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写了一篇关于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文章,还转发到了小红书上,结果不管是公众号还是小红书,留言区里有不少朋友不太同意我的观点,比如认为现在学校老师就得是211以上的毕业生来教,作为家长自己是不放心那些双非一本、二本的毕业生来教学的。
对于这个观点我其实是理解的,其背后也是有逻辑的——试想你自己都没有考上211,、985,你凭什么来教我们家的天之骄子,把我家孩子送上211、985呢?你自己数学就考110、120,你怎么能把孩子培养到130、140呢?
这个逻辑挺有道理的,也因此,如果你看机构宣传里,老师名校毕业就是一个大卖点,现在的一些名校在招聘时,也是以头部985的学生为主。
我倒是没有与这种现象作对的意思,其实很久以前在一篇知乎回答里我就说过:如果能够让更多的名校学生回到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去,他们为我们教育会带来非常多的改变,会引领我们的孩子看到更大的世界,接触更优秀、更高效、更深刻的思维,学习到更科学的观念和方法。
我反对的是什么呢?
学历万能论!
会教学和学历高并不完全一致的,我们系统内的一些年轻名校教师、高学历教师,我见了不少,有些倒是名副其实,但有些则是盛名之下,也就那样。
至于学历高但是教学水平低,甚或职业操守让人摇头的我也不是没有见过,反观大家都觉得不行的二本毕业老师,尤其是世纪之交那一批,倒是目前的中流砥柱、硕果累累,当然也有摸鱼躺平,不务正业的,比如我……。
职业道德这块我们没法事先判定,但是教学这块我觉得我还是有发言权的。
首先什么样的老师才能出成绩?
这么说吧,学历不是第一要素。
越是敬业,越是愿意贴班,越是愿意在班级、学生身上花时间、花精力的老师越容易出成绩!
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都是如此。
这也是为什么学教师是一个良心活的原因——它太依赖于教师本人的主观意愿了,而这种主观意愿是无法界定的。
偏偏这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决定学生成绩的核心因素。
一个老师,如果能够天天把身子扑在班里,扑在学生身上,所有的作业就精批细改,课程、例题都精心准备,试卷分析落实到人,课后也能做到精细化管理,成绩自然就上来了,你是什么档次学校毕业的,并不重要。
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谈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是教学能力?仅仅只是做题能力?
教学能力,是一种老师的综合性能力,包含了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等等,老师需要以逻辑把控整体,把知识、题目的解题过程这些抽象内容进行拆分,总结,然后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述出来,引导学生逐步的贴近其中的思维,进而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积累。
同时,老师还需要在教学中做到控场,尽量多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并据此进行调整,因材施教,该一带而过就一带而过,该停下来仔细雕琢就仔细雕琢。
这就需要老师首先在认知层面上高,但也要能够接地气——贴近学生的思维模式,知道学生容易在哪里容易出现问题,知道应该采用何种方式——举例、实践、特殊化、类比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
这里恰恰是一些大学霸转老师之后容易面临的一个障碍,知识、题目在他们看来太简单了,解决方法一目了然,很难理解普通孩子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他们怎么就理解不了呢?
高学历的老师因为本身的素质较高,接受能力强,思维水平高,正常情况下上手会很快,但是也有一部分老师,主观上没有太强的磨炼教学技艺的意愿,客观上不太能够与学生共情,或者表达能力不足以支撑其从高思维往低思维转换,那也就是个普通老师而已,并不会给你家孩子带来什么质的提升。
这种情况是存在的,甚至不少,尤其是最近几年毕业的老师,说实话......
这也是时代趋势,接受、接受。
当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老师高考只考110,怎么就能教出130、140的学生。
其实这个问题在之前的一些文章留言区里,也有不少朋友给出了答案:世界冠军的教练就一定是世界冠军吗?NBA的总冠军教练们很多都是角色球员出身。
教和考是两回事,时间的积累与磨砺可以带来能力与视野的提升,有限的教学内容也能够使得教师更加专注、从容,主观意愿在这方面起到的作用更大。
所以吧,老师学历高固然好,但也只是学历而已,更多的诸如教学能力、沟通艺术、敬业程度这些,到底好不好才是真正应该关注的地方。
视频号每周六直播聊天,欢迎大家来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