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图片来源于百度网页
每个黑色遗产地的背后都是一个过去的悲剧,尽管它代表着死亡和灾难,却也在向后人讲述了更多关于生者与生命的故事。本期,小编向大家分享一篇发表在期刊《Tourism Geographies》中关于黑色遗产旅游的文章。该研究探讨了自然灾害黑色遗产背景下游客的多维度身份构建体验。
本文共1421字,阅读需5分钟
Part 01 / 「文章信息」
题目:Tourists’ construction of diverse identities with natural disaster dark heritage sites
期刊:Tourism Geographies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80/14616688.2022.2086905
Part 02 / 「摘要」
黑色遗产地常与死亡、痛苦、苦难和灾难交织在一起,具有多面性,争议性和深刻的社会影响,而游客在参观黑色遗产地时身份塑造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并未得到充分的认识。本文以中国经典黑色遗产地——5.12汶川地震震中纪念馆为研究对象,对2012年至2019年游客在博物馆留言簿中的留言信息进行文本分析,对游客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以揭示自然灾害黑色遗产背景下游客的身份构建体验,推进了多维身份构建过程的现有理论。对黑色遗产的策划者和政府来说,该研究对黑色遗产的展示和解读具有实践意义。
Part 03 / 「研究方法」
研究1: 收集并筛选2012年5月12日至2019年12月31日之间的3006条游客留言,进行关键词频率分析。首先,由两位研究者独立地将留言信息分类整理,进行主题识别,对类目构建中的分歧进行调整,直至研究团队内部就主题达成一致。
研究2: 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在映秀镇对游客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并提取访谈中受访游客对5.12汶川地震震中纪念馆的认同的相关内容,作为研究数据的补充。
Part 04 / 「研究结果」
(1)自然灾害黑色遗产背景下,游客的身份构建体验存在四个维度, 分别为:对灾难现场的地方认同,政治认同,价值认同和个人沉思。
(2)其中地方认同维度最为显著。在地方认同维度中,精神认同(即对灾民的精神鼓励)最常见,对救灾工作的认同并不显著,游客对黑色遗产的意识集中在对灾难和死亡的认同上。
(3)游客的政治认同主要围绕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纪念馆将地震悲剧与国家和社会的救灾行动交织在一起,战略性地提升了博物馆参观者对国家主导话语的积极解读。
(4)价值认同维度证明了黑色遗产对个人情感的影响。感性的图像和文字引发游客强烈的共情,使他们超越政治信息进入对生命、自然、科学等普遍主题的哲学思考。
(5)个人沉思维度强调个性和个人福祉。游客没有完全接受从集体主义出发的国家主导话语,他们的认同很大程度上围绕对灾难和死亡的个人理解,反思自己生命的意义。
Part 05 / 「总结及研究意义」
本研究证明,在国家话语建构下,游客主动解读,甚至重新解读黑色遗产的教育价值,形成多维度的身份塑造体验,其主要认同具有政治根源,围绕爱国主义和共产党身份。同时,游客的身份是复杂且动态的,自然灾害黑色遗产能够引发游客对生命、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理论意义:
(1)此前的研究对自然灾害黑色遗产游客的身份缺乏审视,本研究通过考察游客在自然灾害遗产地背景下的身份认同,对游客身份认同体验的文献研究做出贡献。在该研究中,游客超越黑色遗产中的国家主导话语,形成了对生命和自然的个性化解读,论证了“自然灾害遗产的权力结构更加动态,对其的诠释也更具可协商性”的观点。不同于人为灾害,由于自然灾害黑色遗产中复杂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游客更容易进入对普世价值的思考,并进行自我反思。它不仅作为一种国家构建,也可以作为一种个人构建来审视。
(2)该研究指出自然灾害如何在黑色遗产中推进对遗产价值的理解,超越传统遗产思维框架,进一步说明遗产价值的丰富性。自然灾害黑色遗产唤起了游客对灾难现场的地方认同,并将他们与灾难地点在情感上联系起来,对自然灾害的个体受害者及其痛苦产生强烈的同理心。此时个人生命的脆弱与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痛苦形成对比,会带来强烈的价值认同,使得游客能反思普遍的社会价值,并作为一个个体去寻求生活的意义。
实践意义:
黑色遗产的策划者和政府部门应该更多关注自然灾害黑色遗产中个体的微观叙事,以加强对游客共情反应的培养,并在此过程中增强游客对黑色遗产遗址的认同建设,深化黑色遗产地旅游的教育和社会科学价值。
编辑:卓欣洁
校对:黄颖祚旅研团队