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西州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州统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文摘   2024-11-05 00:01   北京  

河北(邯郸)历年语文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2024年河北省各市高三一模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河北省各市高三一模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河北省各市高三一模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4年河北省各市高三一模古诗阅读汇编
2024年河北省各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河北省各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2018—2023年河北六年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汇编
2018—2024年河北六年中考真题记叙文阅读汇编

湖南省湘西州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州统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唐人提倡古文,是在文必须有益于世用的儒家传统思想指导下,改革文风文体的一种努力。这种改革几乎贯穿于整个唐代。

中国的散文,一开始是重实用的。随着文学慢慢地与经、史、子学分离,它的抒情特质、辞采和声韵之美也不断被认识和加以有意识地发展。建安、正始间,通篇骈体开始出现,此后,骈文和骈赋便都逐步走向成熟。骈文为中国散文技巧和表现方法创造的新的经验是应该肯定的。然而骈文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内容的社会现实意义,加之它过于追求琐细的技巧,使形式趋向僵化。

文体和文风改革得到顺利发展的,是唐代。在陈子昂明确提出“以雅易郑”①的主张之后,散体的写作逐渐增加。文体的转变是由骈而散,文风的转变是返归质朴。二者实际上都是复秦汉散体文之古,除元结在技巧上有所创新外,大体没有超越汉前散体文的成就。

幸而中唐时期有韩愈、柳宗元出来,开了全新的局面,从单纯的复古走向事实上的创新。韩愈、柳宗元都是深深介入当时现实政治的杰出人物,他们把对现实政治的态度等思想感情宣泄于文章中,给文章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韩、柳古文的最大成就是从空言明道走向参与政治、参与现实生活。有了这一点,才使“古文”与六朝骈文不仅在文体上,而且在文风上真正区别开来。

韩、柳古文的另一成就,是艺术上的创新。他们汲取各家之所长,极大地丰富了古文的表现能力。韩愈的文章往往有儒家谆谆说理之长,又有法家如韩非之善辩,有庄子的想象变幻,又有楚骚之激越抒情。他甚至使用骈句,使行文更富于变化。柳宗元也是这样的大师,他的论说文除了以说理严密见长外,往往犀利有力,取譬常直接进入论旨而使思想深化;寓言以形象生动、嘲讽辛辣、思想深刻而又极其简洁著称。他成就最大的还要数山水游记,创造了一种蕴含着悲愤情怀、明秀中透出清冷、凄神寒骨的意境,这在中国散文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韩、柳文在艺术上集前人之成就而又加以融合创新,为散文艺术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表现天地。

韩、柳古文理论的最大贡献是主张创新。他们两人都主张兼收并蓄。他们都不以集众家之所长为满足,而是求自树立。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谈到去陈言的三个阶段,事实上便是由学古到创新的过程。柳宗元强烈反对剽贼前作。他们的这些理论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巨大的价值,而且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但是,如果从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来考虑问题的话,我们也会发现存在着一些疑问。魏晋南北朝时期注意到了不同文体的区别,注意区分文、笔之别②。萧统甚至明确地将子、史摒弃于他的《文选》之外,不列入“文”。这虽然不能认为是对文学特质的一种成熟的认识,但至少是一个开端,是“文学”观念正在发展的标志。这种发展如果能继续下去,“文学”这样一个理论范畴在我国或者能够发展到一种更成熟的形态。可惜的是,唐代古文运动起来后,这种发展也就中止了。古文家以“笔”为“文”,重新混文、笔为一,从此也就使散文理论一直停留在文章学的水平上。

(摘编自罗宗强《唐代古文运动的得与失》)

材料二:

散文为什么被称做“古文”呢 原来古文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古代的文字”,另一个是指“古代的散文”,这是中唐时候的作家为了区别于称为“时文”的骈文,给先秦、两汉时代用散文形式写的各种文章所提的名称,后来把他们自己写的散文也叫作“古文”。至于“古文运动”,它所要提倡和学习的,则是要求恢复古代的散文,用这来反对六朝的骈文及其末流。

