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医道选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
中医药典籍浩如烟海,积淀了几千年来中医先辈的实践经验和思想智慧,也蕴藏着大量医德医风医道的思想精华,是新时代中医药行业开展医德医风医道建设的思想宝库。
《古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医道》基于中医药传统文化典籍,以医德医风医道为主题,取材《黄帝内经》以降,贯穿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历代,从众多名家言论中各选 20 条经典格言进行解读,结合原文整体篇章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进行阐释,形成古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医道格言精选 60 条,编写成一册供行业内人士学习借鉴的读物。
书籍推荐
书名
《古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医道》
医道篇
47.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原文】
(孙思邈)又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1]而行欲方[2]。《诗》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3]。’谓小心也。‘赳赳武夫,公侯干城[4]。’谓大胆也。不为利回,不为义疚,仁之方也。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圆也。”
【简介】
选自刘肃《大唐新语》卷十《隐逸》。《大唐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共分三十门类、十三卷,记录了大量唐代人物的掌故逸事。
【注解】
[1]智欲圆:智慧要像天道一样圆满周全。
[2]行欲方:行动要像地道一样方正宽厚。
[3]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语出《诗经·小雅·小旻》。意为如同处于危险境地,应极为小心谨慎。
[4]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语出《诗经·周南·兔罝》。原意为雄健勇武的军人,是为公侯抵御外侮的保卫者。此处借以表示大胆地挺身而出,勇敢地担当作为。
【语译】
孙思邈又说,胆子要大,但是心思要缜密,智识要像天道一样圆融,行动要像地道一样方正。《诗经》中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是说要小心谨慎。“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是说大胆。不因为利益有所犹豫徘徊,不因为道义问题而心怀愧疚,这是仁之方正。看到微小的征兆就立刻行动,不拖延时间,这是智之圆融。
【阐释】
这段文字主要表明,为医者所应具备的综合素养,而这些素养无不围绕“敬佑生命”这一主题展开,这是高尚医道的出发点和归宿。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是孙思邈对医者提出的四条修养路径。医者深知人命宝贵,辨证论治细致入微,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可谓“小心”;辨证分明之后果断行动,如同赳赳武夫,冲锋陷阵,可谓“大胆”。医者怀着救死扶伤的仁心,不计名利,一心赴救,这是“仁方”的表现,合于“天圆地方”之地道。能够敏锐地察见病情变化的细微征兆,这是“智圆”的表现,合于“天圆地方”之天道。明代医学家李中梓曾说“故心小胆大者,合而成智圆;心小胆大智圆者,合而成行方也”。这四者看似各有区别,实际上是相互成就、合为一体的。清代医学家王孟英说:“凝神定气,惟心小胆大者能之,忍辱负重,惟智圆行方者能之。”他认为,这就是名医之道
48.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原文】
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1],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2],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3],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旺,七耀[4]天文,并须探赜[5]。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简介】
选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一《大医习业》。
【注解】
[1]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承载着儒家的价值观念,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文化经典。
[2]三史:即《史记》《汉书》《东观汉记》,用来指代历史书。
[3]《内经》:此处的《内经》当指佛教经典,而非中医的《黄帝内经》。“慈悲喜舍之德”是佛教早期经典《阿含经》所主张的“四无量心”。
[4]七耀:即“七曜”。中国古称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为七曜。
[5]探赜(zé):探索幽深玄妙的奥秘。赜,幽深玄妙之义。
【语译】
随后需要熟读这部方书,寻思其中的妙理,用心钻研,才可以开始与他谈说医道。此外还需要涉猎群书。为什么呢?如果不读五经,就不知道仁义之道。不读三史,就不知道古今历史上的诸多事件。不读诸子百家增广见闻,遇见事情就不能默默地有所认识。不读佛经,就不知道慈悲喜舍的佛教道德。不读《庄子》《老子》,就不能顺任本真、体察认同自然运化,因过于在意吉凶而产生各种拘泥和禁忌,困境就会到处发生。至于五行之间相互作用的旺相休囚死的理论,日月五星的天文运行规律,也都需要学医之人探究其中精微的道理。如果能够面面俱到地学习,那么在医道探究上就不会遇到停滞阻碍,于是就尽善尽美了。
【阐释】
这段文字指出了医者想要成就医道,必须具备广博的学识,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在孙思邈看来,仅仅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学习儒道释三家的经典和思想之外,医者还应学习著名史籍,了解历史的经验。阴阳五行和天文历数之学也是成就大医不可或缺的学问。
历史上的大医,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张介宾、徐大椿等,大多是博学的人物。《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说:“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药不断吸收和融合各个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不断创新发展,理论体系日趋完善,技术方法更加丰富,形成了鲜明的特点。”中医药发展离不开吸收包括中国古代科学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天要成为大医,也应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应注意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成为一个适应时代的博学者。
点击关注 及时获取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每日门诊排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