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医风医道 | 孙思邈: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健康   2024-10-23 15:45   甘肃  



·


古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医道选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

中医药典籍浩如烟海,积淀了几千年来中医先辈的实践经验和思想智慧,也蕴藏着大量医德医风医道的思想精华,是新时代中医药行业开展医德医风医道建设的思想宝库。

《古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医道》基于中医药传统文化典籍,以医德医风医道为主题,取材《黄帝内经》以降,贯穿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历代,从众多名家言论中各选 20 条经典格言进行解读,结合原文整体篇章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进行阐释,形成古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医道格言精选 60 条,编写成一册供行业内人士学习借鉴的读物。

书籍推荐


书名

《古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医道》


医德篇


4.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原文】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1],誓愿普救含灵[2]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3],怨亲善友[4],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5],勿避险巇[6],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7]。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简介】

选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一《大医精诚》。


【注解】

[1]恻隐之心:即不忍心别人遭受苦难的心。

[2]含灵:就是人的意思,古人认为,人是万物之灵。

[3]妍蚩(chī):美和丑。

[4]怨亲善友:怨,仇人;亲,亲人;善,交往一般;友,过从密切。表示关系亲疏的意思。

[5]深心凄(qī)怆(chuàng):发自内心的悲伤。深心,本为佛学用语,原义为用意深重、扎根深固的求法之心。此处意为深入的,诚挚的真实内心。

[6]险巇(xī):艰难险阻。

[7]功夫形迹之心:表面客套做作,内心胡思乱想。


【语译】

凡是大医治病,一定要安定神志,无欲无求,首先要对病人产生大慈大悲的同情之心,立誓愿意普遍地解救百姓疾苦。如果有患者前来求治,不得打听病人贵贱与贫富,不要在意病人的长幼美丑,不要关注病人与自己的亲疏恩怨,不要区分病人来自何处、愚笨还是聪明,都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至亲,一视同仁地对待。给病人诊治时,也不能瞻前顾后,过多考虑自己的利弊得失。看到病人的苦恼,感同身受。对于病人的疾苦深感悲痛,遇到病人求救,应当一心前去救助,不要因为路途艰险、时间早晚、天气寒热而有所犹豫,不要因为自己饥渴和疲劳而有所迟缓,也不要装模作样,推诿塞责。像这样才能成为拯救苍生的大医。如果违反这些原则,就是危害百姓的巨贼。


【阐释】

本段文字集中展示了医乃仁术、医德致诚,为医者须牢记使命,具有仁爱之心和天使情怀,以护佑生命、救死扶伤为天职,时时处处彰显人性光辉和人道主义精神。

在《大医精诚》中,提出了一系列医家治病时的心学修养,体现出含弘光大的大医情怀。

第一是安定内心。使心神安宁而不浮躁,志向笃定而不散乱,去除私心杂念,达到一种致虚守静的境界。

第二是发心誓愿。人为万物之灵,医家将不忍病人遭受苦难的仁慈之心激发出来,誓愿普遍地救助人们的疾病之苦。

第三是平等对待。对于前来求治的患者要一视同仁,不论地位上的高低贵贱之分、经济上的贫富差距、年龄上的长幼之别、容貌上的美丑、人际关系上的亲疏,不论是过往有交情还是有前嫌,不论来自何方,不论聪明智慧还是心智愚钝,都以同一标准认真对待,都要把他们想作是自己的至亲之人而竭力救治。

第四是忘我施救。救治之时,不能把自己的吉凶安危放在第一位来考虑,也不能因顾虑自己的得失而瞻前顾后、畏首畏尾。遇到患者求救,应当不畏艰难险阻,不避昼夜寒暑而一心赴救。