骈文和古文的不同究竟在哪里,我们且各举一篇具体的作品来比较说明一下。

先来看一篇骈文。南朝的著名作家庾信为了答谢一位王爷送马给他,写了一封《谢滕王赉马启》:

某启:奉教垂赉乌骝马一匹。柳谷未开,翻逢紫燕;陵源犹远,忽见桃花。流电争光,浮云连影。张敞画眉之暇,直走章台;王济饮酒之欢,长驱金埒。谨启。

再来看一篇古文。唐朝韩愈给一个去世的官员王用写了碑文,王用的儿子也送他一匹马,皇帝准许他接受这个礼物,他写了《谢许受王用男人事物状》:

右,今日品官唐国珍到臣宅,奉宣进止,缘臣与王用撰《神道碑文》,令臣领受用男沼所与臣马一匹,并鞍衔及白玉腰带一条者。臣才识浅薄,词艺荒芜,所撰碑文,不能备尽事迹。圣恩弘奖,特令中使宣谕,并令臣受领人事物等。承命震悚,再欣再跃,无任荣忭之至。谨附状陈谢以闻。谨状。

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同是答谢送马的,很便于比较。庾信写的文满是漂亮的词句,每句都使用了关于马的典故,其实只是这样简单的几句:“承你送给我一匹乌骝马,非常骏美而善走。今后,我可以骑着它出游和赴宴了。”可是读者如果不熟悉这些典故就无法了解它的真实含义。显然,没有高度文化修养的人,是看不懂写不来这种文章的,它是为少数特殊阶级服务的。韩愈写的古文就完全不同了,他没有用一个典故,只把自己接受这件礼物的谢意表达出来,对方很容易看懂。对照这两篇文章,可以看出骈文的空洞和做作,古文就自然、朴实得多,而它的读者对象就比较广。

古文运动除了要求从形式上反对骈文对于文字的拘束限制外,还要求从思想内容上反对骈文的空虚无聊和浮华轻艳。所以古文除了有古代散文的含义,还有“古代道统”的含义。因此古文运动从形式到内容都打着“复古”的旗帜。但所说“古道”只是当时运动所需要并且经过他们改造过的儒家的“道”,不可能跟他们口头标榜的所谓古代的“道”一模一样。

(摘编自钱冬父《唐宋古文运动》)

【注】①“以雅易郑”是陈子昂的诗歌创作主张,意思是用高雅替换俗艳。②古人以有韵为文,无韵为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文运动的全新局面出现于中唐,而在更早之前,萧统、元结二人都使古文改革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B.柳宗元的散文虽不及韩愈文章那样能融儒、法、道等各家之长,但他的山水游记常取譬于寓言,更加形象生动、犀利有力。

C.韩、柳二人能够成功倡导古文运动,既是顺应了时代需求,也与他们自身务实求真的思想、散文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密不可分。

D.同样是答谢送马,庾信的《谢滕王赉马启》比韩愈的《谢许受王用男人事物状》短小,可见骈文的情感表达方式更简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朝的古文运动是对散文从形式到内容的“复古”,体现了对儒家传统思想的提倡。

B.曾在历史上盛行的骈文虽然存在着形式僵化、受众不广等问题,但也并非一无是处。

C.如果唐人在倡行古文时能够重视文、笔的文体之别,那么散文的理论或将得到更大发展。

D.中唐作家所提倡学习的“古文”含义丰富,除指古代文字外,也指古代散文和古代道统。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中“古文运动”精神的一项是(3分)

A.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B.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韩愈《原道》)

C.然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韩愈《答李秀才书》)

D.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辞。(柳宗元《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

4.两则材料在帮助读者认识“古文”上起到了不同的作用,请简要概括。(4分)

答:

5.韩愈和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提倡的写作精神,对我们今天倡导优良文风有哪些启发 (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夜走灵官峡①

