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医风医道 | 孙思邈: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

健康   2024-11-07 11:42   甘肃  



·


古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医道选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

中医药典籍浩如烟海,积淀了几千年来中医先辈的实践经验和思想智慧,也蕴藏着大量医德医风医道的思想精华,是新时代中医药行业开展医德医风医道建设的思想宝库。

《古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医道》基于中医药传统文化典籍,以医德医风医道为主题,取材《黄帝内经》以降,贯穿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历代,从众多名家言论中各选 20 条经典格言进行解读,结合原文整体篇章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进行阐释,形成古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医道格言精选 60 条,编写成一册供行业内人士学习借鉴的读物。

书籍推荐


书名

《古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医道》


医德篇


6.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


【原文】

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1]也。


【简介】

选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序》。


【注解】

[1] 大经:常道、常规之义。


【语译】

养性,需要不断修炼本性而至良善,当本性自然向善的时候,即使不修炼,无论到哪里没有不顺利的。本性自然向善,内外百病都不会发生,各种祸乱灾害也不会无缘由地发作,这是“养性”的大原则。


【阐释】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养生重在养性,养性必须以养德为要,此乃为人之道,为医更应如此。

今天流行的“养生”观念,在古代更多地被称为“养性”。“养性”的内涵比“养生”更加丰富。这是由于在古代哲学观念中,“性”作为“天性”,是天人相通的桥梁和关键。“性”是人的根本,即“本性”,既表现为“心性”,体现道德的维度;又表现为“生性”,是“生之质”,体现生命的维度。因而人的“德性”,是把生命意义和道德品性联系在一起的,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在人的生命历程中,人的本性在时时刻刻和方方面面都产生着内在的、深刻的、持久的影响。因而“性”更是“禀性”“习性”。古人大多接受孟子的主张,认为人性是善的。但人的善性会被放逐,会被蒙蔽,会迷失,因而就要通过善行的修养,逐渐找回人的善性,这就需要“习以成性”。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养生”既要“养形”,又要“养心”,通过“习以成性”让本性良善,自然就能实现延年益寿的功效。



7.调药性易,调自性难,挈出性字,方可言医


【原文】

(吴杰)尝曰[1]:“调药性易,调自性难,挈[2]出性字,方可言医。”人以为名言。


【简介】

选自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二十五。朱国祯(1558—1632),字文宁,浙江乌程( 今浙江吴兴 ) 人,曾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涌幢小品》是一部笔记小说,编写过程中用到了宫中的档案材料,记录了不少作者见闻的朝野掌故逸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这里选录了明代医学家吴杰的论医格言。文中所提吴杰,字士奇,号旸谷,江苏武进人,明代正德末年为太医院院使。


【注解】

[1]尝:曾经的意思。此处接上文,指吴杰曾说。

[2]挈(qiè):提、拎的意思。


【语译】

(吴杰)曾说:“调理药性容易,调理自己的本性困难。把‘性’这个字提挈出来,才可以讨论医道。”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至理名言。


【阐释】

本段文字意在强调医生要注重修身养性,只有具备善良的本性,才是为医的根本出发点,才有资格学习和运用医学。

“性”是中国思想文化中的重要概念。物有物性,人有人性。人性是本性,也是天性,是与生俱来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孔子说“性相近也”,人性是普遍相近的,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古人有“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人性得之于天,蕴之于人,人性是人与天相连接的桥梁。古代的主流意识认为,人性是善良的,发端于人的善良之心。但是,随着人在社会中的成长与浮沉,受到各种思想观念的浸染,人性也会发生变化。不良的习气会对人性造成熏染,扰乱善良的本性,这就需要后天的调理来修炼善良的天性。调理自己的人性是困难的,一方面是因为长久以来的习气熏染所塑造出的惯性很难扭转,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们总是缺少对自我本性的审视和反思。但是,善良的本性对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宣传(统战)部

点击关注   及时获取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每日门诊排班信息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是一所中医特色浓厚,临床科室齐全,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和急救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医院三个院区开放总床位1353张,设置内、外、妇、儿等48个临床科室,9个医技科室和36个专病门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