第五是感同身受。看到病人有痛苦烦恼,如同自己也有同样遭遇一般,从而产生发自内心的悲悯之情。

第六是端正态度。不可装模作样,也不可居功自傲以求取名利。

如果医者能够做到这几点,就可以成为护佑苍生的大医。如果所作所为与此相反,则会变成危害百姓的巨贼


5.人之所以为心也,惟在摄之正之,公之平之


【原文】

尝闻之有所云天心者,仰而观之,浩浩[1]焉,邈邈[2]焉,天之大不可测也,而何从见其心 ?《素问》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3]。则疑以离为天之心矣。心果若是之虚且明乎?子思[4]作《中庸》,首揭天命之为性。而子舆氏[5]则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则是又以天心即人心矣。可见心之为物,存者其诚,而发者其明也。忠者其体,而恕者其用也。若易诚而妄,则心之病一;易明而昧,则心之病二;易忠而欺,则心之病三;易恕而忍,则心之病四。试思天之所以贵乎人,与人之所殊乎物者,非此心乎?存之为君子,去之则异类。苟或不克操之,任其出入,而莫知其乡,将何以立于天壤间耶?盖天理者,人之所以为心也,惟在摄之正之,公之平之。以之立身,以之垂后,无不由于此中,人盖可忽乎哉!



【简介】

选自怀远《古今医彻》卷四《五大病·心》。怀远(生卒年不详)字抱奇,上海松江人,清代医学家,活跃于嘉庆年间。《古今医彻》又名《医彻》,是一部综合性医书,刊刻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共四卷。


【注解】

[1]浩浩:广阔宏大的样子。

[2]邈邈:遥远的样子。

[3]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出自《素问·金匮真言论》,意为南方之气为赤色,进入人的身体后与心相通。

[4]子思:孔伋,字子思,儒家著名思想家。他是孔子之孙,曾参之弟子,《中庸》的作者。

[5]子舆氏:即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著名思想家,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亚圣”。


【语译】

曾经听说有所谓“天心”的说法。仰而观天,浩浩然广大,邈邈然高远,天之大是不可测度的,从哪儿能够得见天心呢?《素问》说:南方为赤色,入通于心。这可能是以离卦之火为天心吧。心果然如离卦之火那样中虚而外明吗?子思写作《中庸》,起首就揭示了“天之所命就是人的天性”的至理。孟子则说:“能够尽复其心的人,就能知晓自己的本性,知晓自己的本性,就知晓了天道。”这里又把天心当作人心。由此可见,心这个东西,其所存有的是“诚”,其所发出的是“明”,“忠”是它的本体,“恕”是它的功用。至若心本来容易体现为真诚,而人却为虚妄,这是第一种心病;心本来容易体现为明彻,而人却为昏昧,这是第二种心病;心本来容易体现为忠诚,而人却为欺骗,这是第三种心病;心本来容易体现为宽恕,而人却为残忍,这是第四种心病。试想天之所以以人为贵,人之所以与万物有别,难道不是因为人有了这颗“天心”吗?存有这颗“天心”就是君子,出离这颗“天心”就是异类。倘若人不能好好操持这颗天心,任其出入,迷失不知其所向,将何以立于天地之间呢?天理,是人之所以为心的依据。人要操持好天心,就在于能够摄守天理,以天理为指正,以天理为公道,以天理为平准,人以天理树立自身,以天理垂范后世。天理就在人的天心之中,人们怎么可以忽视呢?


【阐释】

本段文字指出了医家修养应当注重内心,天人合一回归“天心”,发挥其“天心”本所具有的德性,作为医者立身处世的根本。

崇尚天人相通、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鲜明特征。古人认为,天人之所以能够相通,心在其中发挥了关键的桥梁作用。关于这一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医学和哲学两个角度进行了思考和阐发。有的医家认为,离卦就是天心,这是因为在五脏与五行的配对中,心与火是对应的。离卦的物象就是火,离卦的卦象是外明而内虚的,而人心也是虚静而精明的。子思在《中庸》中指出人的本性由天命所赋予。孟子主张找回被放逐的本心,找回了本心就能够知晓人的本性,知晓了本性就能够知晓天。也就是说,人心中天然含有天的一面,人心即是天心。

由此可见,医学与哲学的说法是相通的,说的都是同一颗心。这颗心具有诚、明、忠、恕的特性,构成了四种最为根本的德性,也是天地之间人之所以为贵的根本所在。不能守持这四种德性,就会产生虚妄、昏昧、欺骗、残忍等心病。认识了人心即天心的道理,不仅有益于医家修身,也有益于医家诊疗。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是一所中医特色浓厚,临床科室齐全,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和急救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医院三个院区开放总床位1353张,设置内、外、妇、儿等48个临床科室,9个医技科室和36个专病门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