杜鹏程

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半尺多厚。天地间雾蒙蒙的一片。我顺着铁路工地走了四十多公里,只听见各种机器的吼声,可是看不见人影,也看不见工点。一进灵官峡,我就心里发慌。这山峡,天晴的日子,也成天不见太阳;顺着弯曲的运输便道走去,随便你什么时候仰面看,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目下,这里,卷着雪片的狂风,把人团团围住,真是寸步难行!但是,最近这里工作很紧张,到处都是冒着风雪劳动的人。发电机、卷扬机、混凝土搅拌机和空气压缩机的吼声,震荡山谷。点点昏黄的火球,就是那无数的电灯。看不清天空里蛛网似的电线,只见运材料的铁斗子,顺着架在山腰里的高架索道,来回运转。

我肚里饿,身上冷,跌了几跤,手掌也擦破了。算啦!到山崖下边找个避风的地方蹲上一阵,天明十点钟赶到材料厂也不迟。晚上瞎摸乱闯,跌到深谷里就把我这材料队长“报销”了!

抬头看,一条小路通到绝壁上的石洞里。石洞门口还挂着布帘子。无疑,这里住着工人。我抓住树枝爬上去,钻进石洞。奇怪!石洞门口有个小孩,看来不过七八岁。他坐在小板凳上,两个肘子支在膝盖上,两只手掌托住冻得发红的脸蛋,从帘子缝里傻呵呵地向外望着对面的绝壁。我进来,他看了一眼,又朝外望着。

石洞挺大,里头热腾腾的,有锅碗盆罐,有床铺。床头贴着“胖娃娃拔萝卜”的年画。墙上裱糊的报纸,让灶烟熏得乌黑。

“屋里怎么没有人哪 ”我一边说,一边抖着大衣和帽子上的雪。

小孩扭转头,眼睛忽闪忽闪地望着我,说:“叔叔!我不是个人 ”他站起来背着手,挺着胸脯站在我跟前,不住地用舌头舔着嘴唇,仿佛向我证明:他不仅是个人,而且是个很大的人。

我捧住那挺圆实的脸盘说:“小鬼!你机灵得很哟!”

他把我的手推开,提着两个小拳头,偏着脑袋质问:“哼!叫我‘小鬼’ 我有名字呀!”他指着床上那个睡得挺香的小女孩说:“妹妹叫宝情(成),我叫情(成)渝!”

不用问,这孩子像我碰到的千百个孩子一样:工地里出生,工地里成长。工人们喜欢用工地的名字给孩子命名。成渝这孩子大约生长在成渝铁路工地,那个叫宝成的小女孩,也许就出生在此处。

我坐在火炉跟前,搓着手上的泥。

成渝爬在我的膝盖上,问:“叔叔!明天还下雪 说呀,叔叔!明天还下 ”

我把那冻得发红的小鼻子按了一下,说:“天上要通电话,我一定给你问问。可是——”

呵!他恼啦!一蹦起来,站在离我几步远的地方,皱着眉头,偏着脑袋,把我上下打量了一番,说:“哼,还哄我!你口袋装着报纸。报上有天气哩。”

哦!他是说,每天的报纸上都登载着天气预报的消息。这小家伙精得很哪!

成渝噘着小嘴巴,又坐在门口,两手托着圆圆的脸蛋,从帘子缝里望着对面的工地。我问他水壶在哪里,他也懒得说。真后悔,不该得罪这位小主人!

我说:“成渝!明天还下雪,是不是你就不能出去玩啦 ”

他连看我也不看,说:“爸爸说,明天还下雪,就要停工哩!”

我说:“你爸爸这样关心天气 他干啥工作 ”

他骄傲地说:“开仙(山)工!”

“在哪里开山 ”

他努着小嘴巴,指着对面的工地,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顺着光带,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十名工人像贴在万丈绝壁上似的,打着炮眼,仿佛在开凿着登天的梯子。

成渝说:“爸爸能看见我。爸爸说,他打炮眼呀,打炮眼呀,一扭头就看见我了!”

啊!是这么回事!

我鞋子上的冰雪化开了,冻得麻木的双脚开始发痛。为了取暖,我跺着脚。

成渝咬住嘴唇,又摆手,又瞪眼睛。我懂得他的意思了:怕我把他的妹妹惊醒。我说:“你对妹妹倒挺关心!”

