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带孩子回家吃饭,因为月考成绩不错,孩子爷爷勉励孩子道:感觉娃你到了初中之后突然开窍了!小学时候感觉一般,到了初中成绩突然间跃升了一个档次!
娃听了之后没有什么感觉,我听了之后倒是有些不乐意了!
哪里有什么突然醒悟!有的都只是日积月累的坚持,只不过到了初中成果才开始显现罢了。
这说的好像我和娃妈就没有什么功劳,付出也没有什么意义,只不过是借了娃成长的东风罢了。
对,我就是这么小气!
玩笑还是要开一下的,但是这背后涉及到的小学和初中评价机制的差别倒是可以聊一聊。
首先,我家孩子是不是突然醒悟?
客观的讲,虽然我对这个班主任事无巨细的管理风格不太感冒,但也不能否认人家是真敬业,在这种高压力、强节奏的学习模式下,我家娃在学习习惯方面是有进步的!
但是能够抗下这种学习压力,初步适应并且胜任目前的学习状态,这和学校老师的关系不大了,有孩子逐渐成长起来的能力因素,但我们全家在他小学阶段的坚持与努力,我觉得才是主要因素。
爷爷只看到历史、道法成绩不错,却没有看到我们在整个小学阶段阅读的各种历史类书籍和科普视频,听得那些音频,走过的众多博物馆和古迹;
没有看到我们为了培养他的记忆力,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漫长的纠结、尝试,逐步的鼓励和积累;
爷爷只看到地理、生物成绩不错,却没有看到我为了培养孩子高效率的听课习惯,坚持让他跟着上高难度的课程,逼着他认真听课,听完课就即时做题,训练高效率的接受和应用;
爷爷只看到英语成绩不错,比较稳定,却浑然忘了我们让孩子出去学习英语的时候,他执意阻拦,为此我们大吵了一架;
爷爷只看到数学成绩不错,却不知道他孙子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这时的优势来自于之前六年的不断积累和付出;
爷爷只看到语文书写不好,作文写的一般,觉得我们没有重视,却不知道为了这个书写和作文,我们每年都在为此挣扎,看不到他孙子在语基、阅读理解方面的稳定与进步;
爷爷只看到总分不错,却不知道我们小学六年,每年的寒暑假,除了出去旅游和过年的几天之外,每天都没有断了学习;
爷爷只看到他孙子现在个子长高了,却不知道我们每年都保证孩子上一个体育班,把他从一个体育菜鸡逐步的变成了一个“正常人”,从而有相对充足的体力,花费了多大的心力;
......
没有长时间的积累,没有孩子耐得住寂寞的打磨,没有经历过努力不见成效时的煎熬,依然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哪里能有现在的所谓“顿悟”?
开什么玩笑呢?
我们晚上回家,能够比别的孩子多看几十分钟电视剧,能够比别的孩子早睡那么一二十分钟,作业我敢直接替写,周末两天能上三个辅导班,还能保证作业都完成,稳住成绩不掉,都是孩子用自己之前六年的汗水换来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努力在小学体现不出来?
除了个别的地区和学校,小学考试的难度都不够大,导致满分成堆,头部学生数学、英语基本都是满分,语文也能接近97、98,区分度接近于无,1分、2分可能就导致你从前五十名退后到一百名开外。
但是这种满分几乎体现不出来差距,你学完了新二是100,人家学完新一也是一百,你把初中数学学完又怎么样,还不是100分。
再者,小学考试科目比较少,一般只有语数外计分,门数越少,容错几率越小,越细心的孩子,越是语文占优势的孩子,就越稳定,也越容易在总分中站在前面。
加之小学试卷题量不大导致每道题的分值比较高,错一题就是几分的差距。
我们家每次都是291-295之间,所以也每次都只能排在年级前100的尾巴上。
这就导致孩子爷爷认为娃也就是普通成绩,但他其实不知道我们平时做了多少积累,也不知道他孙子真实进度、综合素养、听课质量是在一个什么水平上。
而到了初中,这些积累立马就有所显现:
首先是考试难度变大,不管是数学、英语还是语文,普遍都比小学试卷的区分度高的多,直接拉开了原来压缩在一起的学生群体,看起来都是一个层次的前小学生们,立马拉开了三六九等。
随着学习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难,这个差距还会继续拉大。
其次是科目变多,除了语数外,增加了历史、道法、地理、生物,这就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有了要求,学科兴趣、听课效率(小四门每周课节很少,主要是依赖于上课时的听课质量)、之前的综合积累,这时候有些孩子就体现出优势。
科目多、总分高之后,容错几率就变得更大,哪怕是有一科失误,也不会特别影响总成绩,毕竟东边不亮西边亮。
再次还有一些无形的帮助:
孩子之前小学六年建立起的学习习惯使得他很容易适应现在的学习节奏;
习惯学习有难度知识后,进度超前后,在听课、学习、写作业、考试方面轻松拿捏后获得的心理成就感和自信心;
能力提升导致作业任务量相对较少后能够获得更多的休息娱乐时间,从而对他身体、心理方面的调剂;
包括一直以来对他学习的参与和陪伴,对他的意愿的尊重,导致孩子对家庭学习任务安排的信任和接受程度很高。
......
这些无形的积累看起来不显眼,也是会体现在综合成绩上的。
我现在还给他存了每天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存款,到初二、初三还可以调用出来,到初三还可以再减掉一个英语班,一周我还有三四个小时的时间可以调用出来.....
如果你关注自媒体和家长们的聊天,会发现有不少孩子小学还是年级前几名,门门接近一百分,到了初中就突然跟不上了。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这些孩子只是考到了一百分而已,实际水平也就是仅此而已,能力并没有达到初中的要求,也没有做好应对初中学习的心理准备。
到了初中自然就会有一个滑坡。
但这并不是世界末日,老老实实跟着学校,按照学校老师的要求,把知识基础打扎实,慢慢的就会提高,从长远看,努力三年,到中考时也不见得会很差。
但问题在哪里呢?
你在努力,别人也没有停下。
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对智力、能力因素的倾向越来越重。
如果没有提前做好准备,进了高中之后仍然会再面临当初刚进初一时的问题,但此时想要再重新追上,再现当初的逆袭神话,不可能了。
视频号每周六直播聊天,欢迎大家来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