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平县城新貌
记忆中的城里街
故乡阜平是一座小山城,坐落在太行山深处,宛如群山拥在怀中的一颗明珠。 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乡。无论贫富,无论荒蛮或繁华,无论走出多远,从来都会把故乡装在心里。如果问起世上最可爱的地方是哪里,相信多数人第一个想起的定是自己的故乡。 小时候在故乡这块土地上安静地成长,年纪稍大,心便不安分起来,时时打算走出这个狭小的地方,爬上大山,看看山外边的世界到底什么样子。当有一天,怀着好奇爬上县城那座最高的山峰,举目望去,周遭依然是山连山、峰挨峰,触目皆是山的海洋。再大点读到毛主席“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诗词,感觉故乡起伏的山脉、把群山染成金红色的夕阳,是如此瑰丽,如此壮观! 长大后离开山城,走出大山,去见识外面的世界。几十年过去,外面的世界充满风雨,亦不乏精彩,而梦牵魂绕的地方依然是故乡的山山水水和那座美丽的小山城。原来自己的根和魂永远在故乡…… 山城长大的孩子,对山有着特殊的感情,环绕在四周的群山好像是自己的长辈,熟悉,亲切,敬畏。大派山、小派山、状帽顶、猫沙湾……县城周边的几座大山,常挂在嘴边。 雄踞城北的大派山,巍峨险秀,是县城的“保护神”,护佑着全城人民的平安;耸立城东的小派山,峻拔刚毅,如日夜值守山城的卫士;远望南边的状帽顶,平平的山顶如笼如盖,似乎正在酝酿蒸腾着一锅美食;猫沙湾,在县城极目所望的西南方向,看护着一湾日夜奔腾的碧水…… 山,是我们心中的神灵,我们赖以生存的依仗。山里人,离不开大山的濡养和护佑。 县城南边一条从西往东长年流淌的大沙河,县城东边还有一条从北往南翻着白浪花的小河。山环水绕,小山城多么秀美!阜平县城新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县城的主街道有城里街、南街、北街、城墙坡和小街。
老县城很小,当时只有一条东西街,称城里街。最西边叫西门,最东边叫东旮旯。这条街和城里这块地方统称为城里头。印象中,老县城是以山势为城墙的,北西南三面的城墙都是山坡和丰厚的黄土冈围着。县政府机关建在坐北朝南的一座山坡上。县城三面包围着的黄土冈统称为城墙冈。翻看阜平县志有历代修筑城墙的记录,不知古代的城墙到底什么样子,也不知是如何修筑加固的。 阜平中学大操场是在中学西侧切掉一部分城墙的黄土开辟而成。 城里街西高东低,坡度很大。当年的西门早已不存,最高处的黄土冈,中间辟有一条小路,寒冬腊月朔风正紧,通过这条像一个豁口的小路西行,需弓着身子顶着强劲的西风前进。风大时,身体瘦弱者过这个风口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硬着头皮过,没准会被风吹到天上去。是笑话也是实话。翻过西门的黄土冈居高临下是胡子沟村,村里人进城里街须爬上四五十度的陡坡从西门进入。 县委、县政府党政机关及学校等都设在城里街,北侧的企业机关学校由西向东依次是县砖瓦窑,阜平县中学,县看守所、县政府,往东是县委、县武装部。城里街南侧正对阜平中学是城厢完小,往东有电影院;其余均为当地住户。 东旮旯是城里街的最东头,地势也最低,县委机关和县武装部在东旮旯的北侧。往东出城圈有一条很陡的小路,从高处下来进入东河滩,便是那条南北流向的小河,小河正对面是东湾村,东南方向是东寺村。 几十年过去,阜平县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区扩大,街道不断开拓延长,还增多了不少新道路。那时百姓们对县政府门口还沿袭旧称谓衙门口,如今这个称呼已经销声匿迹。县政府的高墙大院,也改成了镂空的铁围栏和铁栅栏门,只是门口的石狮子还在,依然傲视苍穹,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县城。城里街由西往东临街建起了多家小商铺、小超市,货物应有尽有,改变了城里街没有一家店铺的旧貌,人们出门就可购物,打醋买酱油,或购买其它日用品,再不用往南街跑了。 为了留住记忆中的老县城,我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和物,以及儿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作为一份礼物献给故乡,以表一个游子对故乡的深情和绵绵不尽的思恋。阜平县城 北城中学 大派山
赵风华,河北省阜平县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 海外版》《光明日报》《散文百家》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诗歌200余篇、首。著有诗集《风从太行来》、散文集《山乡散记》。《天高地厚慈母心》《珍珠潭瀑布》《一位司令夫人》《保定赋》等多篇作品在全国省市征文中获奖。其中《山乡散记》获2014年保定市五个一工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