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到期末了,这篇文章来的有些晚,不过也谈不上是经验分享文,算是学习收获文吧。
道法是很多孩子都很反感的一门课,假大空是普遍的评价,孩子都这样认为了,作为成年人的家长就更不喜欢了,觉得其中都是套话。
不瞒大家,我之前虽然也能理解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以及其衍生科目在小初高乃至大学始终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一道德,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年代,这都是必须的,但也是认为课程编写过于无聊。
后来因为要陪着孩子复习,我主动或者被动的看了七上的道法课本,我对道法这门课程的观点发生了变化——教材初心和内容是不错的,问题主要是出在了教法与考法上了。
七上道法教材一共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少年有梦解决的是初入初中,如何认识初中的重要性、如何规划自身、如何认识自己、如何树立梦想,解决的是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问题;
第二单元成长时空是针对如何处理与家庭、朋友、老师、集体之间的关系来编写,解决的是人际交往;
第三单元珍爱我们的生命是从安全教育、身心健康等方面来阐述,旨在教育孩子保护好自己;
第四单元追求美好人生是从人生目标、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方面来进行指导。
仔细回味下,这四个单元还是有一定逻辑的,立足点都是解决初中生刚进中学阶段需要面对的问题,我是谁、我要去何处、我要怎么做、我如何看待与处理同周围人的关系。
具体到课程具体内容,其实做的也不错。
我们找一节看看,比如认识自己。
你能说这些内容不好吗?脱离实际吗?
我们每个人在世界上,无时无刻都在被别人评价,就比如一个初中生:他会被老师评价,被考试和排名评价,被同学和家长评价......这些评价有好的,自然也有坏的,如何去看待他人对“我”的看法,如何能够有一个坚定的内心,不被其轻易左右,也能够闻过则喜,不断优化自身,这难道不是我们作为家长需要孩子具有的能力吗?
整个内容阐述也很有逻辑——从对自我的全面分析来认识自己,从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这是对自我认知的一种修正,所以兼听则明),从生活实践中认识自己(通过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等方面)。
每一节内部主要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几种问题来阐述,逻辑严谨。
课文中还安排了活动与探究。
单纯看课文,我觉得其内容没有什么原则性问题,也算是比较实际,同时也有内在逻辑,不能说多吸引人,起码是正常水平吧。
那为什么孩子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深恶痛绝呢?
因为考试形式倒逼了教学方式啊!
现在的道法考试有两种类型,闭卷的稍微简单些,单选题加几道解答题,解答题以简单辨析为主,答案主要是以课本中知识点答案为主;
到了开卷,学生就倒了大霉了,开卷本身目的是为了降低难度,结果成了老师提升难度的理由——题量加大,解答难度加大,不再是单纯的列举知识点,而是要含有一定的比例的分析与阐述,同时题目答案往往会涉及不同单元的知识点,综合性大大加强。
因为这种考查形式,不管开卷还是闭卷,老师都要求把课本知识点全部背完!
很不幸,因为道法课文中每一句都不是废话,都是在不断的阐述问题,所以学生就必须把整本书背完!
这个整本书背完不是夸张,就是字面意思。
你背完还不一定拿到高分,还需要学会答题模式——针对不同的问题类型来写答案,比如问题是“是什么”还是“为什么”类型的、比如问题是启示类还是做法类的,启示类的需要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比如如果题目是要结合材料,那就需要在答案中涉及到材料中的人物、事迹......
如果是开卷,那么就更悲催,题目难度会进一步放大,你可能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组织答案,可能涉及到不同单元内容,可能还要有自己的阐发表述......
面对这种考试和教学方式,你说孩子会喜欢?
本身就比较枯燥偏说教,这种模式就更加让人不耐烦了,说实话我甚至担心孩子们因此逆反,更不乐意按照书上的要求来做了......
有句话说的好: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你可以不喜欢甚至讨厌道法,但是你中考是必然会考道法的,比如北京的中考改革,道法还不是仍然在必考科目中,计入总分?
因此道法如何学、如何复习就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好在既然课程有逻辑,备考也是有路数的。
通过陪娃复习备考,我觉得针对道法的考试特点和课程特点备考,还是可以达到一定的水平,虽然我家可能做不到,但是路子顺了,总是有些朋友是能做到的。
首先是对知识的梳理。
我个人觉得对于道法来说进行思维导图整理是比较好的方法,但只整理思维导图不够,必须要深入背诵。
这里的深入背诵,不是说把知识点背下来就完了,而是要做到面对任一单元、任一课、任一框的知识,可以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将知识梳理出来,然后能够自己复述,也就是知识体系入心。
但这样其实还不够,知识一定要结合题目。
最好是能够带着孩子去看一定量的题目,不需要真的动手做,只要看着题目去说涉及到哪个知识点就好,也就是在脑海中建立起题目——知识点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的背诵才是有效背诵,否则就是两张皮——背是背,用是用。
比如上面这道题一看就是道辨析题。
从格式的角度:
首先要给明确的判定——对还是不对,这还不行,要进一步简要说明,他为什么不对。这就是是什么?
其次开始阐述,这时候先要有论据——课本知识点,之后是结合材料来阐述。这就是为什么?
最后要总结,落到怎么办上。
从知识点的角度来分析:
有父母,那么就对应家庭那一节,美好家庭;
有参观博物馆,有关于什么是学习的观点,那就是学习那一节,什么是学习。
尤其是孝敬父母和参观博物馆一定是涉及到传统文化,那就需要有所体现。
最后答案如下: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感叹我们家算是赶上了“好时候”,新教材道法教材变化最大,不管是章节顺序还是内容可谓改天换地,导致完全找不到之前的题目来作为参考,学科网上的那些资料好多都用不了!哪怕是标着24秋期也用不了!
只能以学校为主,以老师给的资料为主了。
达到这个水平,其实应付一般的考试就够了,因为你在复习知识的过程中其实也看了题目。
但是对付稍微难点的考试,这个就有点捉襟见肘了,那就必须深入挖掘答题逻辑与套路、技巧。
首先是道法答题的基本形式以及其基本的答题套路,这是基本功必须要会的。
其次是要对解答题答案进行分析——涉及到哪些知识点(基本功)、从哪些角度来阐述、答案的基本结构是什么样的、又是如何行文的。
最后是一定的练习,不一定非得写出来,口述也可以,但一定要能说出来先答什么、后答什么,按点回答。
如果这样来看,好像道法和其他科目的备考是类似的,也是以逻辑为基础的,只要有逻辑就好办,就可以认为是某种“数学”题,按照这个角度去看待道法,你可以不喜欢它,但是备考的逻辑就这样,分数你爱要不要喽.....
其实每一个学科如果仔细梳理下来,都是有内在的学科逻辑、命题思路、答题模版的,只要善于总结,其实都能找到一定的备考之道,这无关你是否喜欢,就把它当成一个游戏就好了。
视频号每周六直播聊天,欢迎大家来聊啊!
小升初计算怎么刷?——《小升初数学计算严选600题》使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