他说:“妈妈说,我的印(任)务是看妹妹。妈妈回来,我就下班了!”

“啊!你也天天上班!”我把他搂在怀里说,“妈妈干啥去啦 ”

他指了指石洞下边的运输便道。

我顺着他的手望去,只见一个人站在便道旁边的电线杆子下,已经变成一个雪人,像一尊石像。看样子,她是指挥交通的。

今天下大雪,路上行人和车辆都很少,她满可以回到家里歇歇,可是她屹然不动地站在那里。她可能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三个月五个月,或者是三年五载了。平素,也许她仰起头就能看见她的丈夫,也能看见她的孩子;而那攀登在山与天相接之处的丈夫,也许在擦汗水的工夫,一转眼就看见他妻子坚毅的身影和孩子小小的身材。我猜想:即使在这风雪迷茫的黑夜,工人、工人的妻子和工人的孩子,谁也看不清谁,可是他们一定能感觉到相互间深切的鼓舞和期待。

我回头一看,成渝笼着手,缩着脖子,不住地打盹。我拉拉他圆胖胖的小手说:“会着凉的。上床睡吧!”

成渝从睡梦中醒来,以为是他的爸爸妈妈回来了,仔细排认了一阵,发现是我,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说:“我不睡!我不睡!”

“为什么 ”

他用小拳头揉了揉眼睛,说:“爸爸妈妈说,不管哪个人都要朽(守)住康(岗)位。”

我把成渝紧紧地抱起来,用我的脸暖了暖他的脸蛋。然后放下他,裹紧了大衣,把帽檐往下拉了拉,出了石洞,下了山坡,顺着绝壁上开凿的运输便道,向前走去。

风,更猛了。雪,更大了……

一九五八年元旦写于成都

(有删改)

【注】①这篇小说以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修建为背景。灵官峡,位于甘肃省两当县,宝成铁路经过该地。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是一名材料队长,在顺着铁路工地走了四十多公里后,又冷又饿,决定找地方避风雪,故事由此展开。

B.成渝家的石洞虽然简陋,却富有生活气息,可见成渝的父母是当地人,为支持国家建设而加入铁路修建的队伍。

C.成渝和妹妹宝成的名字都是他们的父母用工地的名字命名的,这样取名具有纪念意义,也体现出时代特点。

D.成渝的爸爸是开山工,妈妈指挥交通,他们一家高度的责任感激励了“我”,让“我”鼓足勇气继续前行。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叙事,场景随着“我”的视线所及而不断展开,故事显得真实生动,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B.小说意在歌颂铁路工人的冲天干劲,却只将笔墨集中于成渝一家,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有效提升了故事的可读性。

C.小说在描写成渝父母时分别用了“像贴在万丈绝壁上似的”“像一尊石像”的比喻,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D.小说在叙事中偶尔插入一两句“我”的直接抒情议论,既升华了小说的主题,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8.小说第一段大篇幅描写了铁路工地上的景象,起到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答:

9.小说在表现成渝的形象特点时,采用了逐渐深入的方式,请简要说明。(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初,文帝且崩,戒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及七国反书闻,上乃拜中尉周亚夫为太尉,将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太尉亚夫言于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食道,乃可制也。”上许之。亚夫乘六乘传,将会兵荥阳。发至霸上,赵涉遮说亚夫曰:“吴王素富,怀幷死士久矣。此知将军且行,必置间人于崤、渑厄狭之间。将军何不从此右去,走蓝田,出武关,抵洛阳!间不过差一二日。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太尉如其计,至洛阳。使吏搜崤、渑间,果得吴伏兵。乃请赵涉为护军。

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吴攻梁急,梁数使使条侯①求救,条候不许。又使使诉条侯于上。上使告条侯救梁,亚夫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弓高侯等将轻骑兵出淮泗口,绝吴、楚兵后,塞其饷道。梁使中大夫韩安国及楚相张尚弟羽为将军羽力战安国持重乃得颇败吴兵。吴兵欲西,梁城守,不敢西,即走条侯军,会下邑,欲战。条侯坚壁不肯战。吴粮绝卒饥,数挑战,终不出。条侯军中夜惊,内相攻击,扰乱至帐下,亚夫坚卧不起。顷之,复定。吴奔壁东南陬,亚夫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楚士卒多饥死叛散,乃引而去。二月,亚夫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楚反,凡三月,皆破灭。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谋为是,然梁王由此与太尉有隙。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八》)

