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娃故事
自然界的生活是直观的、具体的、现实的、丰富的,是意义与价值的源泉。和幼小骏娃们萌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和探索自然的愿望,他们穿梭在和园,同时讨论着对一草一木的畅想……
和园要种东西的。
我老家在榆中,奶奶种了萝卜。
我爷爷家种了麦子。
麦子是什么?
我爷爷种的麦子,到了夏天就变得黄黄的,上面还有好多小粒粒。
我也想种麦子。
看到孩子们对小麦如此感兴趣,我们决定抓住教育契机,与中一班小骏娃们一起探索陇原小麦,与小麦共生共长。
“麦” 向成长
小麦粒硬硬的。
小麦粒是水滴形的。
黄黄的,感觉很好吃。
这么硬,会不会种不出来?
我们得把土挖好。
嗯,土得软软的才行。
基于对种子的认识,中一班的小朋友们和爸爸妈妈开启了一场小麦种植之旅。
种植
小种子什么时候能发芽?
下下雨会变快吧。
下雨会出彩虹。
我想去看看彩虹下的小麦。
教师思考
幼儿在初识小麦的过程中,能够观察小麦的形态、颜色、结构等特征,了解小麦的基本生长环境和条件,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认知能力。通过实际播种小麦,幼儿可以亲身参与到植物生长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种子发芽、生长的奇妙变化,从而建立对生命科学更深刻的理解。
渐渐的,嫩绿的麦苗在土地里探出了它们可爱的小脑袋,孩子们的讨论也就此生发……
小麦像小草一样。
还像韭菜。
有点像教室里的葱苗。
麦子也要喝水。
对,不然小麦就干掉了。
我们可以一杯一杯水从水池传过去,然后倒在麦地里。
也可以找老师要个水管。
还可以多看看小麦。
看看小麦长高了没。
小麦养护
教师思考
幼儿对小麦幼苗的形态特征建立一定了解。在绘画过程中,大部分幼儿能够描绘出小麦苗的基本形状,表明已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小麦苗当下的外观特点。并通过养护分蘖小麦的活动,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爱心,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合作的愉悦。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小朋友们了解到这一习俗后,也参与到传统的麦收工序中。
要先把麦子扬一扬。
麦子皮皮就飞走了。
还得打麦子。
用什么打啊?
可以用大大的积木。
这个圆圆的就可以。
万能工匠的柱柱也行。
一、扬场
二、打麦
要用力打麦子。
可以用柱柱的这头锤一锤。
还可以擀一擀。
哈哈哈哈哈这好像擀面啊!
打完的麦粒放哪儿呢?
放到这个筛子里。
小朋友们自主选取不同种类的积木当作 “工具”,开始有模有样地打起麦子来。
三、筛麦
教师思考
通过扬场、打麦和筛麦等活动,幼儿对传统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有了直观的认识。在活动中,幼儿也面临问题和挑战,如怎样选择合适的积木来打麦、能用哪些方式来打麦等。通过自己的尝试和探索,幼儿们逐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培养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收获的小麦可以做什么?”小朋友们围聚在石磨旁,两两分工开始探索面粉的由来……
小麦可以变面粉,就能做面条了。
怎么变啊?
可以用这个大石磨磨一磨。
抓住这个把手转一转。
小麦粒倒在洞洞里。
“咦?为什么没有面粉出来呢?是不是麦粒放少了?”
“原来是方向不对,那就做个标记吧!”
“我们的面粉里面怎么还有小麦?”
“原来还要再筛一筛呢!”
面粉绵绵的。
细细小小的。
教师思考
幼儿最初推磨方向反了,而这正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关键点。通过这个错误,大家更加仔细地观察和思考操作的方法和原理。逆时针标识的使用虽然简单,但却有效地给予了幼儿直观的提示,帮助他们快速调整操作。而在再次过筛的过程中,幼儿明白只有经过反复多次的筛选和处理,才能得到更好的结果。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更能培养对待事情的严谨态度。
收获面粉后,小朋友们开始讨论面粉的功用……
面粉可以做什么呢?
中秋节要到了,可以做月饼。
还可以做面条。
可以揪面片。
还可以包饺子。
大家在寻味屋里,揉揉面团,压压模具,美味面食映入眼帘。
一、月饼
二、花样小饼干
教师思考
幼儿从揉面、擀面到成型,每一个步骤都亲力亲为,在操作中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培养耐心和坚持的品质。大家不仅了解了食物的制作过程,还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出苗、分蘖、拔节、抽穗,
播种、养护、收获、品味。
麦浪滚滚,金黄一片,
那是小麦对丰收的献礼,
也是对岁月最深的感恩。
小麦的成长演绎着属于孩子们的精彩故事。正如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言:“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 幼儿在与小麦共生共长的过程中,收获的远不止能力与知识,更有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护、对自然的期许与感恩。从兴趣的萌发到勇敢的探索,从初步的认知到切实的行动,让教育回归自然的怀抱、真实的场景、丰富的生活。我们的骏娃故事未完待续,期待更丰盈的收获与更绚烂的成长!
兰州市城关区和政路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