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医道选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
中医药典籍浩如烟海,积淀了几千年来中医先辈的实践经验和思想智慧,也蕴藏着大量医德医风医道的思想精华,是新时代中医药行业开展医德医风医道建设的思想宝库。
《古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医道》基于中医药传统文化典籍,以医德医风医道为主题,取材《黄帝内经》以降,贯穿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历代,从众多名家言论中各选 20 条经典格言进行解读,结合原文整体篇章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进行阐释,形成古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医道格言精选 60 条,编写成一册供行业内人士学习借鉴的读物。
书籍推荐
书名
《古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医道》
医道篇
43.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
【原文】
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著于方[1]。余愿闻而藏之,则[2]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3],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岐伯曰:远乎哉问也。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黄帝曰:顺之奈何?岐伯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4],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5]。
【简介】
选自《黄帝内经》之《灵枢·师传》。
【注解】
[1]方:书写文字的方版,用木片制成。
[2]则:用来遵循的法则和规范。
[3]下流:向下流衍。
[4]讳:忌讳、禁忌的事情。
[5]便:方便、便宜的意思。
【语译】
黄帝说:我听说以前的先师们,有一些藏在心中的体会和诀窍,是没有写在方版上的。我想听闻这些诀窍,把它们保存起来,作为法则遵循实行。上可以用来治理天下万民,下可以用来治理自己身体,使天下百姓不再遭受疾病的苦难,让这个社会上上下下和睦亲爱,把德行的惠泽向下流衍,让子孙后代都能无忧无虑,代代相传,永无终时。这些学问我可以听闻吗?岐伯说:这个问题太深远了。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这些情况从没有通过违抗逆反的方式能治理好的,只能通过循顺的方式。所谓循顺,不仅仅是关于阴阳变化、血脉运行、气机消长的顺逆,天下的百姓人民都希望能够顺从他们的意志。黄帝说:怎么循顺呢?岐伯说:进入一个邦国先要询问当地的风俗习惯;进入一户人家,先要询问家族的禁忌和避讳;进入人家的客堂,先要询问需要遵守的礼节;临床诊视病人,先要询问病人习惯适宜的情况。
【阐释】
这段文字指出无论治国治家还是治病,都要顺应现实形势和客观规律,它们的道理都是一致的。这是对于医道的关键性理解,揭示了医道与古代哲学思维的密切联系。
在《灵枢》中,黄帝向岐伯请教上可以治民、下可以治身的诀窍。岐伯向黄帝揭示了这个秘密,秘密只有一个字,这就是“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受到客观规律的支配,有其变化发展的过程和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顺”是对现实状况的客观审视,是对客观规律的遵循,是对事物发展的过程与趋势的顺应和因势利导。用今天的观念来理解,就是尊重客观规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人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生命体,既有生理系统,又有心灵世界,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的生命健康,受到各种各样规律的支配。
医家在诊疗时把“顺”作为一种方式方法,加以积极运用。这是一种具有主体精神的、积极的“循顺”“顺应”,这和无条件的、消极的“百依百顺”是不同的。因此这个“顺”和前面医风篇所述的“曲顺人情”的“曲顺”不同,是一种“大顺”。
44.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原文】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1]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2]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3]。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4],不亦晚乎!
【简介】
选自《黄帝内经》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注解】
[1]苛疾:严重的疾病。
[2]佩:“背”的通假字,违背。
[3]内格:违逆阴阳变化的规律和趋势,王冰认为是“内性格拒于天道”的意思。
[4]锥:指尖锐的武器。
【语译】
所以说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定了万物从始至终的演化规律,是决定生死的根本。违逆了这条规律,就会产生灾害。遵从了这条规律,就不会产生严重的疾病。这就叫作“得道”。对于“道”,圣人认真地奉行它,愚人却违背它。顺从阴阳的变化规律就能保持生机,违逆阴阳就会导致死亡。顺从阴阳的变化规律就能得到治理,违逆阴阳就会导致混乱。违反顺从的趋势走向违逆,这就叫作“内格”。所以说圣人不专务于治疗已经发作的疾病,而专务于预防尚未发作的疾病;不专务于治理已经暴发的乱象,而专务于防范尚未暴发的乱象,就是这个道理。等病势已经形成然后才用药治疗,乱象已经形成才去加以治理,就如同感到口渴了才想着去挖井,面临战斗了才想起去铸造武器,岂不是太晚了吗?
【阐释】
这段著名的论断,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精辟表述,体现了防患于未然的先进医学思想和卫生保健的崇高境界。
在后世很多医家的解读中,阴阳之道是医道最为关键和重要的方面。把握和遵循了阴阳之道,自然也能认识到“治未病”是医道的崇高原则,体现了中国智慧。
《四气调神大论》将“阴阳四时”看作是万物之终始,死生之根本。四时是由阴阳消长变化而生,因而阴阳是最为根本的。正如本篇所说,能够顺从阴阳之道,就不会生起疾病,是得道的表现。但是,阴阳之道尽管如此重要、如此根本,受到圣人的重视和遵行,愚者们却违背它,而不真正地遵行。当愚者忽视了阴阳变化的规律和趋
势,违逆阴阳而胡作非为的时候,阴阳运行的秩序被破坏,疾病和变乱就会产生。
圣人和愚者的区别在于,圣人能够在一开始就看到阴阳消长平衡被破坏的征兆,预见到违逆阴阳造成的一系列后果,因而采取防微杜渐的手段,在阴阳违逆失序的萌芽状态进行干预,从而起到治未病、治未乱的功效,将祸患消弭于无形。诚然,在现实生活中,救人于危难之际,“挽狂澜于既倒”的医生是受人敬重和推崇的,也是不
可或缺的。但“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如果能够“治未病”,那病人遭受的苦难和损失无疑会大大减少,这也是当今中医追求的崇高境界。
点击关注 及时获取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每日门诊排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