材料二:

太史公曰:绛侯周勃②始为布衣时,鄙朴人也,才能不过凡庸。及从高祖定天下,在将相位,诸吕欲作乱,勃匡国家难,复之乎正。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材料三;

周亚夫距吴、楚,坚壁不出。军中夜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帐下,亚夫坚卧不起。《汉史》书之,以为亚夫能持重。按,亚夫军细柳时,天子先驱至,不得入,文帝称其不可得而犯。今乃有军中夜惊相攻之事,安在其能持重乎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条侯:周亚夫的爵位。②周勃:周亚夫之父。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梁使中大夫韩安国A及楚相B.张尚C]弟羽为将军D羽力战E安国E持重G乃得H颇败吴兵。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意为将要,与《鸿门宴》“若属皆且为所虏”的“且”意思相同。

B.数,指多次,与《苏武传》“数通使相窥观”的“数”意思相同。

C.“不敢西”与《登泰山记》中“汶水西流”的“西”用法相同。

D.布衣,可指衣着俭朴;也因其常为古代庶人之服,借指平民。文中指后者。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七国之乱发生后,周亚夫临危受命,率太军迎击叛军,临行前与皇帝定下战略决策,为最终赢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B.周亚夫接受赵涉的进言,取道蓝田,经武关到达洛阳,缩短了行军的时间,起到了令诸侯感觉如从天降的效果。

C.周亚夫在三个月之内平定了吴、楚叛军,他的军事才能得到将领们的普遍认可,但与梁王之间产生了隔阂。

D.史学家司马迁对周勃和周亚夫的评价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与历史上杰出人物进行比较,给予了高度肯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译文:

(2)亚夫军细柳时,天子先驱至,不得入,文帝称其不可得而犯。

译文:

14.司马迁评价周亚夫“持威重”,而洪迈则认为周亚夫治军算不得“持重”,请结合材料一的事实,分别为二人所持观点提供支撑的依据。(5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咏画障①

上官仪

芳晨丽日桃花浦②,珠帘翠帐凤凰楼。

蔡女菱歌移锦缆③,燕姬春望上琼钩。

新妆漏影浮轻扇,冶袖飘香入浅流。

未减行雨荆台下,自比凌波洛浦游。④

【注】①画障:画屏。②桃花浦:暗用《太平广记》中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巧遇仙女的故事。③锦缆:鲜艳华美的船索。④尾联上句用战国时宋玉《高唐赋》中楚王梦遇巫山神女的故事,下句用曹植《洛神赋》中洛水女神之典。凌波:形容女子走路时步履轻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所咏为屏风上的一幅仕女图,画的是水上采菱和楼头春望的女子。

B.诗中咏画却不提画作,而采用化静为动的手法,在静态基础上摹写更为生动的场景。

C.颈联的“新妆漏影”“冶袖飘香”,通过妆容、服饰侧面表现女子之美。

D.诗人赏画入迷,把自己想象成凌波微步的女神,与画中人同游于洛水之滨。

16.《旧唐书》评上官仪的诗具有“绮错婉媚”的风格,意思是他的诗华丽秀美、和婉柔顺。请以此诗为例,谈谈对这一风格的理解。(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过秦论》中描写秦国把诸侯国的军队打得横尸遍地、血流成河的句子是:“ , 。”

(2)李白《将进酒》中,“ , ”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黄河的雄伟气魄和浩大声势。

(3)高三(1)班举行古诗学习分享会,张翔同学提出,“鼓”作为一种传统乐器,在唐宋诗词中经常出现,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本题共5小题,18分)

