的良好进展,这为其他国家应对贫困农村儿童营养不良的挑战提供了借鉴经验。相关数据支持了中国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支持减贫和粮食安全国际合作中的重要贡献,也凸显了持续经济发展、精准扶贫和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综合健康扶贫行动对增进儿童营养的重要作用。研究还发现,与母亲教育水平相关的儿童营养差异依然存在,这种差异在6月龄前就已经出现,但截至到2岁时并未扩大。这些发现一方面强调了女童义务教育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提示未来的政策和项目应更关注妇幼健康的早期干预和全过程服务。


图1. 2016-2021年中国贫困农村地区6-23月龄儿童按母亲文化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划分的贫血、发育迟缓、消瘦和超重的流行趋势



图2. 2016-2021年中国贫困农村地区6-23月龄儿童按性别和月龄划分的人体测量学指标(年龄别身长Z得分、身长别体重Z得分和血红蛋白浓度)和营养不良(贫血、发育迟缓、消瘦和超重)流行率



作者简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霍军生研究员、孙静研究员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黄旸木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冯星淋副教授为通讯作者。本论文的撰写和发表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No. 71422009)的支持。



特邀评论

The BMJ邀请了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营养学冠名教授海琳迪莱尔(Hélène Delisle)为该研究撰写了述评。海琳迪莱尔教授引用联合国2023年数据强调,目前全球还没有一个地区有望如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2.2的要求。她指出,2016年至2021年中国贫困农村6~23月龄儿童的生长迟缓和贫血患病率大幅下降,营养不良的社会经济不平等显著缩小,且超重问题并未加剧,说明中国有效平衡了营养不足和超重的双重疾病负担。基于此,她充分肯定了中国推进脱贫攻坚的成效,并认同这一进程中促进儿童营养健康方面取得的成就。海琳迪莱尔教授指出,尽管随机对照试验是验证健康干预有效性的最优研究设计,因此中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不良的持续改善是否归因于营养素添加还有待验证。但评估大型综合健康项目具有复杂性,因此此项研究仍然能够提供有价值的科学证据。结合已有证据,她强调,中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不良的改善可能不仅限于营养素添加与健康教育的成效,还体现了经济增长、持续减贫和儿童享有健康均衡且可持续的膳食等因素的重要作用。海琳迪莱尔教授最后指出,约20%的儿童在出生时就出现了生长迟缓的现象。儿童早期的生长状况部分反映了生长迟缓的代际起源。她强调营养和健康干预措施以怀孕前和怀孕期间的妇女为目标的策略至关重要。


述评全文链接:

https://www.bmj.com/content/387/bmj.q2158



背景资料

1. United Nation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report 2023. New York: UN, 2023. https://unstats.un.org/sdgs/report/2023/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Report-2023.pdf

2.《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1年4月. 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4/06/content_5597952.htm



关于 The BMJ



The BMJ是享誉世界的四大综合医学期刊之一,出版高质量的研究、综述、专家评述、权威观点及医学教育内容等。秉持“创造一个更健康的世界”的愿景,The BMJ致力于为医生、研究人员和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知识与信息,帮助医生做出更好的临床决策,最终改善患者结局。


2023年影响因子:93.7

官网:bmj.com


BMJ医学
BMJ出版集团(BMJ)隶属于英国医学会,经过180年的发展,BMJ已成为世界领先的医疗知识提供者。BMJ见证并支持中国医疗卫生的进步与发展。享誉世界的综合医学期刊 The BMJ (英国医学杂志)在中国拥有广大的读者和作者群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