在到达雅典的第二天一早,我便一头扎进 A 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的知名度不仅来自它丰富的藏品,更来自那些享誉世界的石刻雕像。我在那些欧洲史上最伟大的雕像中间走来走去,发现所有雕像的眼睛都睁得很大,眉清目朗,比我的眼睛更亮!在艺术史上,阳刚时代艺术中人物的眼睛,总是 B ;阴暗时期艺术中人物的眼睛,多半暧昧不明。

我承认,希腊人的文化很对我的胃口。我喜欢他们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历史与艺术。石头上的文化保留得最久,这些深深刻进石头里的文字与图像,顽强又坚韧地表达着人类对生命永恒的追求。

①可见,②永恒是达不到的。③永恒只是很长很长的时间而已。④古希腊人已经在这时间旅程中走了三四千年,⑤而能证实这三四千年仍然是这些石头。可是如今我们看到了,石头并非 C 。在岁月的翻滚中,古希腊人的石头已经满是裂痕与缺口,有的只剩下一些残块和断片。

在博物馆的一个展厅,我看到一截石雕男子的左臂。虽然只是这么一段残臂,却依然紧握拳头,昂然地向上弯曲着,皮肤下面的血管膨腭鼓胀,脉搏在这石臂中有力地跳动。一件古物背后是一片广阔的历史风景,历史并不因为它的残缺而缺少什么。残缺,却表现着它的经历,它的命运,它的年龄,还有一种岁月感。

于是一种美出现了,这便是古物的历史美。历史美是时间创造的,所以( 甲 )。我们通常是看不见时间的,但如果你留意观察,( ),比如那深幽的树洞,凹陷的老街,泛黄的旧书……它们不是全都带着岁月和时间深情的美感吗 同时,这种历史美还是一种文化美,因为古老的文化都具有悠远的时间的意味。希腊人懂得这一层美感,他们绝不会去将古物翻新或复原,因为这是历史的本来面目。珍视历史就是保护它的原貌与原状,这是希腊人给我们的启示。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

19.下列句子中的“对”与文中加点的“对”,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在成功的路上,他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因此我对他表达了谢意。

B.赵市长为人十分谦和,对群众的态度也非常友好。

C.他对好相机的焦距,希望能捕捉到这一精彩瞬间。

D.两人兴趣相投,越说越投缘,越聊越感觉对脾气。

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21.画波浪线句子如果改为“残缺中却表现着它的经历、命运、年龄和岁月感”,句意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4分)

答:

2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中提到,希腊人保护石雕这些古物的做法就是保持其原貌,而生活中,有些事物我们又必须对其有所改变,诸如文化传承、科技发展等。“保持原貌”与“有所改变”都值得我们深思。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答案及解析

1.  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 A.“而在更早之前,萧统、元结二人都使古文改革有了实质性的进展”错误,从文中看不出萧统、元结二人推动古文改革产生实质性进展。B.材料并没有对韩、柳二人的文章形式与内容优劣进行比较,且文中所说的“他的论说文除了以说理严密见长外,往往犀利有力,取譬常直接进入论旨而使思想深化;寓言以形象生动、嘲讽辛辣、思想深刻而又极其简洁著称”并非仅指他的山水游记。D.由材料二的引文并不能推断出“骈文的情感表达方式更简洁”。

2.  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整体概括、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 根据材料二,“古文”一词含义丰富,而中唐作家所提倡学习的“古文”不包括古代的文字。

3.  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观点内涵理解的能力。

思路点拨 B项所谈不是古文写作的道理,而是在谈对儒道的理解。

4.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一闸述了唐朝古文运动的发展过程,读者能从中了解古文的历史背景、复兴变革及历史地位,认识到古文运动的得与失,全面且深刻。②材料二在简要阐述“古文”的含义后,又以具体作品为例进行解说,使读者对古文特性(骈文和古文的区别)的认识更加直观而准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5.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

①去除形式化倾向,注重文章的实用性和思想性。②注重朴实简洁,兼顾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提高文章的艺术性。③反对抄袭前作,鼓励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④强化写作的社会责任感,使作品有助于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若答“主张创新,兼收并蓄”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  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

思路点拨 “可见成渝的父母是当地人”错误,从石洞中的陈设并不能推断出成渝父母是当地人,从故事的背景和成渝、宝成兄妹的名字可知,成渝父母是普通的铁路工人,这个石洞是他们在建造宝成铁路时就近选择的临时住所。

7.  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思路点拨 “像贴在万丈绝壁上似的”并非比喻手法。

8.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①雪大风狂的恶劣天气营造出艰苦的劳动氛围,为后文人物的活动提供典型环境,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②展现铁路工地忙碌而火热的场景,烘托建设者们不畏艰难的精神面貌。(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初见成渝,他脸蛋冻得发红,却专注地望向洞外,给人纯真、坚强的印象。②言谈之间,他抗议被轻视,反驳“小鬼”的称呼,突出天真、聪明和自尊心强的孩童特点。③随着交谈深入,成渝的内心世界逐渐展现,他关心天气对工地的影响,为父母的工作而骄傲,认真照顾妹妹,并且知道要“守住岗位”,体现了在父母影响下树立起的高度责任感。(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0.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D E G (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  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

思路点拨 “不敢西”的“西”为方位名词作动词,意思是向西进军,《登泰山记》中“汶水西流”的“西”为方位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向西,二者用法不同。

12.  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思路点拨 “缩短了行军的时间”错误,原文“间不过差一二日”的意思是“中间不过相差一两天”,指绕行的时间只是稍长一点,不是缩短。

13.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如果有紧急情况,周亚夫是真正可以任用带兵的人。(关键词“缓急”“将”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周亚夫在细柳驻军时,天子军队的先锋到达,未能进入军营,文帝称赞他的军队是不能够侵犯的。(关键词“军”“先驱”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14.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1)司马迁观点的支撑依据:①面对梁王的求救,周亚夫不为所动,坚决实施切断叛军粮道的既定策略。②吴兵困中数次求战,周亚夫固守不出,迫使敌军因缺粮自乱。(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2)洪迈观点的支撑依据:军中发生夜惊内乱,暴露其军纪不严,称不上统兵持重。(2分,意思对即可)

15.  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把握的能力。

思路点拨 “把自己想象成凌波微步的女神,与画中人同游于洛水之滨”错误,尾联的意思是屏风上所画的仕女,不亚于那巫山神女之多情,好似那洛水女神之娇媚,而不是诗人自比。

16.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①诗歌用词华美,如浦称“桃花”,楼曰“凤凰”,以“锦”“琼”分饰缆与钩,辞藻华美,意象富丽,画面具有华美感。②颈联以“浮”写女子举扇动作的轻柔,以“冶”写女子打扮的艳丽,细节描写表现出人物柔美之态,使诗歌具有和婉柔顺之美。(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7.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1)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3)示例: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乘醉听箫鼓 吟赏烟霞 [每空1分,第(3)小题若有其他答案,正确合理亦可给分]

18.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举世闻名/闻名遐迩 B炯炯有神 C 坚不可摧/完好无损/完好无缺 (每空1分,若有其他答案,正确合理亦可给分)

19.  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正确辨析词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思路点拨A.“对”为介词,用于引出对象。B.“对”为动词,意思是对待。C.“对”为动词,意思是调整使合于一定标准。D.“对”为动词,意思是投合、适合,与文中加点的“对”意义、用法相同。

20.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判断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语句①修改为:然而/可是。语句⑤修改为:而能证实这三四千年的仍然是这些石头。(每处2分,若有其他修改方式,合理亦可给分)

21.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对语言进行审美鉴赏的能力。

①原句用多个逗号让句子变短,形成较为舒缓且自然的节奏,更容易让读者体会到一种历史的沧桑感。②原句中,“它的”一词反复使用,构成排比结构,有利于强化石雕这一抒情对象的内涵。(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全套30 yuan

8份高三一模汇编全套40yuan
8份高二期末汇编全套40yuan

需要汇编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获取


2023年河北省各市高三一模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3年河北省各市高三一模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3年河北省各市高三一模古诗阅读汇编

2023年河北省各市高三一模简答题组汇编


彦师语文课堂
能讲解考场答题技巧,也补充忽视的好玩的好笑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